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15

第15章 有仇必报

有仇不报非君子,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此说来,晋文公很君子,他只用了三年。

有了军队,有了地位,现在,该把以前的事情好好算一算了!你们当初给我的耻辱,我都要一一还回去。更重的是,晋国想要强大,只能拿你们当垫脚石,这么好的借口,怎么可以放过。

晋文公乃至晋国的国际形象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公元前637年5月,宋襄公跟楚军作战,重伤而亡。公子王臣嗣位,是为宋成公(前636年—前620年)。宋国在今河南商丘。

当时晋文公经过宋国到楚国,还受到宋襄公的厚待。

宋成公为保全宋国而隐忍,表示愿意投靠楚国,还亲自去拜见楚成王。宋襄公一直跟随齐桓公,富有德名,而且施行仁义,很多小国都感念他,而晋国的崛起,让宋成公迅速倒向晋国。

公元前634年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北上伐宋,并兵围齐之榖(gu)邑,威胁齐国。宋国抵挡一年之久,派公孙固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感念宋襄公昔日之恩,更想将中原诸侯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楚三王百年来强大的国力,已经在中原渗透极深,文公又有些畏惧。救宋,必绝楚欢,不救宋,是惧楚也。文公左右为难,权衡利弊还是没有结果。关键时刻,狐偃、先轸(zhen)站了出来,要是没人站出来,也就不用争霸了。

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恩惠,解救诸侯的危难,确立威望,成就霸业,就在此一举。”

子犯说,“楚国新得曹,且联姻于卫(佩服佩服,晋文公的敌人都被拉拢了)。若攻曹、卫,楚必救之。齐、宋之危可解。”算得上春秋版的围卫救宋。

曹国大致在山东定陶,卫国在河南省和河北省,此时两国的国君依旧是曹共公(前652年—前618年)和卫文公(前659年——前635年),而且偏偏都是姬姓,偏偏都跟重耳有仇(参见重耳流亡史)。

一个都不能放过。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晋国二军至庐,检阅部队。周代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从他父亲晋献公开始,晋国灭国吞地,从一军扩张到了两军,他弟弟晋惠公战败后休养生息,施政得当。而且细心点看,晋国只有晋惠公在外打了个败仗,其他的时候全是胜仗,就算是祸起萧墙,却也只是高层中斗的你死我活,百姓相安无事。稳定压倒一切,晋国由此国力日盛,土地扩张,人口也快速增长。

文公召集众臣,重组晋军,将原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这一举措,宣布晋国正式步入大国行列。

军队扩张必定要对军队势力重新划分,增加相应的军官,而三军聚在一起,必定要推出一个掌舵之人——中军统帅。

晋文公询问赵衰,赵衰推荐了郤(xi)榖(gu),理由很多,五十多岁了,德高望重,好读诗书,为人诚恳敦厚,当然最重要的,他是晋国宗室近亲。郤榖是晋国豪门郤氏的,一向亲近晋文公。当初郤芮(rui)担任郤氏大宗宗主,亲近晋惠公。如今郤芮被诛杀,郤榖担任郤氏大宗宗主,自己拉拢他,晋国自然又是铁板一块。

见晋文公表示同意,赵衰趁热打铁,推荐郤溱(zhen郤榖弟弟)为为中军佐,辅助郤榖。

其实晋文公心中有数,见赵衰这么知趣,关系又这么铁,一高兴便打算让赵衰统领上军。赵衰当即推辞,可能是自己不会打仗,便推荐了狐偃。狐偃很大度的表示自己不才,不过愿意举荐一个人才担任,所谓内不避亲,推荐了自己的哥哥狐毛,自己愿意辅助哥哥一同掌管上军。

狐毛当初留在了翟国并没有随晋文公流亡,估计晋文公心中不喜,不过还是同意了。

赵衰毕竟是亲信,晋文公想到下军的统领的时候又想到了赵衰,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赵衰依旧推辞,说栾(luan)枝谨慎,先轸多谋,胥(xu)臣见闻广博,这都是人才啊,还是让他们担任的好。

晋文公很感动,赵衰真是我的知己啊,自己不争权夺利,处处为我考虑,当即同意了栾枝、先轸统领下军。

晋国有习俗,担任军队指挥的都是国家一等官职——卿。仔细推算一下,中军郤榖、郤溱,下军栾枝、先轸都是赵衰推荐的,晋国六卿他推荐了四个,将来这些人怎么能不念赵衰的举荐之情。晋文公自然清楚,不过赵衰是亲信,自己总得给些好处,便有意让别人承赵衰的情。何况打仗胜负未知,哪及得上这样坐收其成的好。

真正胜利的是赵衰,他积攒了大量的人脉和资本,将来子孙受益无穷。而当时军政分离,狐偃拥有了上军,却失去了对国政的掌控,赵衰也得以操控晋国的民生,打得好算盘!

最为权威的中军为晋国公族统帅;上军由外戚领导;最次的下军则由栾枝与先轸两位公族远亲带领。这样,晋文公时代的统治秩序可见一斑:公族为主,外戚为次,远亲为辅。

好了,明星阵容准备妥当!

