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口才宝典
4707800000080

第80章 诡辩口才(2)

马克·吐温夸张而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此刻着急而又无奈的心情,而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的嘲讽。

夸张诡辩最主要的特点是:从表面看言过其实,但从本质上看又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一位妻子问丈夫:“为什么我一唱歌的时候,你就跑到街上去呀?”

丈夫回答说:“那样,邻居们就不会觉得是我在虐待你了。”

丈夫就是运用夸张诡辩,幽默地指出妻子唱歌水平太低。这样说过之后,这位妻子恐怕要控制一下“纵情高歌”的欲望了。

当然,在运用夸张诡辩时需要注意:

第一,要有一定的依据。

甲:“我特别喜欢郭璞的《游仙诗》。”

乙:“我写的《游仙诗》胜过郭璞的一倍。”

甲:“我才不信。”

乙:“郭璞的《游仙诗》中说:‘青溪一千仞,中有一道士。’现在我说:‘青溪二千仞,中有二道士。’难道不是胜过他一倍吗?”

甲:“……”

第二,言过其实,但还要言实相符,不是真实,胜似真实。

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作用等等,这就是夸张诡辩。

多难诡辩讲究策略

多难诡辩是指在论辩过程中,一方列举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情况,迫使对方在其中进行选择,而事实上不管选择哪种情况,都可能陷入那一方设下的圈套之中,从而处于一种欲罢不能、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被西方尊称为“无神论之父”,他用强有力的论据证明了神不存在,对有神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

他说:“我们应该承认,神或许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但是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

“如果神没能力但是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互矛盾的。

“如果神有能力但是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神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互矛盾的。

“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会有丑恶呢?”

伊壁鸿鲁列举了各种关于神的存在与否的可能性,不管选择哪种可能,结论都是有神论者难以接受的。伊壁鸿鲁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多难诡辩。

使用多难诡辩和二难诡辩一样,应在各路设卡,断其退路,使对方无法逃遁。

使用多难诡辩和二难诡辩一样,应在各路设卡,断其退路,使对方无法逃遁。

连锁诡辩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环环相扣的必然联系,甲现象必然引起乙现象,乙现象又必然引起丙现象。根据这种环环相扣的必然联系条件进行论辩的方法,便是连锁诡辩。

据《韩非子·喻老》中记载:

有一次,纣王要人给他制作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后,感到忧愁恐惧。他说:“如果有象牙筷子,就不会再用土陶器,而用犀玉之杯,犀玉之杯不会用来盛豆叶蔬菜,而会是旄象豹胎;旄象豹胎这样的食物,必然不会穿着粗布短衣进食于茅屋之下,而必定会锦衣九重、广室高台;要供给这些东西,尽天下之力也办不到!这种后果不得不令人恐惧啊!”

过了五年时间,纣王果然设置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不久后,商纣便灭亡了。

由于箕子正确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条件,所以能够高瞻远瞩,见微知著,见象著而知天下大祸。

连锁诡辩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连锁分离式。连锁分离式是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条件命题为前提,通过肯定第一个条件命题的前件从而得出肯定最后一个条件命题后件的结论的诡辩形式。

第二,连锁拒取式。连锁拒取式是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条件命题为前提,通过否定最后一个条件命题后件从而得出否定第一个条件命题前件的诡辩方法。

西汉时,黄霸上任为颍川郡的郡守,他刚到任就有两个妇人为争夺一个小男孩吵着要到官府告状。

黄霸派人抱了那个孩子放在坪院中间,对两个妇人说:“你们抢吧,谁抢到了孩子归谁。”

那两个妇人都没命地扑向孩子,一个抱着孩子的腰,一个抱着孩子的腿,还真的抢了起来。那孩子哪受得了呢?于是就哇哇大哭起来。孩子一哭,一个妇人松开手,也哭了起来。

黄霸指着夺到孩子的妇女说:“这孩子又不是你的,你怎么赖人家的孩子?”

她却狡辩说:“你明明说谁抢到了孩子,孩子就归谁,我抢到了孩子,现在怎么又说不是我的呢?”

黄霸厉声喝道:“如果这孩子真是你的,你是孩子的母亲,那么你就会心疼孩子;如果你心疼孩子,那么你就会怕孩子受伤;如果你怕孩子受伤,你就不会咬牙切齿地只顾抢孩子而不松手。现在你死命地拖抢孩子,可见这孩子不是你的!”

