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生活时尚畅游精神世界
389100000036

第36章 人决定社会现象(一)

人决定社会现象

论证部分

为什么说“社会现象是由人决定的”,这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现今社会现象带给我的一种怀疑,继而我让怀疑通过自己的论证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许明天我就会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但就今天而言,我确实认为是由人决定的。

(其实,本篇主旨并不是要否定什么,——正如前所说,每个人的一种观点都来自于各人的知识结构,都有支持它的一些理由;它们不在于是否较正确,而在于是否完全来自于自己的思想——“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本书的一个“基本国策”。当然,本篇更想讨论的是它的《伸延部分》,这在它们的篇幅长短上就很能得到说明。)

简要论证部分有如下五点。

一、过去的提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一“生产力”在我看来相当于“土地”。土地上面长出的或行走的各个物种(社会现象)都是由土地决定的,从这一层上讲,“生产力”说法是对的,涵盖了一切,甚至把水面上的浮游生物都涵盖了进去;但是,长出什么样的植物却要由天然的土质和气候来决定。这一“天然的土质和气候”既代表“人”(天然),也代表原始生产力。没有这一原始生产力或人,那一切社会现象(包括各种生产力)也就不会存在——不以人的认知形式存在。或者说,“生产力”本身不是一个自然物,而原始生产力也只是代表人的原始需求物、原始自我保护物和原始感受物,这“三物”在每一时段都是“生产力”,也是产生下一时段“生产力”的生产力。但是,人对同一需求有不同的需求方式,人对自身保护存在着不同的方法,人各自心理的承受能力具有强弱之分,此一“生产力”在不同的人面前会产生不同的彼一“生产力”,这就像气候或土质对不同的植被,不同的动物具有决定权一样。或者再这样说,原始生产力是由人的好奇心、懒惰和意志共同产下的婴儿,而各个“婴儿”在诞生时就已存在着不同。这里,这个婴儿“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想到哪里去?”和他“能吃到什么?能要到什么?能走到哪里去?”是由“人”和“客观生产力”共同决定的,但问题是人的“想”在前,客观所能提供的“能”在后;没有第一个“想”就没有第一个“能”。

二、人的认识是从感受和比较中而来,“知识”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感受不好,感觉与原先希望的出现较大误差时,人就会去寻找原因,在“行为”里,在“思想”里,在“认识”里逐级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又会进行各种比较,前后比较,一对一比较,一对多比较等等,而比较的初步结果往往是物质先进带来了认识的提高,思想的正确,行为的多样和感受的丰富,而这些既反映在相应的生产力上,又反映在下一生产力的相应提高上,并呈良性循环态式,由此得出了“一切社会现象由生产力决定”。我们不谈这一结论是否属于一个相对真理,只谈这个“相对真理”是怎样得出的?显然是人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的感受和比较的结果。但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再深刻的认识都只能在时代以内,超出时代以外的认识(或认识带来的结论)只能是一种猜测,甚至是一种主观愿望。“感受”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比较”也只能据于“感受”和“时代以内的结论”之上。当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事物,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时,由于“习惯”的原因,由于“先人之见”对人的影响,即由于人本性中的“懒惰”作用,人自然的会在前一个结论上发挖新的枝杈以解释新的现状;这种解释在开始阶段也许可以牵强附会,因为一来前一个结论历史短,实用性还较强。二来,一句“没有绝对的真理”可以对独特事物有所关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独特现象越来越多,并显出“常见现象”时,人们才会对前一个具有局限性的结论表示怀疑。就是说,“结论”是人类在已经经历的时间里对已有的认识、思想、行为和感受做的一个总结,但它是不能完全解释它出生后的社会现象的。如若能解释,那么,就是它猜测的准确,或者,它运用的不是抽象的规律,而是科学的公式。也或者,是人的认识、思想、行为和感受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从“突出、易懂、趋于根本”上讲,正确的认识应是一种生产力,这一认识下的结论也应是一种生产力,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但是,在这些先进生产力的作用下,并没有产生下一先进生产力,如果说是“人”没有利用好这一“认识”或“先进生产力”的话,那恰好又证明了“人”决定一切。

