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10
下面这篇关于教师职称评审的文章,原作者不详,是我的一位同事从QQ上发给我的,希望我能在我的《班主任日记》中予以转载,来扩大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期盼能使教师职称评审的腐朽制度发生动摇。本文作者是一位不知其名的民间高人,并不是我。特此说明,不要认为我是抄袭,本篇文章干脆就是转载啊!转载此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说出了我郁积已久的想法,关键是人家说得太好了,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另写一文重复此话题了!我这也算是像孔夫子那样“述而不作”吧!
——两会期间,教师职称评审再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多个提案聚焦。其原因有三:一是教育问题最为突出;二是教师群体最为庞大;三是教师职称病入膏肓。
职称评审最初的想法是,界定教师专业水平,衡量老师教学能力,然后子丑寅卯给他一个职称,让职称与薪资挂钩,以此决定教师的待遇和收入。
职称该不该与薪资挂钩?这个问法有问题。一个老师的薪资当然应该与他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相匹配。也就是说,职称评审本身并没有错,薪资向专业水平高的、工作能力强的人倾斜,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现行职称评定之所以广为诟病。其一是评审方式不专业,行政权力影响过大,结果就是催生腐败,为官员谋福利;其二是评审标准有问题,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结果就是鼓励造假,为投机钻营者制造条件,人为制造不公;三是评审限额有缺陷,导致诸多矛盾产生,结果就是泯灭人性,让老师争得头破血流,贬低了教师的人格尊严。
可以说,职称评审,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大顽疾,成为很多老师的噩梦,更要命的是,噩梦醒来不是早晨,噩梦醒来还是噩梦。
教师职称评审至少有三痛。
第一痛是无力。
因为一个职称接着一个职称,一个条件接着一个条件等着老师去攻克,好像奥特曼打小怪兽,小怪兽不断升级,没完没了。
如果没有人为因素,任意一个职称评定都要经历以下阵痛。首先是职称硬杠子,比如职称的年限,你要慢慢熬。再就是其他硬件,都很难获取。比如高级职称要市级优秀,但每年学校的优秀名额是限定的。就算你优秀了,也未必轮到你。
再来说论文。就算你发在核心期刊,也没有卵用,还要市里鉴定,没经过老人家的法眼,你的论文就过不了关。也许老人家自己从来没发过核心期刊,你让老人家心里怎么想。凭什么就他能发?这中间有没有猫腻?这样一想,你就凶险了。
再就是教学成绩,这原本是最要较真的一项条件。但各个学校不一样,班级不一样,学生层次不一样,所以很难认定,其结果就是形同虚设。
现在好了,你多年媳妇熬成婆了,资格有了,优秀拿到了,论文买来了,成绩OK了,学校也送上去了。但突然间高级指标没有了。这就像你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经过了火焰山和盘丝洞,终于来到西天,气还没来得及喘一口,突然间被佛祖告知真经是限量版,早已经取完了。
这个时候,就算唐僧脾气再好,他老人家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悲愤万分,最后只得大叫一声,阿弥陀佛,娘希匹,欺人太甚!
这绝非危言耸听,我曾经被引进某地,但因为学校没有高级职称名额,我就一直不能落户,活活的被挂了一年多。这就好比一个人死了,总是不能入土为安。但这就是制度。制度有时候是文明,有时候是铭文,有时候就是狗屁。
第二痛是荒唐。
教师是干什么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存在的唯一价值、终极价值就是教书育人。但在职称评审中,教书不重要,育人也不重要。这两者加在一起也不如论文和年限重要。但一个人的教书育人的能力并不与时间成正比,也与一个人的写作关系不大。连孔夫子也主张述而不作。
照理说,教师与学生打交道,评价教师,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但在职称评审中,学评可有可无。其次,最核心的就是教书育人的成效,也就是教学实绩。但在职称评审中,教学实绩最没有区分度,因为学校不一样,班级不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最后衡量老师学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只有论文和荣誉等硬性的指标,而与教育质量无关。
既然职称评定不是依据教学质量,那么教师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追求教育质量,还是挖空心思按图索骥去搞论文、搞荣誉呢?道理很简单,有投机必然有人取巧。一些教师狼奔豕突,花钱买“论文”、找人拿“荣誉”,这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道德水准的每况愈下。
