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口才宝典
4707800000081

第81章 诡辩口才(3)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将军拿出烟斗,把烟斗叼在嘴里,装上烟丝,取出火柴。

当他准备划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总统说:“你不会介意我抽烟吧?”

杜鲁门总统看了麦克阿瑟将军一眼,一耸肩,微笑道:“不介意,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比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被喷到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总统在这里借助自嘲来摆脱窘境的办法。

他知道,麦克阿瑟将军在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才征求自己的意见,显然这并不是真心实意。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杜鲁门总统说他介意,这毫无疑问会让自己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交际场合中表现出粗鲁、霸道,这是很失礼的。

麦克阿瑟将军这种缺少礼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鲁门总统感到有些难堪。但杜鲁门并没有束手无策,更没有以牙还牙,而是运用自嘲的办法,开了一个小玩笑,既委婉地说明了对方抽烟对自己造成的不快,又表现了自己胸怀的大度。从而在难堪的窘境中以自我排解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尊严,掌握了交流中的主动权。

如果一个人敢自我暴露问题,揭露自己的缺点,明示自己的缺陷,就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坦诚和责任感,往往被人们视为可靠又勇敢的人,使自己显得豁达和自信,从而淡化自己的缺点和缺陷,甚至会被人视为一种“美德”。

掌握戏谑诡辩艺术

戏谑诡辩,是指诡辩者在论辩的过程中,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本意,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调侃对方,以笑制怒,以柔克刚,并借此摆脱逆境,使对手折服。

前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1984年9月访问华盛顿,在美国总统里根为他举行的招待会上,葛罗米柯在举杯祝酒时,在总统夫人的耳边小声说:“每天晚上您要在您丈夫耳边悄悄说声‘和平’!”

聪明的总统夫人南希·里根听后,立即接过对方的话头回敬道:“我也要在您的耳边悄悄地这样说。”

显然,前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是从含沙射影中批评里根好战,近乎戏谑的一句话包含有十分严肃庄重的国际政治内容。

而美国总统夫人南希·里根不但机敏,而且深知这句话的分量,所以不失时机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风趣地像“搓乒乓球”一样把“球”搓还给了葛罗米柯,使老练的葛罗米柯并未占到什么便宜。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相互造谣中伤的现象早在1800年就已出现了。

那一年,约翰·亚当斯竞选总统,他的妻子阿比盖尔·亚当斯为约翰当时的桃色丑闻的泛滥而哀叹,担心这样会毁坏他在人民心中的印象。

当时的共和党人就指控约翰·亚当斯,说他曾派他的竞选伙伴平克尼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他们的情妇,两个给平克尼,两个留给自己。

亚当斯哈哈大笑,他回答说:“假如这是真的,那平克尼将军肯定是瞒着我,全都独吞了!”

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这一年,约翰·亚当斯当选美国第二届总统。

戏谑诡辩寓庄于谐,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缓和紧张局面,间接地戏弄、嘲笑对方的作用。

灵活把握反诘诡辩

反诘诡辩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反诘疑问进行论辩或反驳,使对方猝不及防、入彀就范的诡辩艺术。

某寺院甲乙两僧素有嫌隙,甲僧心胸狭窄,总想伺机攻击乙僧,却又找不到借口。

甲僧于是往乙僧的小徒儿身上打主意,他向方丈诬告说:“今天大雄宝殿念经礼拜时,乙僧的小徒儿跪在最后一排做鬼脸,不念经,亵渎佛祖。”

方丈听后大怒,准备第二天早晨做佛事时当众惩处小徒儿。

小徒儿听此消息,急得哭哭啼啼,忙向乙僧求救。乙僧低声对小徒儿说了八个字,小徒儿破涕为笑。翌日,方丈在佛事完毕后叫住小徒儿,责问此事。

小徒儿说:“我在后排做鬼脸,谁看见了?”

甲僧抢前一步,气势汹汹地说:“是我亲眼所见,你还要抵赖?”

小徒儿又说:“请问师伯当时在哪里?”

甲僧回答:“大家都知道,我自然是在前排。”

小徒儿:“你要是不回头看,怎么能看见我扮鬼脸?”

