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共同点
一、 没有意志
我们一般不知道,一个年青人如果经常长时间的面对孤独和空虚,就可能想到死亡,甚至想到自杀。这是因为“自然死亡”对于年青人来说非常遥远。(“经常长时间面对孤独和空虚”里的“长时间”可以代表一年、一月或是三、二天时间,“经常”代表孤独和空虚经常在心里出现,并且一次比一次感觉明显。)由于“长时间”与“遥远的死亡”之间还有相当长的时间(距离),由于“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参见感受);由于“人心理的好坏感受都需要释放而不是凝聚”;因此,严格说来,沉重的“孤独和空虚”,比“断一条腿”,比“全身瘫痪”更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因为后者对“心”来说至少还有“痛苦相伴”,前者对“心”来说却只有“一切全无”。因此,要年青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忍受孤独和空虚还不如要他去死。——可以说,青少年自杀大多是出于“孤独和空虚”,亦即不堪容忍“相当长时间”的绝望和了无生机。但人们总是被它的表面原因所迷惑。(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或是一个正面试解“青少年自杀之迷”;也是从一个侧面或干脆就是从正面提醒各方“教育”,没有一定的“认识”或“交流”做基础,“书本”不能带给他们兴趣,只能帮助他们的“心”聚集孤独和空虚,正像荣耀经常帮一个人“在不断的庆幸中”聚集孤独和空虚一样。请注意,“聚集”乃一切事物“达到终端”或是“行成规模”前的必然过程)。
那么,隐匿型自私者到老年由于心中没有事物,没有他人,置身在极深的孤独和空虚里为什么没有人想到自杀呢?这是因为他们离“死亡”很近,近的可能就三、二年,或三、二天,近的可能都用不着自己代劳。确切的说,他们时刻回避的“死亡”恰恰就在他们的眼前或心里。拆开来进一步说,他们的心里总是拥有一样东西的,那就是“死亡”。而“人的心里那怕只有一样真正割舍不去的事物他都不会主动去死,那怕这一事物就是“死”。而老人自杀一般都是因为“痛苦”之因,可“痛苦”从这层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割舍不去的事物,那他又何以会自杀呢?这就要结合年青人自杀的原因“意志”来说了。可以这样说,意志强的(年青)人可以承受各种灾难和痛苦,只要内心意志具有不会被渐次摧毁的信念,因为“意志”中包含的信念是任何孤独或空虚都无法穿越地韧障(但现在的很多年青人没有“意志”的锻炼,没有被菜刀切到手指的机会。明知菜刀会无情的伤手依然满足自己的好奇——这就是具有勇敢精神的信念和意志的雏形)。意志弱的(老年)人可以承受各种孤独和空虚,只要内心的“死亡”不在他面前晃悠;而“老年人的痛苦”正是这样一个经常抱着死亡晃悠的家伙。这也如同“荣耀”时常在年青人的孤独和空虚面前晃悠使他们一旦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荣耀”就会想到自杀或是做出什么极端的行为一样。
——也就是说,这类老年人习惯了没有意志 ,就像由此带来的他们习惯了被人欺骗,被人糊弄,习惯了把刚定的想法在被骗,被糊弄之下随时改变一样;而血气方刚的年青人还没有这些习惯,他们只有意志,尤其在面对“长长的人生”也只能有意志,因为“岁月、历史、人文”只允许老人可以没有意志,可以没有所为——尽管这是错误和消极的;却从不允许年青人没有意志,没有所有——尽管这也是错误和偏面的,因为至少应该给年青人一些“迷惑”的时间——尤其在一个迷惘的客观环境里。简单地说,习惯没有意志的老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习惯没有意志的年青人是“因为活着而活着”,(这种说法是删除了人的基本意志后的说法)。前者由于生命将寝而产生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后者由于生命太长而产生一种对生命的无奈。前者没有他求,只要能最长限度地活着;后者也没有他求(或者只是一些“虚求”),只要孤独和空虚不经常来打扰就行。——(青少年以下之人的实求多数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当好奇心微弱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所求的时候。)
人的内部世界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网,要搞清它里面的某一部分,通常都要牵扯到诸多“集团”。自私的这一共同点不是孤独,不是空虚,不是绝望,不是了无生机;也不是有所为或无所为,更不是代表失去发展空间的某种灭亡,而是被摧毁了的“意志”——被“岁月、历史、思维”慢慢摧毁,直到被自身允许的,不会走上自杀之路的 “没有意志”,但是这里提到的所有“不是”却又都是“没有意志”这个概念所要牵扯到的诸多集团。
我们有幸从一群自杀的青少年那里首先看到了“书本”和“荣耀”在排挤他们的好奇心之后为他们聚集了孤独和空虚;续而又看到了他们撇下家人独自远行的新型的“侠行自私”;接着又看到了他们的父母家人被“有很多所为”和“最终不能所为”这两个对立的事物在那双可怜的双眼里所印出的迷惘;然后又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血气方刚”,什么叫做血气方刚中的“没有意志”;最后才让我们看到了“自私”——这一巨大的思负的东西——发展是如此之快,带来的灭亡是如此之早——它让“意志还没有开门营业就已宣告了破产”。——而这,才是我们没有看到的:关于“没有发展空间”为什么是自私的产物(死亡更是彻底封杀了发展空间),以及“没有发展空间”和“没有意志”在自私者身上又是怎样相辅相成的。
意志,这一和平时期(现在的客观背景)难得一见的忠诚的朋友;意志,这一极其抽象而又极其复杂的概念,对于我们现在的人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陌生的事物,随你走进工厂、学校、或是什么职能部门,你都很难见到它的影子,因为这里不需要意志,或者说意志在这里起不了多大作用;这里需要的是制造,是灌输,是解决问题。意志在我们的记忆里好像只是同“民族战争”,同个人“巨大的苦难”有比较直观的联系,而在平稳的以经济为主的社会,在一般的生活状态下,意志——就像一本本很少被打开过的世界名著一样被恭敬的夹在了管理学、教育大刚和法典书集一起,它那狭长的书脊上赫然写着“意志”。尽管他的内容很少被人翻过,但即使是一个冒失鬼经过这里,也不禁会心中一寒。
意志——就现在来说——确实像一个遭冷落的将军,只要没有战事,意志就应该习惯孤寂。可是,正如一支长期守候在和平里的军队一样,它也会涣散,慵懒和满街闲逛,(自负的人不就是一个夹着本崭新的“意志”在满街闲逛吗)——没有军纪(没有意志),到时能扛得动枪吗?(能有不俗的创意吗?)
