书城历史老陈说鄱阳事
5113900000018

第18章 两宋——元朝 广纳·博取·成熟(3)

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说两宋时,鄱阳的水运有了较大发展?因为从大历史看,这个时期中国的水运事业,也是非常发达的。“以舟为马,以楫为车”已成为社会时尚。南宋偏安江南,更加速了水运的发展。南宋末年的浙江人吴自牧,在他的《梦粱录》中说:“向者汴京用车乘驾运物,盖杭城皆石板街道,非泥沙比,车轮难行,所以用舟及人力耳。”其实,吴自牧在这里只说对了一半,木轮车在石板上是比较难推,我认为这不是“以车为马,以楫为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江南水乡,港汊纵横、舟楫四达的良好水环境,带来的运输便利。

水运发达,乗船远行的人也逐渐增加。名人、名家经鄱阳湖来到鄱阳的就更多了,介绍鄱阳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不断问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盛赞鄱阳湖的水运说:“山转楼船影,岸催连橹声”;北宋词人贺铸不无感慨地唱咏:“鄱阳不乏江山助”。抗金名将李纲,在他的《彭蠡湖》七言诗中写道:“群川已汇江不湍,朝宗到海东南安。烟收云敛望不尽,眼界始知天地宽。世传扬澜和左蠡,无风白浪如山起……好风已借一帆便,霁色更增双眼明。”范成大、杨万里,也都留下过咏唱。对于鄱阳与鄱阳湖的水运盛况,如同王安石、文天祥总结的那样,鄱阳湖和江西的水运事业,“大舟如山起牙樯,输泻交广流荆扬(王安石)”;“南人撑快桨,北人坐危樯(文天祥)”,水不再是畏途,而是载物的通道,水上运输已成为两宋时,鄱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鄱阳进士及熊本、陶节夫进士,是封建社会衡量地域文化强弱的象征之一。翻开清朝《鄱阳县志·历朝进士表》,两宋进士占人口的比例,比后来历朝的都要可观,可见当时鄱阳的文化水准,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不过,与后来朝代的进士相比,你会发现有个奇怪的现象,在历官介绍中,北宋初和中期,有不少中举的鄱阳进士,居然看不到他们的一官半职。比方说进入北宋后,摆在第一位同榜排列的,是窦随和谢恩恭,他们都是公元985年宋仁宗雍熙二年,梁灏榜的同科进士,也是有记载的继吉中孚之后的进士。然而,在历官介绍中,却没有看到他们担任过何种职务。从史料上看,北宋的科举制度,较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有一定发展,中举的名额比前朝要多。宋英宗以前,每隔一或两年进行一次进士考试,每次入选进士的名额,约为二三百人,应该说通过考试做官的机会也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二位的无官职可记呢?我想,这与北宋的开国皇帝有很大关系。在宋初,赵匡胤曾经发过话,“不用南人为相”,虽然他指的是担任宰相之职,但他的这一“指示”,无形中埋下了对南人歧视的种子,以致在整个北宋时期,尤其在南方地主阶级势力壮大之后,形成了南北两方,不断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因此,考上进士之后能否在仕途上旋展才干,得到称心如意的职务,这就要看自己的运气。恐怕这就是窦随、谢恩恭和继窦随之后,鄱阳在公元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陈尧咨榜中的三名进士:龚纪、黄梦松和沈士廉,两人无声无息,惟有黄梦松历官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的原因。

宋太祖为什么登基之后,对南方人实施歧视呢?原因很简单,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主要得势于北方地主阶级,所以在政权分享上,他必然要重北轻南。可是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使后来的北宋朝廷,不得不起用南人为相。比方人说吴县人范仲淹、江西人王钦若、王安石等等,他们都是南方人。正因为北宋存在南北争权的现象,结果幸运倒霉的都让鄱阳人遇到了。以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宋祁榜的吴伸为例,他就是官运亨通者,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接着又有大梨的胡光,历官工部侍郎。所以,在北宋中举的56人中,有36位看不到官职介绍,我想这些人中,多半是任由命运安排,只求安稳,不寻风险,一生中只在低层中任职。当然,之中也不排除,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他们不甘伏就于庸俗无能、玩弄权术且官运亨通之辈。

尽管历史总会有发生让读书人受到戏弄的事,但毕竞也还会让有一些确有真才实学,且又运气不错的人,能够得到应得的待遇。在北宋,在20位做官的鄱阳进士中,仍有6位入选了《宋史》,这不能不是值得称道的文化现象。这6位入选《宋史》的人是:熊本、彭汝砺、彭汝霖、彭汝方、陶节夫、洪皓。为了叙述方便和便于比较,暂时把彭氏兄弟、洪皓父子放在后面说,今天先说说熊本和陶节夫。