黄霸在与这一妇女的论辩中,使用了连锁拒取式,通过否定最后一个条件命题的后件“你死命地拖抢孩子”,得出否定第一个条件命题的前件的结论:“可见这孩子不是你的”。黄霸的诡辩有着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善于动用连锁诡辩,能够极大地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学学喻证诡辩

喻证法是一种人们常用的论证手段。这种手法就是用某一类的属性来证明另一对象(即类)也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和共性(即属性),这就叫做喻证法。

喻证诡辩则是在论辩中利用关系迁移的合理性来证明满足其主观意识的有效的诡辩艺术。

有人到魏王面前进谗言:“惠施说话爱用喻证,如果不让他用,他就什么事情都说不清楚。”

第二天,魏王看见惠施说:“请你以后说话直截了当,不要用喻证。”

惠施:“如果现在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弹’,他要问‘弹’是什么样的,就告诉他说‘弹就是弹’,能明白吗?”

魏王:“不明白。”

惠施:“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成的。’他是不是就能明白了?”

魏王:“能明白。”

惠施:“比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你叫我不用比喻,那怎么行呢?”

魏王:“你说得对。”

魏王的本意是让惠施直言而无“喻”,但惠施却用“喻”的方法使魏王信服了“喻”的重要性。

喻证诡辩可用于驳斥对方,它在论辩场合的运用,有着意料之外的针对性和征服性。

萧伯纳喜种花卉,他的重要产业是几座大花园。

一日,一位朋友去拜访他,发现他的屋内只有几个装饰品的花瓶,感到很奇怪。于是问萧伯纳:“我一向以为你是爱花的,但没想到你屋里连一朵花也没有。”

萧伯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也很喜欢儿童,但是我并不会把他们的头割下来供养在瓶子里。”

人们把儿童比喻为花朵,萧伯纳偏偏要把花朵比为儿童,虽然是位置的变换,都尖锐得令人心头发紧。

喻证诡辩若用于自辩,能够形成绝佳的效果。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曾当过杂志编辑,每天都要处理大量退稿。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您退回了我的小说,但我知道您并没有读完它,因为我故意把几页稿纸黏在一起,而您并没有把它们拆开,您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柯南道尔回信说:“如果您吃早餐时盘子里放着一个鸡蛋,您为了证明这只鸡蛋是否变味了,就有必要把它吃完吗?”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也使用过这个喻证。他在电话里对一位要求见他的英国女士说:“假若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去认识产下这个蛋的母鸡呢?”

喻证诡辩则是在论辩中利用关系迁移的合理性来证明、满足其主观意识的有效的诡辩艺术。

运用对比诡辩的技巧

对比诡辩就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一并列举出来,造成一种强烈的语言,使真的、善的、美的,显得更真、更善、更美;而使假的、恶的、丑的,显得更假、更恶、更丑的一种诡辩艺术。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要召见颜斶。

齐宣王对颜斶说:“你过来!”

颜斶反而对齐宣王说:“你过来!”

齐国君王很不高兴。齐国君王左右的人指责颜斶说:“齐国君王是国君,你是臣子,你这样跟齐国君王说话成何体统?”

颜斶有条不紊地说:“我去国君面前是趋炎附势,国君到我面前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还不如让齐国君礼贤下士。”

齐王怒气冲冲,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斶说:“士高贵,国君不高贵。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在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出了一道命令说:‘若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者,杀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王又发出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者,便封他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从这两道命令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还不如一个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

颜斶通过“趋炎附势”跟“礼贤下士”的对比,以及“士人坟头的柴草”跟“活着的国君的脑袋”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论证了他的“士高贵,国君不高贵”的观点。几句话说得齐王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与霍拉旭的对白:

霍:“殿下,我是来参加您父王的葬礼的。”

哈:“请你不要取笑,我的同学!我想你是来参加我母后的婚礼的。”

霍:“真的,殿下,这两件事离得太近了。”

哈:“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霍拉旭!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剩饭,正好宴请婚礼上的宾客。”

