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口才宝典
4707800000079

第79章 诡辩口才(1)

掌握美言诡辩

美言诡辩就是通过给予对方的思想、行为肯定的评价,以缩短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影响或者改变某人的心理和行为,由此达到预定目的的诡辩艺术。

赞美是大家都喜欢听到的话,赞美的语句会使人感到亲切、满意和鼓舞,从而听起来觉得格外入耳,它有助于建立彼此间的友谊。

有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回家。甲的妻子见了,抱怨说:“怎么就只打了两只?”

甲猎人一听,心中不悦:你以为打兔子容易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回家,让妻子知道打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乙猎人所遇到的情况恰好跟甲相反,他的妻子见他带了两只野兔回来,就高兴地说:“咦,你竟打了两只兔子!”

乙听了心中窃喜,心想两只算得了什么!第二天他打回了四只!

一句赞扬话和一句埋怨话,会引起两种不同的结果。

称赞表示欣赏及感谢,它使人们心情喜悦,而冷冰冰的面孔加上硬邦邦的话,会使人扫兴。

美言赞誉还具有激励的作用。同样一件事,采取批评讽刺的态度远远没有美言赞誉的激励有效。

齐景公生性顽皮,常常爬到树上捉鸟。晏子想批评齐王,让他改掉这个恶习。

一天,齐景公掏鸟窝,看到一只小鸟,于是又将其放回鸟巢去了。

晏子问:“国君,您为什么满头大汗?”

景公说:“我在掏小鸟,可是掏到的这只小鸟又弱又小,我又把它放回巢里去了”。

晏子称赞说:“您真了不起,您具有圣人的品质!”

景公问:“这样怎么能说明我具有圣人的品质呢?”

晏子说:“国君,您把小鸟放回巢里,表明你深知长幼的大道理,有可贵的同情心。您对飞禽都这样仁爱,何况对百姓呢?”

景公听了这些话十分高兴,就再也不掏鸟玩了,而且更多地去关心百姓的疾苦,晏子顺利地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运用美言诡辩必须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性、脾气和情感,抓住对方心理弱点,针对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赞扬,使对方感到非常合乎自己心意,才能取得好的诡辩效果。

赞美是大家都喜欢听到的话,赞美的语句会使人感到亲切、满意和鼓舞,从而听起来觉得格外入耳,它有助于建立彼此间的友谊。

危言诡辩要慎重

危言诡辩是以可能性为根据,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对方的某一观点、某一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加以适当的夸张,并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可怕,使人震惊愕然,借此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改正自己的言行,这样便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运用危言诡辩,起始便下劈断之语,要求一语惊人,令人欲罢不能,继而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从而应用自己犀利的言辞而达到诡辩之目的。

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无比,故意问:“我宫的嫔妃已齐备了,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能让你进入宫中吗?”

无盐直率地回答说:“没有,我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便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危险了!危险了!”

齐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宣王赶紧追问何为隐语之术,无盐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奉承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是什么意思?”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喜欢阿谀奉承,这是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困潦倒,怨声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想规劝您的人却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对外不修诸侯之礼,对内不关心国家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王听罢,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盐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的确处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王封无盐为后,齐国从此大治。

无盐劝说齐王时,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和警惕,这也就是先下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逐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依据。

危言诡辩的关键在于“危”字。要在“危”字上大做文章,然后才有危言耸听的效果。

危言诡辩的目的是借说“危言”以引起对方的警惕和注意,但是,所说的危言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

借言诡辩需分清对象

在论辩的某些场合,诡辩者间接用别人的话来与对方争辩,借用对方的言论来作答,这就是借言诡辩。

有一位工程师在单位里受排挤,于是他就要求调动工作。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不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振振有词地说:“走就走,少了你地球还就不转了?”

这时,这个工程师反问道:“不错,少了我地球照样转,不过请问,少了你地球就不转了?”