熊本,字伯通,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熊本从小就非常爱好读书,范仲淹在景佑年间任职饶州时,曾经看过他写的文章,认为他有才华。熊本进士及第后,先是在抚州担任军事判官,接着到浙江建德县担任秘书丞,这两个职务都很小,属幕僚,从七品,准县级吧。别看熊本职务不高,民本思想却很浓厚。一次,建德县令要将鱼池,发包给人作田地,他坚决站出来抵制,把鱼池还给了拥有者。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四川泸州有个叫罗晏夷的少数民族背叛朝廷,他通过分化瓦解,打击首恶,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不久,他又用智谋化解了重庆南川的,一次少数民族反朝廷的事变。熊本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在使用人上举贤任能,量才录用。当时有个叫蔡京的,在安徽舒州担任推官,熊本了解到这个人的情况后,竭力予以推荐。对于不称职的官吏,熊本不护短不包庇,秉公执法,毫不留情。在任秦凤路转运使时,调查了解到熙河一带的地方官,法纪松弛,人浮于事,便奏请朝廷裁减了140名无事可做的官员。熊本一直具有变革鼎新的思想,早在宋神宗熙宁初期,便提出了“师用贤杰,政修法度”的主张。他不但支持王安石变法,而且与王安石私交很深,王安石有好几首诗,表述他与熊本的感情。熊本历官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待制,洪州、杭州、江宁(今天的南京)府知州,算是北宋时官运不错的一个鄱阳进士。

陶节夫,字士礼,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代,公元1096年北宋哲宗绍圣三年,何昌言榜进士。及第后的陶节夫,运气比熊本还差,到广州当了一名录事参军,从八品,大概也就是现在的科级吧。但是,陶节夫不以职低而不为,不仅认真而且敬业。那时,抓了个叫杨元的山大王,这人还真有点本事,每次抓到之后,他都能越狱逃跑掉,并且拒不承认自己是强盗。这次抓了差不多又有一年时间,他仍不认帐,官府奈何不得。陶节夫知道后,只和杨元说了几句话他就认罪了,在伏法之前,杨元跟狱友告别时说:“陶公有长者风度,我即是死了,也不后悔在他面前认错。”后来,陶节夫官至陕西转运副使兼延安知府,在这个职务上,西夏多次与大宋发生军事冲突,结果他都巧用计谋赢得了胜利,夺取了大片土地,为此提升为龙图阁学士,为正三品官员。

熊本、陶节夫相隔差不多近三十年,他们的仕途生涯也很相似,都是从幕僚干起,而且都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冲突中,得到了朝廷的尝识,这看似巧合的偶然,说明了什么?我想,除用成熟两个字解释之外,很难找到更合适的词。与36位见不到官职和14位有官职,却没有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相比,他们的成熟,应该是鄱阳地域文化成熟的一种征兆。因为,人的成熟,都与他成长地的文化密不可分。事实上,在熊本之后的第18年,我们鄱阳那位第一个,也是鄱阳历史上惟一的一个文状元——彭汝砺为鄱阳文化在两宋时期的成熟,再次作了诠释。

彭汝砺与弟彭汝霖、彭汝方和其后裔

在中国历史上,自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推行科举制,到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前后历1300年。在一千多年里,从隋期产生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到清朝的末代状元张謇,一共有状元608人。然而,在这少得可怜的数字中,鄱阳人彭汝砺占了一席,于公元1064年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夺得了一个名额,殿试进入一甲,高中榜首,金殿传胪,雁塔题名,大魁天下,获取了将全部投状放在最前面,称作状头,也叫状元的荣誉。

彭汝砺,字资器,公元1041年北宋仁宗康定二年(一说宝元三年,1040年)生,公元1095年北宋哲宗绍圣二年故,一生只活了54个年头。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既是中举状元,除荣宗耀祖之外,一定有不小的官职。其实不然,彭汝砺尽管在科考场上春风得意,但官运且不亨通。金榜题名之后不久,他只是在湖南的保信军、武安军先后任推官和掌书记,在河南的彰州,任军事推官之类的,从八品低级幕僚之职。说到这里,有必要就地名后面出现两次的“军”字,作一解释。这里的“军”指什么?指行政建置。北宋之初,赵氏朝廷对行政制度上进行了改革,设置高于县,次于州的行政单位——军,按现在的说法,准地级地方政权。这种结果表明,彭汝砺只是个不善于官场应酬,满脑子浸透儒家思想的人,所以为人正直、爱憎分明、是非观强烈、不计个人得失、坦坦荡荡。史家评价他:“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动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诚敬”。是个“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的正人君子。

彭汝砺尽管状元及第,有一定声名,但并未受到重用,他的起用,多亏了有“拗相公”之称的临川人王安石举荐。王安石赏识他的才华,对他写的诗文给予过比较高的评价。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赠彭器之》的诗,里面有这样几句:“鄱水滔天竞东注,气泽所钟贤可慕。文章浩渺是波澜,行义迢迢是归处。”可见“拗相公”对他是很器重的。王安石不愧是提携彭汝砺的伯乐,可又正是这位“拗相公”,使彭汝砺在官场上走了一些弯路。因为,彭汝砺对于王安石在尊重感激的同时,并没有去附就。作为一介书生,一个有一定辨别能力的年轻从政者,他认为按照自己的思想、品性、品德和性格去看问题,这才是正直的表现。对王安石的变法,彭汝砺既不盲从,也不完全否定,而是实事求是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结果激怒了王安石,遭到了王安石的厌恶。同僚蔡确利用彭汝砺,不轻易苟合别人观点的耿直性格,对他进行弹劾。弹劾就是向皇帝检举失职行为,以受到法纪处分,按我们鄱阳话说,向皇帝奏本。结果,使彭汝砺外放,离开京城长达十年之久。后来这位曾经搞过他名堂,以致使他受到挫折的蔡确,遭到别人的诬陷。照说,彭汝砺有机会对他进行报复的,但彭汝砺不仅不投井下石,反而站出来帮蔡确说话,结果自己受到了株连。