三、个人发展的好与坏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个人的成就并不与他的资本多少(一种生产力)有因果关系,也不同他的知识方面(另一种生产力)有因果关系。换句话说,高位人物(代表一种较高生产力)可能会向低位(某种失败)发展,低位人物(代表一种较低生产力)可能会向高位(某种成功发展)。值得说明的是,具有一定资本、一定知识(较高生产力)的人,向高位(成功)发展的概率远大于相反的人,尤其是等级分明的二十世纪以前,这就使代表生产力的“知识、资本、人际关系”等被人——特别是被我们这些“被儒家思想禁锢的、只注重尊荣和奶水不注重思想和创新”的大众——习惯性认可,甚至会成为一种短期内难以动摇的信念。但是,真正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这些高级生产力,而是——人的懒惰克服情况,好奇心发展情况,意志认识情况。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他在前面十几年的学习中,可以说是克服了懒惰,但这种“克服”不是“好奇心和意志”的直接产物,也不是“懒惰、好奇心、意志”协调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客观影响下的被动行为。可以说,他的身心都是在一种被逼状态下运转的,我们不去管他怎样坚持自己是“自愿学习”的说法,因为这充满着各类主观意识,我们只注意“只要他不想深读——只要他想过一种时代的生活而不是过一种蛀书虫的生活”,一旦他离开了学校,他的身心将大大的舒了一口气,即使他的心里不想“这回该是我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他的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会这样自言自语。在他的工作和薪水落实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勤奋会从“新工作的好奇”中淡化和“生活稳定”中减弱。也就是说,懒惰在他的人生学期里可能迎来了一个带有补偿意味的较长的假期,这也是许多单位对高才生的预期出现第一个背离结论的时候,如果他再有一定的自满,自以为自己的知识已经够未来用了,那就是他本性里的懒惰主宰他的时候,也是进步的人生步履维艰的时候,这通常表现出“既自满又不能应付自如”的特征,他的生活也将有“心累、身疲、脑紧”伴随。(这在现代并不少见)。而那些跌跌撞撞的“劣质”毕业生却另有说头。由于他一直关照着自己的懒惰,以及懒惰带来的惬意类享受,由于他学知识更多的不是为了美好的未来,而是因为新知识的好奇或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这是一种好奇心不甘寂寞而主动发出的具有随意性质的信号),由于他的意志落在了“实”,即“现在”上,而不是瞄着“虚”,即“未来”上,他在毕业前以及毕业后都深知自己的知识有限,这倒不是反映在分数上,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自知自明,更不是因为他的适用知识真的不如人,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是“玩”带给自己的认识。前面《玩耍》中已说过,真正意义上的“玩耍”是直接指向自己不了解、不认识的事物的,当他的“玩耍”面对“未知”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自己的知识有限;同时,他也会有意或无意的主动去学习他所需要的知识,以解答他经常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见《什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这无疑又会使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未来的生活中打下随要随取、快捷灵活的基础。还有,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玩耍”的触角将越触越远,这也能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实”的重要性,最后在“实与虚”的明朗下决定了生产力状况。又由于他“玩”过了许多简易事物,这时他的好奇心自然会领着玩耍直指“精繁”事物,像工作、像科研以及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物。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的。比尔、盖茨的路也同这差不多。关于这段事例在现代社会还能举出许多例子,但我不能再在这里自作聪明了;我只想说:“好奇心在我们的学校里暂时得不到可怜的奖学金,却可能会在社会上采撷巨大的果实”。——所以,代表较高生产力的不一定就是表面优质的东西,决定个人未来发展的也不捍定就是众人认可的高学分。(众人认可的观点——而不是科学——本身就已经成熟了,已经没有了它的土壤和气候了,除非是你细心的保留它里面一粒小小的种子)。

四、“人往高处走”是人的“意志本能”(这一本能是首先屈从“生存本能”的),是人类进步的自然规律。可往往人会给自己定一个人生(或最终)目标,这让我想起农家年头养一头小猪,为的是年终宰杀,供自己享用。这么说,不是不要目标,而是不能定最终目标;一个企业可以定几年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不能定最终目标;我看到一个企业把自己的最终目标定在“进入世界五百强”我就来气,因为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中国足球”的目标是进入世界杯,果不出所料,只能擦个边就下来。严格地说,定最终目标就是一种短浅的行为——不管这个目标是怎样巨大,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必然导致基础不牢的行为,就是一种把小荣誉养成大荣誉然后供自己享用的行为。所谓“正确、深远,却并不很明朗”就具有“没有最终目标”的意思。另外,(先容我讲个故事)曾经与五位朋友爬一座小山,在山下我建议两个一组,各选择一处杂草丛生,毫无人迹的地方上山,当我们陆续在山顶上相聚时,虽然我们衣饰不整,但一个个无比兴奋的心情表露无疑。试想,要是我们只为登上山顶,只为俯览良田、农舍、美景,我们能有与荆棘交量的经历?能有攀岩和互相帮助的感受?能有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情景。而那些与游人一道走马观花的经历早已不知去向——这就是我要说的“目标”之害。可以说,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行为是一种预先为人生设置终点的行为,是一种偷偷地把自己系在一棵树上的行为,也或者是一种把自己的能力主动关进囚室的行为。当然,话说回来,没有目标又成了一只无头苍蝇,因此,定目标不是为目标,而是给自己一个总的方向,一个向高处走的方向,谁能肯定我们在繁树、杂草中不会登上另一座山顶,但是没有关系,说不定在那里我们会发现更多。所以,人的创新、勇敢原本不像生产力,倒像“人往高处走”里面的“进化素”,但在现时代,它已然成为一种较高生产力;而“创新与勇敢”不会在已有的知识,已有的资本中体现,只会在人的身上体现。

五、很多年前所说的“生产力决定一切”的结论大概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的:当时科学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日期,像机械科学的大踏步前进,象物理、化学、数学等科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刚刚脱离了宗教束缚,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认识转变和提高,而这一切在当时都属于先进事物,它们能够发展大都是在资金作用下完成的,这很容易给人造成资金(较高生产力)决定一切的观点,正像今天的高学历带来的高收入很容易给人造成“只要把书读好那就一切都好”的观点一样。

<img src="http://3gimg.qq.com/book/images/newyearAct/newyearActLogo.jpg" alt=""/>

【求生卡】答对以下题目,您即获得抽取船票的机会:

《裸婚》中刘易阳的老婆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