进击吧,巨人!

前632年春季,晋文公拔擢六卿,携诸侯(宋国),率领晋军800乘(千乘大国)南下,将要抵达卫国。文公派使臣向卫成公(卫文公已死)借道伐曹。卫国君臣害怕晋国,加上晋国老底又烂,担忧再玩一次假途灭虢(guo),再加上跟曹国还是姻亲关系,存亡齿寒,所以拒绝了。

晋文公只得率军从别处渡过黄河。不想,晋军出师不利。二月,元帅郤榖(gu)去世,时年50岁。一说是在攻打曹国的时候阵亡,出征的时候帅旗折断。

他说,“帅旗折断是说我不能陪诸军走到最后了,与你们无关。”

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

晋文公选来选去,先轸(zhen)凭借着这些年掌控下军的优异表现,得到了文公的青睐与破格提拔,一跃为中军元帅,而胥臣接替先轸之位,为下军佐。

可以想见,先轸的破格提拔少不了赵衰的影子,赵衰毕竟不统军,晋文公很信任。先轸自然很感激赵衰,而且赵衰推荐的胥臣也掌管了下军,坐上了卿位,一切都在赵衰的意料中。

先轸率领晋国三军,继续南征,直扑卫国。晋军兵临城下,卫成公如坐针毡,卫国内部亲晋情绪很高(楚国离卫国太远),宁武子、孙昭子(卫国内部的大家族,军权、政权享有者)皆要求卫侯背楚附晋。

卫成公动摇了,欲向晋国投诚,晋文公拒绝了。晋文公的意思很明显,跟你借道,你拒绝我,害得我绕道,花了那么多功夫,如今老子过来了,你说之前是误会,你真当我是泥捏的不成。

晋军攻卫,卫国人驱逐卫成公。

最逗的是鲁国(姬姓)。当时鲁僖(xi)公(前659年-前627年),跟卫国是盟友关系,听说晋军攻打卫国,就派兵过去。后来一看,卫国国君都被赶走了,这不是死路一条吗?

鲁僖公灵犀一动,派人杀死戍守卫国的鲁公子买,向晋文公表明公子买私调军队,今已伏诛。

与此同时,告知楚成王:公子买督军不力,已被正法。

佩服佩服!如此看来,在春秋这个动荡的时候,鲁僖公能够在位33年,而他两个哥哥加一起只能当三年的君主,不是没有缘故的。

对卫国,文公只是略微教训。不久,晋国主力南移至曹国,这就不是吃个饭认个错就能解决了,晋国对曹国攻势甚猛。曹国听闻楚成王已经率军北上,抗战之心更加坚决。

曹军颇为顽强,无奈晋军人多势众。曹共公知道自己绝没有好下场,卫国的例子就在眼前,既然作对到底,那就来吧!他干脆命士兵将晋军阵亡的将士的尸体悬挂于城楼之上,暴尸日晒。

这一招确实够狠。

看着同胞们的尸体如此下场,晋国士气极受影响(很有可能下个就是自己)。

晋文公根本没想到曹共公会如此破罐子破摔,他玩的更绝。

晋文公下军令,将曹国的祖坟全部刨出来,暴尸军前。

这下扛不住了!

曹国人一片哀嚎,主动要求和谈,愿意将晋军将士的尸首放置于棺材中,并送归晋营。

晋文公冷笑了声,答应了他们。就在曹国城门打开,向城外运棺材时,埋伏在周围的晋军一拥而上,攻破曹国都城,俘虏曹共公。

晋文公想杀了曹共公,考验人品的时候到了。

有人替曹共公说情,“昔齐桓公会诸侯,复异姓;今君囚曹君,灭同姓(曹,姬姓),何以令于诸侯?”

文公想想,当年受了那么多的苦,为了一个曹共公放弃自己称霸天下的愿望,这买卖太亏了。

真心实意也好,迫于无奈也罢,晋文公还是过曹共公,命之复位。由此可见,伪君子还是胜过真小人的,起码要点面子啊!

曹共公感动了,他之前做得那么绝,无非觉得自己定然非死不可,没想到失败了,还能保全性命和地位,早知如此,当初就该直接去请罪的,于是痛哭流涕,当即表示愿意跟随晋国。

僖(xi)负羁(ji)当初对晋文公有恩,当初曹共公虽然轻视他时,给晋文公送食物,送玉璧,算是比较有先见之明。

晋文公攻打曹国,下令军队不得侵犯僖负羁及其家人,以报答过境时僖负羁的款待。结果部将魏犨(chou跟随重耳流亡)和颠颉(jie)杀红了眼,进攻僖负羁(他有自己的封地),并纵火烧掉他的家,僖负羁据说也死在其中。

魏犨还在进攻中受伤。晋文公知道事件后,打算处死两人。魏犨(chou,战国时魏国先祖)因为勇力过人,又是随自己流亡的亲信,最后得到赦免,颠颉则被杀(上文已经被杀过一次了,获得称号——死跑龙套的)。

这也算的上黑色幽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