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生活时尚畅游精神世界
389100000026

第26章 家长必读(上)

尊敬的父亲们,亲爱的母亲们,我不得不为我刚才的粗鲁表示道歉——假果您碰巧是一位教育界人士的话。(我写东西,讲究的是印象。“印象”被我认为是人直观感受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一个类似于“非理性的东西”。在“印象”来到读者脑中之后,我倾向于让读者自己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和历史条件去完成对“印象”的整理。因为所有抽象的东西,我认为一旦被清楚地整理之后,不仅不利于人的思维发展,也会对抽象物本身形成局限的认识。不过我的矛盾是:我既担心大部分国人已经不会自己煮饭吃了——这让我不得不整理或修改一些“印象的东西——做一个食堂炊事员;又让我对一些喜欢思想的人感到抱歉——必尽我可能局限了一些不该局限的抽象之物,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思维空间。)

其实,不管我们是单个的父母,还是兼职老师,我们的子女被教育成什么样,我们都没有把握,甚至还有人抱着“天命论”观点;也没有标准,甚至连大概的标准都没有。我们只是觉得长久以来大家都这么教育,我们也就这么教育了;可以说,我们是在一个模糊的框架内,而且经常是按照我们自己的习性来教育孩子;我们很少顾及孩子的习性,更别说顾及他们的天性了。一顿没有什么菜的晚饭,我们可以凑合,但对于孩子来说,一对没有什么“心”的父母,他也能凑合吗?——能,我们一代一代几乎都是这么凑合过来的。(这样说你别不爱听)。

我是一个小学生的父亲,我也被她的语文和数学老师招见过,我也曾主动去探听情报过。记得在她一、二年级的时候,每次同她的老师接触后我都很生气,经常是把弱小的女儿恨恨的教训一顿,有时还会动一动我的粗鲁的手脚,以至我的女儿非常怕我去见她的老师,这种“怕”甚至让她动起了撒谎的脑筋,而且父女的感情也逐下台阶,这时我才开始了真正的思考。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就有一种朦胧的自信,“我是能够把孩子教育好的(虽然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文化)”,当时我就主张“自由型”教育,但等孩子真的进入了学校,进入了那种氛围,我的观念不在意的就被它左右了(至少左右了一、两年);我思想里也一直有三条比较明确的观念。

第一就是随意发挥的“自由型”成长。而我所要把握的只是一些“极小”和“极少”的原则。

自由——这里的自由——不代表一般性的“无政府主义”或“无规则现象”。它是一个尽可能地遵循自然律的过程,子女在这一过程中将尽可能地发挥和完善其生命力,使他的潜能尽量少地被埋在生命里。因为人在与自然接触中,认识自然、获得自然知识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像遇到雷电、风雨等等诸如“刀伤手”之类的自然现象时,提升内在的“力”;这种“力”在自然和自由的人那里是韧性的,是不分强弱的,是可以决定一切的。因此,“力(关于我理解的生命力请提前参见《结束语——生命之歌》)”——人的生命力,是我首先要呵护的“子女身上的天然之物”。

第二就是“撒谎”。我始终认为“撒谎”是一个孩子最大的缺点,也是一个人未来发展最严重的路障之一。对某一事情的撒谎表面看起来只是隐瞒这一事情,其实它内在深意和广意我还是比较清楚的,撒谎为什么会被识破,一是撒谎的技术不行,二是撒谎以后不能很好的维护谎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这两方面都炼就不错以后,其撒谎也就养成了习惯,而在习惯作用下,这两方面的能力再强也总要露出破绽的,但露出破绽他并不会吸取教训,因为他已恶习难改。任何孩子,最关心他的人是父母,最容易发现他撒谎的人也是父母,那么,他为了谎言不被揭穿,只有少与父母交流。因此,避开父母、少与父母交流,其目的之一就是练习谎技和维护谎言,尤其在莫名的情况下。另外还有不少,像“撒谎”这一行为在正面认识提高以后,就变成了卑劣的行径;我们知道,有较多卑劣行为之人,总想表露出自己的伟大,甚至会刻意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去做但为了表现自己的伟大还是会去做的好事来,这样,虚伪随之就来到了人的身上;而且,这类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伟大,还会挖掘别人的卑劣行为,甚至把别人想得跟自己一样,也或是无视别人的近似伟大的正当行为。试想,一个卑劣、虚伪、处处都想表露自己,人生又多一个额外用时的人,他的未来会有多大发展潜力呢?(其中有些内容是后来发现和整理的)。

第三个观念就是子女与父母的情感。我们大人经常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这是因为外界没有什么情感可以依靠,外界也很难值得我们信任。我们在什么地方遭遇痛苦或挫折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定经验的我们总是能够扛住;当我们把痛苦和挫折向我们信赖的人诉说时,没有得到理解也没有多大了不起,顶多我们下次不再信赖他就是;但要是遭到误解以及在误解中被批评,那我们可受不了,我们不但会更加痛恨让我们痛苦或挫折的事物,还会憎恨这一值得信赖,久存于心的情感,甚至还会反骂自己的“有眼无珠。”——当然,对于一个十周岁不到的儿童是不能理解这些概念的,他不知道什么叫“失去感情”或“感情本身”,他只知道本该说的话不能说了,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内心没有失去感情或对父母的感情没有降温,也不代表他的内心不向“痛恨事物”、“憎恨情感”和“自辱自骂”发展,更不代表他不向麻木不仁,孤芳自赏、自私残暴倾斜——因为一个尝过这一情感带给他幸福和快乐的人更容易对这一情感感到失望,也更容易使他的内心向“思负”发展。可以说,这一年龄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最重的,(“亲情”里已说过,单方面的依赖是最靠不住的),他们往往只因一、两件事情就会把对父母的情感降下去,而这种下降后的感情在一个认识还很低下的孩子这里是难以再上升的——尤其在一个习惯“凑合”的家庭里。