这一问恰到好处。既然少了我地球照样转,那么少你地球也照样转,少了任何一个人地球都照样转,那么,对方“少了你地球还就不转了”的攻击性言词就显得毫无意义,如同说了一句废话。工程师这里巧借对方问话,直接击中了对方的要害。

要用好借言诡辩,就必须善于捕捉对方可借用的话语来为我所用。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了火灾。

为了防备敌人趁机作乱,歹徒趁火打劫,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样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发生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祭遍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发生了火灾,是孤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治罪于谁?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完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更怕邪恶的人趁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从而增加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被灭掉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晚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者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于晋国,岂敢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实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巩固双方以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分发武器以防备“趁机打敝邑主意的敌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钩。

经过解释,不仅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忧虑着想,确实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继而结语时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和忠心不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在论辩的某些场合,诡辩者间接用别人的话来与对方争辩,借用对方的言论来作答,这就是借言诡辩。

醉言诡辩要注重场合

醉言诡辩,是指诡辩者在特定场合下,“借醉”而言,达到传递信息、抒发胸臆的目的。

醉言诡辩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人际关系处于复杂状态时的产物。迫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或客观环境,以至于不允许直言时,要达到既把心里话吐出来,又不至把关系搞僵的目的,“醉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第二,它是“假戏真做”,曲折迂回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意在以醉态作掩护,“吐真言”是目的。

第三,“醉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相当的刺激性。因醉言是心情压抑而在醉态时的宣泄,所以情感浓烈,无所顾忌。

正因为醉言诡辩有以上三个特点,所以它在交际过程中,能起到正常表达方式所表达不出的作用。

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东北军“剿共”的。

晏道纲俨然以蒋介石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对此,东北军将领颇为不满,但又敢怒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纲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欢畅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以哲,连吐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

他推开搀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说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走日本鬼子。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又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就是希望能打回老家!谁想,到了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被迫流落到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副总司令(张学良)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哀啊!”

王以哲说着号啕大哭起来,泪流满面。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没有一个人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手足无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演得怎么样?”

随从始而吃惊,继而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替张副总司令倾吐出了无法说出的心里话。好!”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把想说的话说给晏道纲听的。

他把长期积压在东北军官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不抗日反而借“剿共”消灭异己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下子全发泄了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能也不敢说。

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种特殊的场合,不仅说了,而且把对手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醉言诡辩,是指诡辩者在特定场合下,“借醉”而言,达到传递信息、抒发胸臆的目的。

激言诡辩切勿过度

激言诡辩,是一种有意识地运用刺激性语言,激发对方自尊以使之振奋的诡辩艺术。

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激言诡辩如果用得适当,就能激起对方同情、反感、尊敬、蔑视、悲愤、欢乐等肯定或否定的感情,从而使对方达成与自己相同的观点。

激言诡辩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略举几种。

1.直激法

就是面对面地贬低对方,刺激他、羞怒他、激怒他,以达到使他“跳起来”的目的。

某造纸厂改革用人制度,决定对中层干部在厂内张榜招贤。

榜贴出去之后,大家都看好又有能力又有技术的小黄。然而出于某种原因,他正在犹豫不决。

一位老工人走了过去,直言相激:“小黄啊,厂里花那么多钱送你上大学,你不是个优等生吗?大家都盼望着你出息呢,没想到,你连个车间主任的位置都不敢接,你真是个窝囊废!”

“我是窝囊废?”话音未落,小黄就跳了起来,说:“我非干出个样儿给你看看不可!”他当场揭榜并出任了车间主任。

2.偏激法

就是有意识地表扬第三者,以暗示的方式贬低对方,从而激发对方奋起直上,超越第三者的决心。三国时,诸葛亮说服孙权共同反抗曹操,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实际上,夸耀旁人,在客观上就等于贬低了对方,使其自尊心受到刺激。为恢复心理不平衡,被刺激者必然奋起直上,压倒自己的对手,这样就使说者的目的得以圆满实现。

3.暗激法

就是有意识地表扬对方光荣的过去,从而激起他改变现状的决心。

某化工厂食堂办得不好,工人个个都有意见。

一天,刘书记叫转业干部、行政科高科长到食堂来,只见工人们又敲筷子又敲碗,骂骂咧咧的情景,然后说:“老高,你的老部队现在还在新疆吧?”

