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幸福的引路人,还是扼煞未来的接班人
“幸福”在一个“尊荣至上”的人那里几乎是纸上谈兵——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中华史上已经得到了清楚的印证。为了“门当户对”——尊荣更崇上或巧于连姻——爱情的幸福只有在“一对蝴蝶”那里产生;为了“金榜提名”,幸福的人生早早的就被“悬梁苦读”给固定住;“童趣”——这一通往幸福大道唯一的真正的专车,还没等它上路就已经被拆卸得七零八落,甚无修复的可能,更别提为它预设加油站和修理厂了。
一个被幸福关在门外的愚人是不可能做出什么事情来的,正像一个为了荣耀或为了钱财的智人是不可能做出大的成绩一样。原本就被尊荣耗去了太多的人生时间,还必须为“怎样挤进幸福之门”而大伤脑筋。——他想做点什么既想获得某种尊荣,又想拿来敲一敲幸福之门;可是,真正的幸福之家从来就不把“尊荣”当成贵宾,“尊荣”在这样的家里,即使是做客时间也不会长的,这一点,在当今“二奶”身上和身外让我们看到的更多;他那里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一个接班人的使命。——这里(已不仅仅是尊荣和接班人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最后基本都是两者之间取“易”之。
“教育”不但扮演着一个幸福之门的插销,也经常是把一个国家的接班人“暗杀”——有时是背地里的妒杀,有时是明目张胆的怒杀,关于这些,只要细心的游客对过去的清朝、明朝,或你所能记得的其他朝代有一定的认识,不难发现它们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尊荣至上”却又不得不下跪的只能在“幸福”门外鬼混的矛盾之人——尤其当各自的教育基础垛在了“儒家思想”之上,一个朝代的高峰就已经出现了。“儒家思想”的本质里,没有尊重、没有平等,没有创新。
我们不从圣人的“克已服礼”把“以人为本”死死的勒住来谈;也不从先师的“德、礼、仁”经过无数代衍变,已成了出于统治,出于剥削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平等来讲;更不从孔老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循规蹈矩、名正言顺的把创新思维残杀在摇篮里来说,因为随便哪一个题目,结合它两千多年的历史都能撰出上百万字,而这样一部臃肿和老生常谈的文献除了耽误各位的时间,还恶意的把你送上五里云中,所以,我们只从如下一段摘自《简明中国哲学史》的文字来略谈“教育三思”之二。
“和教学目的相联系,孔丘的办学道路和方法,也是只搞书本知识,主张闭门修养;他是坚决反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如樊迟提出要学种庄稼,被他大骂为‘小人’,他鼓吹‘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可以骑在人民头上当官作老爷,二千多年来,孔丘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显然,孔丘的教学之道不是没有人注意和思考过的,但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矛盾人”的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弄清楚,这当然是信息的不畅通和文化停滞不前等原因造成的,最后都无一例外的从各自的五里云中飘进了二千多年前孔丘的五里云——即“天命论”中,烧香拜佛又在社会中悄然兴起就是个最好证明;而当人们明显感觉“烧香拜佛”也不起作用的时候,那会怎样呢?(不用我再说了,历史已经为我证明好多回了。)——可以说,这都是我们的孔老二及其追随者孟子等人的“复古论”思想把好端端的进步和文明交由不同等级的反抗或灾难重新排位的结果。它在一些本想好好地统治人民的(或者出发点想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康的)朝政里沉浮了二千多年,制造和变相制造了无数灾难;如今,它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向——每逢新朝政安定初期,人民都会由于“大赦”而获得一定的思想自由,都会滋生一些新的进步的思想,都会渐而进的要求更多的自由、权力和**;这时,在当局看似不安定的因素产生了,由于中国人的“位置”历来高于知识、进步和民族利益,所以,任何看似威胁“位置”的东西都得消灭,“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时变成了“宁可不要理想、进步、**和国家利益,也要消除不安定因素”,大清王朝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不过在它穷途末路的时候,它还是意识到了思想、知识和先进科技等的重要,它尝试革新,还民自由,把鲁迅等人送出去学习,本想力挽狂澜,可惜丧钟已经响起。——通常这类“不安定因素”往往都是“积极的因素”,就在于你怎么去看,怎么去利用了。我们的“**”难道原本不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吗?
