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04

第4章 诸葛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春夏之交,蜀军退回汉中后,诸葛亮即重用姜维,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让姜维统领五千虎步兵。并对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上士。”据《三国志》记载:“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二十七岁,这个年龄对于诸葛亮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因为他自己也是在这个年龄随刘备出山。只可惜,当初信誓旦旦要助刘备匡扶汉室的他,恐怕也未曾预料到会有现在这种局势。荆州丢失,后主暗弱,西蜀偏安于两川,自己已至暮年,而汉室兴复的日子依旧遥遥无期。这于诸葛亮来说,无疑不是心中之痛。

于是,同年冬,仅休整数月的蜀军出散关,围陈仓,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开始了第二次北伐战争。

魏廷闻蜀军复出,即拜曹真为大都督,与张郃、郭淮、王双等人共同出战诸葛亮。曹真出兵后,令各处据险固守,并令猛将王双援救陈仓。诸葛亮耗尽粮草终无法攻克陈仓,又逢魏王双援军,无奈,只得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设计击杀了追将王双。

于是,第二次北伐就这样宣告结束。观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这一次是收益最少的,久攻陈仓不克,徒耗粮草,也只是斩杀了一名并不是特别出名的魏将王双,可谓是得不偿失。

但《三国演义》就不同了,写了姜维诈降,曹真上当,费耀战死等诸多情节。至于姜维是否有诈降这一战功,这个史书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但是费耀战死就完全是信口开河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建兴六年冬,也就是公元228年。而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231年,费耀还随司马懿伐蜀,与张郃、郭淮搭档呢,时间对不上。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攻下了武都、阴平两郡,并入蜀地,结束。

而姜维在《三国志》里没露脸。在《三国演义》里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战绩。武都、阴平两郡具体攻克者是蜀将陈式,而郭淮率率军反击时,也是诸葛亮亲至建威才平定的。

建兴八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亲自部署、积极防御,由于天降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损毁,崎岖难行,故魏军无功而返。

姜维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均没露脸。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率军出祁山,粮草耗尽后退兵。退兵时,伏杀了魏国大将张郃。

姜维在《三国志》里没有相关记载。在《三国演义》里一直侍于诸葛亮身边,没什么功劳,但罗贯中强行使其不停地露脸。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在渭南与司马懿对峙。因退兵多因粮草不济,所以诸葛亮推行分兵屯田的政策,为行持久战做准备。只可惜,同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姜维在《三国志》里依然没露脸。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临死前将平生所学,著成书二十四篇传于姜维,后世称之为《兵法二十四篇》,是诸葛亮治军用兵的精髓。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但不巧的是,《兵法二十四篇》大部都在,唯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诸葛亮北伐本应该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即使在《三国志》里,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我这里却一笔带过。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和姜维并没有太大关系。诸葛亮虽然器重姜维,但在当时、关兴张苞、魏延王平、马岱陈式、吴班高翔都尚在,相对来说,姜维还太年轻,实战经验少,不足以委之大任。又或许诸葛亮害怕其成为第二个马谡,故而多为悉心教导,很少令其独自引军作战。其实,姜维真正地一展才华,是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这些人相继逝世之后。而那一部分,也是相对来说史书和演义记载地最多,我个人认为最精彩,也最值得写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