“是的。”

“你在部队是优秀炊事员、优秀司务长,对吧?”

“是的。”

“你当军需股长时立过二等功,对吗?”

“是的。”

“那现在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高低下头沉默不语。

刘书记说:“咱不说别的,就说为转业干部的这个声誉,你也不能把工作放松到这一步啊!难道你连这个伙房都搞不好吗!”

第二天,老高像变了个人似的,亲自下伙房抓工作。半个月后,食堂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此可见,这种暗激式的激言,对那些在思想上、工作上曾经有过光辉历史的人是十分有效的。

4.导激法

激言有时不是简单的否定和贬低,而是“激中有导”,用明确的诱导性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发起来,引到你所希望的方面上来。

总之,激言诡辩就是一种利用人的自尊心强的特点,用明的或暗的、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刺激,引导对方努力维护自己尊严、奋起直上的方法。当然,激言诡辩的成功也是有条件的。要看对象,同时也要注意分寸。

激言诡辩就是一种利用人的自尊心强的特点,用明的或暗的、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刺激,引导对方努力维护自己尊严、奋起直上的方法。

运用好谐音诡辩

谐音诡辩是把那些在意思上毫不搭界的词语捏合在一起,造成同一语音形式的词相互干扰、相互抵触,达到论辩制胜的目的。

有个人十分贪杯,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朋友们都很担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他不要滥饮,无奈他就是听不进去。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设一条妙计吓唬他,也许就能吓住他。

一天,当他喝醉大吐之后,朋友们弄来一块猪肝,沾些污物,然后给他看,说:“人有五脏才能活命,现在你喝酒无度,吐出一脏,现在你只有四脏了,生命已经十分危险,今后不能再喝了。”

哪知道这个人是人醉心不糊涂,他故意撒酒疯说:“唐三奘都能上西天取经,更何况我还有四脏呢?”

酒鬼运用谐音,把“奘”与“脏”牵扯到了一起,令朋友们无可奈何,充分显示了这酒鬼机智的辩才。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却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互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牛吹得最大,谁就坐这个位子。

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瞎子,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就该我坐第一位。”

另一个是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来坐这个位置。”

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俩都别争了,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应该由我来坐。”

三个人,皆用谐音诡辩,确实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运用谐音诡辩,还能起到讽喻的作用。

有个女婿,善辩,一次和媳妇一块儿到老丈人家去串门。

老丈人是个吝啬鬼,在午餐席上就摆了盘生柿子和几样素菜。

女婿伸手拿过生柿子连皮一块儿吃,媳妇在屋里看见了,连连叫苦。但是女婿一边吃,一边回答说:“苦倒不苦,只是有些涩(啬)。”

苦涩的“涩”与吝啬的“啬”同音,女婿借此来讥讽老丈人的吝啬。他吃柿子连皮一起吃,逗引他媳妇发问,借此讥讽他的老丈人。

在词语的选择上,女婿也挺会斟酌的,不说柿子苦,而是说柿子涩,意在运用谐音双关。虽然嘴巴受了点罪,但是达到了讥讽别人的目的,而且还不显得鲁莽无礼,足显其机智多谋了。

谐音诡辩是把那些在意思上毫不搭界的词语捏合在一起,造成同一语音形式的词相互干扰、相互抵触,达到论辩制胜的目的。

不妨运用夸张诡辩

世界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将好的东西夸大,使它显得更好。而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会使人望而生厌。”

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作用等等,这就是夸张诡辩。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首都一所大学讲课。因为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但是火车却开得很慢。

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

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

马克·吐温有条不紊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的时候还是孩子。您要知道,是火车开得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