彭汝砺虽然有治政之材,磊落之德,但屡被权术所害,仕途一直坎坷。他在宋神宗起用他为监察御史里行时,曾首陈十件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赈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这里面不乏真知灼见,且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当时,有位叫陆佃的浙江同僚,对彭汝砺的为人非常钦佩,他尤其欣赏彭汝砺的正直和不盲从。偏偏彭汝砺身上这些闪光的品质,恰恰是官场上的大忌。适应不了官场尔虞我诈伎俩的彭状元,除了像陆佃所赞许的:“三年清苦下书帷,诸子专门盛一时。研尽锦砂重注易,莫浅饶纸谩笺诗”的书呆子性格之外,还真不是玩弄权术、驾驭权力的好手,结果又被皇帝贬到江州任地方官,到九江后不几个月,卧病不起,溘然而逝。彭汝砺死后,安葬在湖北省阳新县木港镇。他着有《易议》10卷、《诗议》20卷、《鄱阳集》12卷。

彭汝霖,字岩老,彭汝砺的大弟,公元1076宋神宗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看起来这只是正七品的官阶,却属要职,职位不多,只设两员,专门负责“掌言事,及朝会中纠察朝仪班序”,职小权大。彭汝霖虽然是彭汝砺的弟弟,性格与人品与他哥哥彭汝砺截然回异。彭汝霖是靠曾布提携,由秘书丞擢升到殿中御的,曾布是他的仕途“恩人”。做人不能忘恩负义,这当然是条重要的原则。但是,怎样报恩,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江西南丰人,任过饶州知州,宋徽宗时当上了宰相,在《宋史》中收列在《奸臣列传》中。彭汝霖在曾布揽权坑害贤良时,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害了不少朝臣,留下不好名声。

彭汝方,字宜老。旧《县志》有彭汝发没有彭汝方,注明彭汝发是彭汝砺的弟弟,为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佑三年进士。《宋史》不是这样,《宋史》说“以汝砺荫补荣阳尉,临城主簿,汝砺卒弃官归葬”,与彭汝发看似两个人,我想这可能是汝发为汝方之讹,错误出在旧《县志》上。彭汝方这个人可能受彭汝砺的影响较深,为人忠贞可敬。公元1120年宋徽宗宣和初,彭汝方为浙江衢州通判,后擢知州事,代理知州时。方腊起义于浙江睦州青溪,今天的淳安。这里离衢州很近,很快攻到了衢州,当时衢州没有一兵一卒可以抵御方腊的义兵,官员们也都成鸟兽状望风而逃。彭汝方与同僚段约介两个人独守孤城三天,最后城池失陷,彭汝方被俘,直到至死仍骂不绝口,以命献国,终年六十六岁。

在谈彭氏家族时,有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彭大雅。彭大雅,字子文,彭汝砺的叔伯侄孙。大雅的祖父汝执,为汝砺的堂弟。彭大雅与朱宗尹、江迪、黎泰三人,同为公元1214年南宋宁宗嘉定七年,袁甫榜进士。初官朝请郎,公元1232年理宗绍定五年,蒙古遣使来议夹攻金朝事,南宋遣使报谢,大雅为书状官随行,并将亲身见闻写成《黑鞭事略》,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为研究早期蒙古史重要史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彭大雅迁为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创筑重庆城,以御蒙古军。理宗淳佑初,被劾贪黩残忍,除名,到赣州居住。公元1252年淳佑十二年,追录其创城之功,复官。不久病故,追谥为忠烈。

世事就是这样纷杂,为什么彭氏家族中不同人物,会有不同的命运?同为一朝之臣,同为读书之人,即是同为一母所生,彭汝砺、彭汝方、彭汝霖兄弟之间,为人处事的差异是如此之大?我想,里面固然不排斥性格因素,却也不能否定文化因素,是不同价值观取向的结果,是他们对文化深层次认识差异的使然。是以政治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还是文化包含和影响政治,以保持文化的自尊,这在他们兄弟,包括后代中,因追求不同而最后命运各一。可以说,凡是视文化如生命的,他即使参与到政治之中,表现的仍是理想化、情感化和保持自信的特点,这样有可能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以致造成仕途的悲剧,然而这种文化的成熟,将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精神财富和人格魅力。相反,那些视政治于生命者,在玩弄权术的同时,也为自己给文化的玷污付出代价,严重的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从洪皓身上看鄱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