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05

第5章 蒋琬秉政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危,遂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其逝世后蜀汉大军的节度,即如何退军。商议结果是让魏延和姜维断后,魏延居首,姜维次之。有关魏延的部分,诸葛亮在《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里的原话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关于“军使自发”的含义,古往今来,史坛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个人理解的诸葛亮之意应该是这样:威公(杨仪的字)啊,魏延的军功太多,军中地位也仅次于我这个丞相,故而可能不太会听你调度(其实在诸葛亮还未逝世之时魏延就已对其颇有微辞)。所以,不听话就随它去吧,毕竟他历侍两朝,功劳甚多,不是你杨仪能比的,所以你宽大一些,别和他一般见识。

但是,卧龙先生还真是高看了长史杨仪的胸怀气度、以及司马费祎的处事底线。

诸葛亮逝世后,杨仪依诸葛亮遗愿欲率军回汉中,便派谴费祎去往魏延处打探情况。魏延说:“丞相虽然亡故,但我等还在。只用派些许士兵护送丞相灵柩回汉中即可,我们仍然应该继续率军攻打曹魏,兴复汉室,怎么能因丞相一人死而荒废先帝大业呐?而且,我魏延是先锋大将,在军中地位仅次于丞相,岂能做杨仪的下属,为其断后?”费祎听后,连连允诺,夸赞魏延的丰功伟绩,并宣称支持魏延。然后说:“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麻痹魏延后,费祎迅速夺马而走。在魏延发现上当时,却也已来不及了。

费祎回到杨仪身边后,开始大肆诉说魏延的坏话,说魏延狼子野心、预谋反叛、目无长史、其心可诛诸如此类的话,令杨仪非常愤怒。于是,他决定抛弃魏延,引军退回汉中。因杨仪未告之魏延而私自退军,惹得魏延大怒。在回军途中,魏延与杨仪互相上表后主,皆言对方造反。由于蒋琬、董允等大臣都支持杨仪,所以在这场权力之争中魏延逐渐处于劣势,最后为马岱所杀。

在这里,我是想为魏延鸣冤的。有人说魏延反叛了,可是他只是选择了一条与杨仪不同的路线,他要做的依然是北伐曹魏,始终没有行投降之举,又何来反叛一说。充其量只是目无上官,争权失败而已。

魏延死后,蜀大军尽数返回汉中。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由蒋琬任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蜀国军政大权。而姜维则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

于是,我们这一章的主角就这样粉墨登场。

我们先说蒋琬的政治才能,他任尚书令后不久即开府治事,把诸葛亮时代的清廉公正之风传承了下来,使得蜀汉在诸葛亮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政治清廉、赏罚分明。这取决于诸葛亮的提拔和栽培。因为蒋琬早年在广都县时沉迷美酒,不理政务,在刘备出巡时被发现。刘备勃然大怒,一度要将蒋琬加罪处死,因诸葛亮求情才免于一死。诸葛亮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出“蒋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

再说军事上,蒋琬执政之初即逢公孙渊叛魏自立,司马懿率军攻伐辽东,无暇南顾。于是,刘禅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择机伐魏。

右监军姜维亦随其进驻汉中,蒋琬委之以营司马,令其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与费祎时期姜维的西进合并起来,就是所谓的“连结羌胡”。

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效果。

再者,蒋琬虽然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然其战略思想却与诸葛亮迥然相反,他给姜维西进或北伐的兵马十分有限。他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但道路艰险,栈道常毁,来往不便,所以常因粮草不济而致功败垂成。因此,他提议后主,希望更改伐魏的路线,应当沿汉水、沔水东进,顺流而下,这样势必会势如破竹。于是,他大造船只,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这一政策毕竟太过冒险,顺江而下进军容易,但一旦攻不下魏兴、上庸二郡,想退兵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招致蜀汉朝廷大多数官员的反对。特别是我们的姜维,作为诸葛亮秦川北伐遗愿的继承人,对此方略更是做出了歇斯底里的反对。于是朝廷派费祎、姜维前去劝阻蒋琬。

姜维依然将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地说给了蒋琬。而费祎呢,自代蒋琬为尚书令之后,愈发圆滑,见到蒋琬后开始大肆吹捧,表示对此方略极为赞同,姜维等人皆是鼠目寸光之类的等等。果然,费祎的阿谀奉承确实收到了好处,在延熙七年,蒋琬病重之际,将益州刺史让于了费祎。也是因为蒋琬多病,故而其水路攻曹的计划终是没有付诸现实,加之朝廷反对人数太多。因之上书后主:

“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人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

这句话挺长,我们主要看其最后一句,翻译过来就是:应当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让他出军西北,我(蒋琬)当亲自率军为后应,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这句话一则肯定了姜维的军事才能,二则因大部分朝臣的极力反对而变相地承认了自己水路伐魏计划的无法实施。

延熙九年,也就是公元246年,时任大司马的蒋琬带着其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而其主张的水路伐魏计划也因他的死宣告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