一个人的意志,也仿佛一个人的自我;谁的自我丢了,意志也可说没了。没有自我的人思维或行事都是按常规套路(或大众思维)来的,而常规的东西从来也用不着“意志”来帮忙。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人比作一个城市,那么“意志”就是代表这个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至于人的个性、气质、特长,那只是这个标志性建筑的组成部分,类似于结构、外观、用途什么的。
在重大的战争,或重大的自然灾害过后,痛苦、饥荒或瘟疫总要光顾相应的地区和相应的民众,这时,人的意志就会消失。(因为人的意志受制于客观世界)。——“战争”和“自然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佛教、**教或其他形式的具有纲性条款的组织一样,都能摧毁人的意志,都是人的意志不易抵抗的敌人;不同的是,前者是强大的瞬间式的摧毁,后者是柔软的慢慢地残蚀。前者的痛苦和瘟疫可以用“麻木”去安慰,后者的痛苦和欲望可以用“戒约”来管束,前者“生时的饥饿”是个迫切的问题,后者“死后的灵魂”或“来世”是个长久的问题。——人,一般的人,就会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信念,甚至没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是处于灾难后的逃亡,也是看不到希望,也是步履维艰,但要是见到一点什么吃的,却又会奋力的扑上去。——这就是一个没有目标、没有信念、没有思想的人,在意志自然丧失后带来的毫无目的的行走和突然出现一个可以延续生命的食物带来的毫无顾忌的抢夺——这就是暴露型自私者从本质“意志被残蚀和希望异常渺茫”到表象“毫无目的和毫无顾忌”。
——(一切违背“以人为本”的教会、组织,其本意或出发点大多是为了消除人的痛苦、疑惑和让人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就像人的内在自我保护大多是为了人的内心安全,但最终不是适得其反,就是违反自然或控制自然的反复延续。)——人的意识不同于动物的意志那般狭小,动物的意志只存于“肚皮的温饱”和“后代的繁衍”之上,人的意志还多一个“心灵的温饱”,“心灵的温饱”是无形的,难以言传的,但各种“教会”或很多“组织”显然是想把它变成有形的,易于言传的。人的意志可以教人“为了掌握火的技术”可以花上几百万年的时间;“愚公移山”不是单一的教人坚定不移地去改变自然,而是教人在不要忘“本”——“家”是愚公的本——的情况下,追寻一个更广阔的出路;现在的法规、道德不是“人类”所需要的条款,而是人类前期斩荆劈刺得来的一条较宽的出路,也是人类——这一具有子子孙孙的人类——最后“应该移走的山”。靠人定的法规治人,是人的无知、矛盾和无奈选择,也是人不幸的根源;就像靠狭隘的说教(说教是“观点”,是观点就存在狭隘的可能性)育人,也是人的不幸、矛盾和无知选择一样。
就是说,意志在现在一般人——没有被宗教信仰或组织规定给束缚的人——那里,“心灵的温饱”虽然没有被提上日程,但意志对他们来说却还是一本可以装点门面的名著,必要时也可以拿来镇一下某个粗鲁的不识抬举的人,或鼓励一下自己,而在一个暴露型自私者那里,意志已经丧失。但这种意志丧失不会给他带来什么痛苦,也不会让他走上自杀之路,因为他早已学会了怎样避开对自己心情不利的事情,就像“好学生”早已学会了避开“坏学生”才会做的行为一样;他也不会被孤独和空虚所折磨,因为他始终有一双饥饿的双眼在窥视着四面八方;他根本就没时间体味什么叫做孤独和空虚,最让这类人心如刀绞的事情,莫过于损伤他的物质利益。
意志明显不同于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也明显排斥软弱、胆怯和畏首畏尾。意志,应该是一种意向正确、深远、但却又不很明朗;是一种志气凝聚且又宽广,丰满得毫无虚幻之意;是一种自觉的能自行排除困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同时又具备一种本体的人格与尊严和与客体之间的和谐与尊重。意志在战争中可以避免“急于获胜”可能遭遇的被动;也可以把“免于伤亡”叫出战壕变为主动。意志本身是独立的,它不与荣耀、虚伪、卑微、高大等有任何关系,一旦有这些重量级事物加入,意志就会静静的退避三舍。我们为什么在正义的战争中,在一个与病魔斗争的生命里,能够比较清晰的见到意志的身影,就是因为这里面没有什么荣耀、虚伪和尊卑,只有一个正确、深远、却又并不很明朗的目的;只有一种积极、稳健,并可以拨冗困难的心态;只有一种并不让人肃然起敬却又不得不让人正视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不难看出,这里提到的两类自私者是意志全无的,这可以从他们在麻木中被孤独和空虚小火的煎熬,也可以从他们在身外之物受到“损伤”后反让身内之物出现心如刀绞中看出什么叫做真正的“伤亡”,更可以从这种麻木和绞痛的伤亡中想象出“获胜”离他们是多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