家长传递给儿童的信息只有在“形体上”才会对他们具有直接作用,语言对他们来说作用不大(后有阐述);而他们流露出来的信息不管从语言还是形体上也都是直接的,“含蓄”对他们来说是不存的。原先我的崇旨是让女儿自由发展,可当我见过她的老师以后,我对她的“自由”——她的调皮或上课做小动作以及不做完作业等都属于她的自由——提出了背离初衷的批评,而且完全是超出了她的想象(信息)之外的批评,这种出尔反尔在她幼小的心里直接流露出的是不信任,——当我分辨出她的眼中流露出的是“不信任”真是让我心头一颤——我知道(当时是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信任”永远是和“情感”对立的,“不信任”带来的后果只有两种(在“不信任”经过积累后)。一是“远离”——无法反抗的远离;二是反抗——无法远离的反抗。像子女对家长不信任而离家出走一般都属于不会反抗或反抗不了的孩子;像人民对政府不信任而起来反抗的一般都属于无法远离的草民。这种“远离”和“反抗”在爱情或者夫妻双方,也是经常出现的,只不过在夫妻中多出一个“心的远离”。而这里的“不信任”正是一种前期情感的“远离”——幸亏我及时发现。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认为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的粗鲁各位也见识了),当我发现女儿对我的情感有降温的迹象时(这当然是不信任带来的结果),我就知道是我错了,因为我很早就认为孩子是永远没有错的——这也是我永远不变的信念,而错的肯定是大人的做法或想法、包括由此造成的孩子的错。我思索,我翻遍了我所有的记忆。

但我并没有在书本里去寻找我的答案,这倒不是“新华书店”里的书太少或是我口袋里的钱不多。而是那里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不然情况就不会是这样普遍了。直到最近,结合现实社会,我才算彻底弄明白了。(这里我可以不用“彻底”一词,而用“大致”一词,因为“彻底”的意思是和“认识无止境”的意思相矛盾,但我如果追求十全十美那就是否认“矛盾”的存在。对于阶段性来说,我需要用“彻底”来表达。)

迄今最后一次去见女儿的数学老师我提出了我的一些观点,我说我不需要女儿的成绩名列前茅,只要中等或偏下一点都行,因为其一:好成绩带来的荣耀是非常有害的——不光害己,也会害人。其二:要想在现在的班级成为尖子户,必须牺牲她许多玩耍的时间。我也明白的讲了我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素质发展;因为(这点当时没想起来)“素质”是一个人的电站,只要客观上的电线不断的架设,它就可以把能量(把光明,把财富)送往任何地方;而没有素质,即使有再多的电线、再多的工厂也只能是摆设。而素质的由来(前面已讨论过)最好是自主玩耍、最好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好动”正是与“自然接触”这一机器的发条。感谢那位老师当着我的面允许他的这个学生在上课时感到坐累的时候,可以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虽然我的女儿还有些顾忌,虽然她的同学还没有得到特许,虽然客观上的氛围还比较暗淡,但我已略感欣慰了。

在每一个没有事的早晨,很多人都想多睡一会,哪怕睡不着也要多躺一时,这应该是懒惰的贯性反应,就像人的好奇心经常在贯性的作用下而赶走前期的疲劳或睡眠一样;有事的时候,我们又会被“责任”叫起。很多学生在平时读书时,要家长三请四邀,而在星期天时,却能主动起床到某处玩耍,这又是不是好奇心在人的本性里强于懒惰的原因?以及成人玩的棋牌,我们知道“千古无同局”之意,是不是在没有重要原因的情况下,成人是不愿离开棋牌室的,就是在旁边做个看客,对有些人来说也是个有趣的事情。这些看起来平常又平常的生活情景,并不是没有原因,或是不值得我们思考的。

还有一个现象:小孩在学走路的时候,经常是主动要求(形体语言)下地走路,当他到了完全会走的地步,他反而更多的要求大人抱着(地上有吸引他的事物除外);——因为“走路”这一事物他已认识。这用小孩的力气大小是解释不通的,因为他们可以在儿童乐园里玩上一两个钟头也不愿离去。

我们也知道,能够吸引小孩的都是一些好奇的,或是他们没有见过的玩具或没有识透的事物之类的东西。假如,他们既不在那睡觉又不在那玩东西,而是坐在那里发呆,时间较长,或是经常这样,那他们的父母肯定心里不是滋味,尽管心里一时难以承认自己养了一个痴儿,他们也不得不有此怀疑了。

可我们的现实又怎样呢?有多少父母怀疑自己的子女有“多动症”;有多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那么调皮;又有多少父母只在儿童乐园里允许子女随心所欲,而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在学校里要遵守规矩;更有甚者,把子女的安静、“懂事”做为在同事间炫耀的资本——好象我们一旦发现孩子不是痴儿,我们就尽力把孩子往痴儿的圈里赶;而发现我们的孩子真的发展成某种痴儿的时候,我们又简单的把孩子往常人(什么是常人?人多就是常人)的圈里赶。——我们总是在做一些违背自然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总是试图把孩子那一“好动”的发条给折断。

所谓的“多动症”是多样和多动的现世界在一个“好奇的人”身上的反应。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多样和多动的玩具,更多的是表面看起来静止和沉默的动物和自然,当时最吸引我们的是小鸡或其他满地跑的小生命。“多动症”——这一客观事物衍变而带来的人的衍变居然被说成是一种“病”,不得不承认,人的思维是很容易被懒惰控制的;这不是明显的在告诉我们,允许客观事物进步但却不允许我们“人”进步吗?——不知道这种药研发出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