甲僧顿时羞愧得脸上一阵红、一阵青,感到无地自容。

小徒儿首先反问,让甲僧亲口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在前排看见小徒在后排做鬼脸,然后反诘疑问:“你不回顾,怎见鬼脸?”甲僧于是百口难辩。

反诘诡辩从形式上看,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针对对方所论及的事或理,直接发出反诘疑问;就是直接反诘诡辩。针对对方所论及的事和理,迂回曲折地提出反诘诡辩,即是间接反诘诡辩。

佛学典籍《传灯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姓崔的相公在寺庙里看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便故意问寺庙的大师:“这些鸟雀有佛性吗?”

这位大师根据佛学的基本原则,肯定地说:“有佛性。”

于是这位崔相公紧紧抓住这一点继续问:“既然这些鸟雀有佛性,为什么还在佛头像上拉屎?”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非常难答。

哪知,这位大师却镇定自若地提出一个反问:“那它们为什么不在鹞子头上拉屎?”

在这里,崔相公用直接反诘诡辩,而大师则用间接反诘诡辩,该反诘疑问,言简意赅,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争辩,又从侧面证明了这些鸟雀确实是有佛性的。可以说大师这一反诘诡辩辩得有力。正所谓“佳句易得,巧问难求”。

在广告中如果也采用这种反诘诡辩,就能引起顾客的注意,从而使顾客达到购买欲望。例如:

欢迎你订阅《天津歌声》。

您想得到喜欢的流行歌曲吗?

您想经常听到电影、电视歌曲吗?

您想听到电台经常播放的创作歌曲吗?

您想感受情调迥异的外国歌曲吗?

您想听到不同地区的民歌吗?

您想听到“五四”以来的优秀歌曲吗?

那么请您订阅《天津歌声》。

这一连串的发问,使读者一下了解了《天津歌声》的整个内容,给人一个完整的节目形象。

针对对方所论及的事或理,直接发出反诘疑问,就是直接反诘诡辩;针对对方所论及的事和理,迂回曲折地提出反诘疑问,即是间接反诘诡辩。

辩证诡辩的策略

辩证诡辩,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应用辩证的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的诡辩艺术。

《韩非子》中有记载:

公仪休担任鲁国的相国,他非常喜欢吃鱼。人们知道了他有这一嗜好后,便争着买鱼送给他。

公仪休则一概不收,都退了回去。公仪休的弟子见状,非常奇怪,问道:“您这么喜欢吃鱼,可人们送鱼给您,您却为什么一条也不收呢?”

公仪休回答说:“我喜欢吃鱼,但我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人家的鱼,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就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了。如果不能公正执法,就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无法保住我的相位,那么到时就没有人再送鱼给我,我自己又无法抓到鱼,所以即使我喜欢吃鱼也还是吃不到鱼。如果我不收人家的鱼,那么我可以保住自己的相位。如果保住了自己的相位,那么我就可以长久地吃到鱼。”

公仪休拒鱼、吃鱼的论辩就使用了辩证诡辩。由喜欢吃鱼为前提,却得到拒鱼的结论,这就鲜明生动地揭示了这些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富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美国电视剧《孤女》是描写一个小女孩被生母遗弃,后来进了儿童之家,之后又被好心的某太太收为养女的故事。使女孩卡佳感到极大幸福和自豪的是她重拾的母爱。

有一天,班里有一同学的成绩下降了,却不肯认错,卡佳批评了他,他却讥笑卡佳是养女,不配批评别人。

“不,”卡佳说,“我有妈妈,妈妈选择了我。你们也有妈妈,可你们的妈妈在生下你们的时候却不能选择,也不能再将你们退回去。儿童之家有很多小孩,可妈妈选择了我……”

卡佳的聪明在于她施用辩证诡辩,将养母不如生母的感觉,反证为养母胜于生母——因为她有选择权。

若想要使自己的论辩深刻有力且新颖,就必须掌握辩证诡辩。运用辩证诡辩能使我们的论辩语言极具深邃的哲理性,为其增添一定的理性色彩。

若想要使自己的论辩深刻有力且新颖,就必须掌握辩证诡辩。运用辩证诡辩能使我们的论辩语言极具深邃的哲理性,为其增添一定的理性色彩。

因果诡辩的技巧

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时,相同的原因能够引起多种结果,有时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因果诡辩就是依据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引申出相互对立结论的诡辩艺术。

因果诡辩的其中一种方式是,由同一结果引申出相互对立的原因。

一天大清早,千户长挺着肚子、晃着脑袋来到阿凡提家里。狗都没看他一眼,就溜进了窝。

千户长瞪眼咧嘴,嘿嘿地笑了起来,说:“瞧,阿凡提!你的狗多么怕我呀!我一来,它叫也不叫一声,就夹着尾巴进窝啦!”