一旦评上职称了,尤其是评上高级了。按照一些老师来说,这就叫做到头了。从此他们厚着脸皮,躺倒不干了。因为教师工资分配有问题。我们不是遵循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而是遵循“按职称分配”的原则。一个高级教师,从他评上职称的那一天起,就算他变成了植物人,他也比一个小伙子累死累活外带班主任的钱挣得多。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老师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绩效工资,以为有了绩效的平衡,应该会有一点起色。
万万没想到,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狼还是吃肉,狗还是吃屎,所谓的绩效工资又按照前面工资的比例来,事实上造成了分配的二次不公。这就是二次薅羊毛,已经把青年教师薅得像葛优了,可你还得累死累活拼命干,没办法葛优瘫。
没有职称,就没有伤害。尽管职称评审荒唐透顶,怨声载道,但这些年还是照常运行。鲁四老爷还是鲁四老爷,赵太爷还是赵太爷,阿Q还是阿Q,小日子还是这么过。
第三痛是不公。
这些不公体现在职称评审的各个阶段。
评审前不公,政府主导指标,僧多粥少,资源的短缺必然产生高昂的社会成本,进而使得个人付出巨大代价。这个代价是什么,你懂的。这既助推了有关部门的腐败,也扭曲了老师的心灵。
评审中不公,就算你所有条件具备了,名额也不缺,但还有现场考核关。这时候你就懂得了一句话的厉害,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有一年我做评委,评审过程中,我们一组的每个评委都接到一个电话,就是有个人一定要帮忙,是某个领导家的爱人。怪不得那位老师神通广大,原先不教课,空降到一所学校,就为了评职称。一听下来,我们面面相觑,果然所有人中最差。
最后我们几个人一商量,决定顶住压力,原先的名次不动,但还是做了适当妥协。按比例抬高了所有人分数,使得那个人也过了最低线,一般最低分是要淘汰的,但还可以起死回生。我们把这个难题推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其实我们已经违规了,只是坚守了最后一点底线。但更多的人就很难说了。
评审后不公,这是最要命的。不少人高级职称评上之后,就像领导到站了,尽量少上课不上课,或者打杂,有时间含饴弄孙,反正钱少不了。有的更进一步,成为特级正高,在天上飞来飞去,各地传经送宝,钻头觅缝地捞钱,何曾有时间去研究课堂,研究教学?这样的高职称对教育何益,对学生何益?
职称有低中高之分,待遇也就有低中高之分,人就这样分成了三六九等。不但同工不同酬,同质不同酬,甚至优质低酬,而且收入差距太大,高级与低级甚至相差一倍多,这还不包括区域不同和城乡不同。
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物质诉求。你让他们心理如何平衡?教育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强调教育合作和合力,你让老师们如何同舟共济,同心同德?
那些该评上没评上的老师,难免伤心、泄气,有的元气大伤,心灰意冷。那些评上了,立马就换了马甲,趾高气扬,从此或许进入一个圈子,操控别人的生死。更要命的是,经过了职称竞争的血雨腥风,同事之间很可能离心离德,甚至相互拆台。
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评委之间矛盾重重,黑幕重重,充满着暗算和亮剑。
我们天天呼喊教育公平,如果教育的实施者,教育的主导者自己都感受到教育的不公,还奢谈什么教育公平?这样的教育还有未来吗?
那么教师工资制度如何改革,其顽疾如何破解呢?
第一,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工资水平。把教师法落到实处,使教师工资水平比照当地公务员有法可依。
第二,仿照公务员职级晋升制度,破解教师职称评审难题。教师工资与工作年限挂钩,工作满一定年限,考核合格将自动晋升,享受高一职级待遇。
第三,实行新的绩效分配分案,注重“绩”与“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绩效分配按照岗位和实绩施行。
第四,引入第三方机构,评聘特优教师。该机构必须保证参与家长和学生的比例,保持公正。特优教师一旦退出工作岗位,将不再享受任何待遇。道理很简单,老师的价值在课堂之上,在培养学生之中。
第五,年轻教师可以多岗多酬,解决经济难题;特优教师可以柔性使用,发挥名师辐射效应。
……
职称评审是变态的,非人性的,破坏了人际关系,打击了工作激情,一定要改,改得越早越好。
年轻的时候,我们累得像狗,我们最缺钱,但神马也没有;等我们老了,风烛残年,老态龙钟,炉火旁打盹,挣钱再多又有屁用啊!
教师职评,是地狱扔过来的一根绳子。既是套狗索,也是上吊绳。教师职评,误尽天下良师,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