哈姆雷特的父亲是丹麦国王,他的叔父谋杀了他的父亲,并夺取了王位,又向他的母亲谄媚,他的母亲于是就嫁给了他的叔父。这些故事都发生在短短的四个月之内。

“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剩饭,正好宴请婚礼上的宾客。”这一句尖锐的对比,强烈地说明了他叔父的恶毒和他母亲的无耻,形象之鲜明,可谓极尽对比之能。

运用对比诡辩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显示对比事物的强烈反差,造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使用歪解诡辩的策略

歪解诡辩是诡辩者明明知道正确的语义,却还要故意另做阐释,从歧义上去认识和理解某物,造成概念所指与概念所解的不统一,达到攻其不意、出奇制胜的诡辩艺术。

在一次竞选时,英国首相威尔逊演说刚到一半,有个捣乱分子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

显然,这个人的本意是“少说空话”或“别胡说八道”。

可威尔逊故意不理会他的本意,只是附之一笑,安抚他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

捣乱者顿时哑口无言。

“狗屎、垃圾”这里指的是“空话、废话”,也可以借指“脏乱问题”。威尔逊根据当时正在进行竞选演说的特定环境,对“狗屎、垃圾”作了另外的解释,使对方的攻击扑了个空。

运用歪解诡辩,不仅可以在语义的多义上打圈子,有时还可以利用类比的方式来巧妙地解释。

一个人从市场里买了六只来自外国的麻雀,决定用它们去讨好国王。

按照这个国家的习惯,七是大吉大利的数字。如果送去六只麻雀,国王也许会不高兴的。要是国王真的发怒,那就麻烦了。

但是,只有六只外国麻雀,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决定混一只本国麻雀进去,凑足七只献给国王。

国王一见,果然十分高兴。他仔细地把它们逐一玩赏了一遍,突然发现有一只本国麻雀混在里边,立即大怒,责问道:“这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学多识,欺我寡陋无知?”

那人吓了一跳,但他马上回答说:“陛下果然是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可这只本国麻雀是一个翻译。”

这个人利用类比思维,做出了巧妙的别解——人出国需要有翻译,那么麻雀同样也不例外,那只本国麻雀就是一只翻译鸟。正中有歪,歪中有正,几分正确,几分荒谬。国王见他奉承得体,便嘉奖了他。

歪解诡辩还能够帮助人们顺利处理一些意外发生的窘迫事件。

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演员上台演唱,曲毕谢幕。可没走两步,就被麦克风的电线绊倒,娇美的身体与当时的狼狈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观众有笑、有叹、有哄。

这位女演员急中生智,站起身来,拿起话筒说道:“我是被大家的热情所倾倒的!”

顿时,嘈杂声变成了笑声和掌声。

女演员急中生智,以“美”补“丑”,为自己刚才的意外挽回了面子。

巧用自嘲诡辩

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或缺陷,这本不是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敢自我暴露问题,揭露自己的缺点,明示自己的缺陷,就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坦诚和责任感,往往被人们视为可靠又勇敢的人,使自己显得豁达和自信,从而淡化自己的缺点和缺陷,甚至会被人视为一种“美德”。

自嘲诡辩,是利用人们的上述心理因素,当自己陷入窘境时,采取自嘲自讽、自贬自抑的方法,嘲笑自己的缺点,嘲弄自己的缺陷,贬低自己的优点,以此作为摆脱窘境的最佳方法。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最爱讲一个关于他本人的笑话,借它来嘲笑自己改革前为苏联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在一次俄罗斯联邦大会上,他对记者说:“有一个总统拥有一百个情妇,其中一个染有艾滋病,但很不幸,他分不出是哪一个。另一位总统有一百个保镖,其中一个是恐怖分子,他也不知道哪一个是。”

戈尔巴乔夫环视了一圈周围的记者,自我嘲笑说:“而戈尔巴乔夫有一百名经济专家,其中有一个是聪明的,但很不幸,他不晓得哪一个才是那个聪明的经济专家。”

戈尔巴乔夫想用经济改革的成就去弥补他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但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后,仍然无济于事。

他在这里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是把经济改革的失败归罪于他的一百个经济专家的“愚蠢”,为自己制定的政策的失败背黑锅,也为自己开脱罪责。

在论辩中,有时会遇到对方有意或无意地触犯自己,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的情况。这时候如果缺少应变能力,在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失去了心理平衡,就有可能出现有失风度的言行。这时,自嘲诡辩毋庸置疑是摆脱窘境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