“不,阁下。”阿凡提瞪着千户长说,“它是因为讨厌你,而不是怕你!”

为什么狗一声都不叫就溜进了窝?

一种结果却引申出了相互对立的原因。千户长得出的结论是狗怕他,阿凡提得出的却是狗讨厌他而不是怕他的结论。这就有力地嘲讽了千户长的可恶、可憎。

因果诡辩的另一种方式是,由一种原因引申到相互对立的结果。

有一次,萧伯纳的脊椎骨出了毛病,需从脚上取一块骨头来弥补脊椎骨的缺损。

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一点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手术呀!”

萧伯纳笑着说:“这太好了,请问你打算给我多少试验费呢?”

由从未做过的手术为原因,医生因为手术难做而得出多给报酬的结果,萧伯纳则以自己的身体成了试验品而得出向对方索取试验费的结果,相互对立,引人入胜。

另外,同一现象,把它当成结果推出原因和把它当做原因推出结果,这之间也往往可以构成尖锐的对立面。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是“人性本善”。在正方一辩论证自己的“人性本善”的立场时说道:“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反方三辩在论证自己的“人性本恶”的立场时,则针锋相对地反驳道:“对方一辩说,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一点不错,但我请问,若人性本善,那谁还会拿起屠刀呢?”

正方由“人性本善”的原因,得出人可以随时随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结果,而反方则以有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原因,针锋相对地得出人性本恶而非善的结果。这一精彩答辩,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因果诡辩的关键是要找出制约某一现象的原因。根据探究原因方法的不同,因果诡辩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求同探因

它是根据被考察对象出现在几个不同的场合中,其他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个情况相同,于是得出的结论就是说,这个相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2.求异探因

在被考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几个不同场合中,其他的情况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于是得出结论就是说,这个不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因果诡辩就是依据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引申出相互对立结论的诡辩艺术。

数据诡辩最有说服力

数据诡辩,是指诡辩者依据人们对数据的信赖心理,编造一些貌似客观而实为主观的数据谎言,借此来达到其目的的诡辩艺术。

前几年,有一本十分畅销而导致一时洛阳纸贵的社会科学著作,书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一些问题,能给人振聋发聩的印象。

它在谈及中国西北部经济落后时说:

“1980年西北部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产值为65.17元,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6%,文盲率达到27.51%。西北陕甘宁青新5省区,总面积约为30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2%,但1983年的工农业总值仅占全国的5.1%,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西北的西宁市与华东的常州市,人口都在40万左右,前者198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45亿元,远不及后者的1/4。而且东西部差距在不断扩大。”

这种列举数据的方式比举出许多典型的例子都要醒目,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正因为列举数据具有如此大的说服力,所以不少政治家和诡辩家都乐于引用数据来反驳对方的诘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秘密武器就是常常引用一些数据才取得论辩的胜利。

日本有些推销员到一些家庭进行商品推销时,常常以“本住宅区85%的家庭都购买了”的数据来打动对方,让对方瞬时产生一种“既然这么多人都买了,那我也买”的念头。

为了提高数据的效果,引用的数据应该越精确越好。比如,在人大会议上,某位代表指出“现在物价仅上升了20.2%”,人们会对他有相当准确的研究而表示钦佩,而怀疑的人一时也难找出如此精确的相反的数据进行反驳。

同样的,在一种新商品的发布会上,商店的代表也可以用精确数据对市场调查的结果进行发布:“根据我们的调查,本市有70.8%的家庭使用了这个商品……”仅凭这些“客观”的数据,就足以令听众震撼,从而产生一种购买欲望。

为了增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可信度,可以用一些事先编造的精确数据来表示,效果极其明显。这种所谓的精确数据在如今的报纸和电视的广告词中早已屡见不鲜了。

例如:

有句推销××药的广告词说:“经过对81376个患者的观察,××药的有效率为99.37%,治愈率98.12%。”

对于这类宣传,有几个人相信这是他编造的谎言,又有多少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呢?

能达到理想的广告效果,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数据诡辩的合理运用。

数据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人们往往对此深信不疑,在论辩中是不太容易被对方驳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