未来的事业怎么能寄托给只认识事物的表面,游离在幸福门外的矛盾之人?怎么能指望为了尊荣,为了地位而活的人对社会负起责任来——尊荣和地位正是从下层民众那里比较来的,你怎么能相信他会深入下层民众中去,这不是等于说:“我偷了你真正的人格和尊严,然后叫嚷着对你的人格和尊严的捐赠和施舍吗?”又怎么能让被尊荣束缚着的,比平庸的大众还平庸的人教养下一代?他们只会把过往的朝代再次克隆一遍。(关于儒家话题还没有完)。
“教育”,这一人类未来的指明星,“背地妒杀”是你曾经做过的;“明目张胆”的怒杀是你现在正在做的,我们倒要看看你将来还有什么高招——当你口袋里的钞票装满的时候?(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当今高学历者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多少?而对于未来,它们难道不重要吗?)
是一串开启智慧的钥匙,还是一把锁上思维的锁
一个三、四岁的中国儿童,要是能背几首唐诗,对他们的父母来说,那真是无比的高兴和骄傲;而曾经有一位外国母亲,因为她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字母“O”以后,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控诉“幼儿园”的教育阻碍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原本孩子可以从“O”这个圈圈里想到鸡蛋、苹果或者太阳等,但经过教育之后孩子难以获得事物中的“共性”了,只能读字母“O”了。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与个别现象的对比;但不要忘了,这位外国母亲获得的高额赔尝,不光是因为她的论点(没有什么证据)征服一名法官和几个陪审员,也是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两个现象可以说都属于普遍现象,只是本质上存在天壤之别。
我们在两类儿童的发展时期,并不能对各自的教育理念断言谁对谁错,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不会是因为这一起案子而突然改变的,应该是具有长期的基础。据于此,我们就可以拿这个国家已经长大了的人作一鉴别——算了,在这里还用过多的证明只能表示我愚蠢地把各位也看作是愚蠢,我只想说——一个美国妇女能够认识到孩子的想象力胜值于一切,难道还不能使我们所有的——对!所有的——教育学家,教育界人士汗颜?尤其在“二十五年”后的今天。
从学前的“会背唐诗”、“会识外语”、“会简单算术”带给我们长辈渗着毒液的荣耀,到学中的“坐要正直”、“站要立直”、“行要走直”带给我们老师可怜的发黄的威严,再到学后的“思维僵直”、“文凭虚值”、“能力贬值”带给我们两代人巨大的双重的损失;不得不让那些忧社会胜于忧个人的人反思;不得不让那些真正关心下一代的人心急如焚;不得不让需要发展、需要进步的民众深感遗憾!
小学二年级的语文生字中,都有我不认识的字,这虽说证明了我的学识,但也应该可以证明它的深奥;再瞧瞧上少儿频道的小朋友,有几个不是目光凝重,动作刻板,我始终想不明白,在这个只知道玩耍的年龄里,他们怕的是什么?我也很想搞清楚,在这个万花繁景的世界里,何以最好奇的眼睛里也失去了光芒?童真、童趣、无忧无虑,何以会这样早的离开了人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经喊了好多年,可教育是什么呢?
是一块制造钱币的印板,还是一家生产铅字的古代工厂?
是一座劳苦的童狱,还是一处童趣的屠宰场?
是一串开启智慧的钥匙,还是一把锁上思维的锁?——假如我往肚子里灌上几两烧酒,我非粗鲁的再加上一句——
是一群不看门的肥狗,还是一窝会下蛋的草鸡?
<img src="http://3gimg.qq.com/book/images/newyearAct/newyearActLogo.jpg" alt=""/>
【求生卡】答对以下题目,您即获得抽取船票的机会:
职场小说的代表作,徐静蕾、王珞丹、姚晨三位美女都涉足了这部作品,它的名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