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14

第14章 威名远扬

此时的晋国以狐偃为相,先轸(zhen)为帅,赵衰、胥臣辅政,栾(栾)枝、冀缺做事;郤溱(zhen)、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荀伯抵御北戎。

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

几乎全部都是当年跟随晋文公出游的人,可见晋文公的这个班底,实力之强悍,堪称最强内阁。

晋文公找来了舅舅狐偃与赵衰(绝对亲信),商量改革朝政。狐偃与赵衰制定国策,建立制度,并将备案交由文公。文公以狐偃,全权改革,并由赵衰辅之。

关于施政,明君都类似,我就直接把史料原文列下。

《国语》说,“安排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不患寡而患不均)。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

此外,晋文公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召回了所有在外漂泊的晋国公子。他的父亲晋献公在位,攻打虢国,原因是晋国的那些公子(潜在威胁者)跑到了虢国;他弟弟晋惠公攻打翟国,因为重耳在翟国。

如今这一切都将结束。我曾经也被追杀,我知道被亲人追杀的滋味,我知道背井离乡的滋味,很少愿意有人接纳我们,只能饿着肚子,只能寄人篱下接受别人的施舍。我们都是同族,我们都自相残杀,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呢!

都回来吧,你们没有罪过,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吧。

《国语》说他,“昭(招)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经过晋国的诸侯公子们),友故旧。”

由此,他成为晋国最有威名的君王,他被称为贤明,确实是实至名归。他用自己的胸怀,让所有的人甘愿俯首称臣。

当然,另一个原因在于,此时的晋国已经有很多有权势的贵族了。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都是晋国的大族,而晋文公形单影只,弟弟死了,侄子被杀了,晋国的王室,只剩下我了。我能掌控那些大姓之家,我的儿子怎么办,我的孙子怎么办。只有将晋国姬姓宗族的人召回来,才能确保姬姓的地位。

他做了一件事,让姬姓有才能的人在都城任职;异姓有才能的人,去地方任职(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还确立了一个体系,确切来说,是一个权力体系。晋文公依靠大夫们的供奉来生活,大夫们依靠自己的封地,贵族(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依靠自己土地,百姓只能自食其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匠人、商人依靠官家的佣金而活(铁匠给朝廷打造铁器,商人替贵族赚钱),皂隶(小吏)依靠自己的俸禄,官员依靠税收。政治平稳,人民生活美满,朝廷财政一直处于盈余(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这套朝贡体系,让我想起了周王朝,如今周王朝是天下共主,但等其他国家强盛起来,谁又会服你呢!

所以读史书的人,一定要以此自戒。

读史书的目的,不在于因循,而是为了让你明白事理,找到符合历史发展的道路,披荆斩棘,筚(bi)路蓝缕,找到一条全新的道路!

当然,晋文公虽然跟弟弟翻脸,但是也不是全盘否定。

晋文公认为晋惠公时代招募州兵及开垦私田(前所未有)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就将其保留。晋文公能够在归国几年内国力大盛,跟这几项措施大有关系。由此可见,晋惠公在位,确实做了不少事情,晋国的实力也一直在攀升,把一切归于晋文公,是不公平的。好比汉武帝征伐匈奴,扬眉吐气,用的是爷爷和父亲辛苦赞下的钱,可是汉武帝却成为千古一帝。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为何萧何会是第一功臣,因为刘邦带着军队跟项羽死磕,很多次全军覆灭。每一次都是萧何给他送来军队,告诉他卷土重来未可知。最后刘邦赢了,他知道不是自己多厉害,而是每一次都有重来的机会。

而机会是萧何给他的。

当然,根据历史习惯,国君一展抱负之前需要有一番对话。

晋文公问狐偃:“减刑罚,松关禁,能使民善战吗?”

狐偃说:“不能!”

文公又问:“赦囚犯,足民食,就可以了吧?”

狐偃回答:“不足,只有信赏严罚、不避亲贵才行。”

于是晋文公号下令召晋国大夫们前往田间劳作,日中为期(很眼熟吧)。亲信侍卫长颠颉(jie)姗姗来迟,晋文公当即挥泪斩颠颉以明法。文公与颠颉是至交,颠颉受法震动朝野,政纪、军令更加严明。

关系再好,也不要往枪口上送。

这件事告诉我们,当你的老板跟你们宣布,明天集体8点到的时候,一定要设好闹钟,如果还是起晚了,最好装病请假,不要来了。

经过了狐偃对朝政大刀阔斧的改革,晋文公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何况晋国早已越入强国之列,已经有了称雄天下的资本。然而文公之志不仅如此,他要称霸中原。昔齐桓称霸,尊王攘夷。虽天子已不复昔日之威,但毕竟是天下的共主。然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耐人琢磨。就在文公为尊天子绞尽脑汁之时,机遇来临了。

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就是名闻天下的褒姒烽火戏诸侯,作死的周幽王)。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城(si,今HN)并告难诸侯。

当然,盗嫂只是导火索,下面列一下年表。

周惠王(周襄王的父亲)的王后宠爱王子带,想立王子带为太子。但没来得及做这件事就去世了。

公元前655年,霸主齐桓公组织首止之会。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和曹昭公参加。会上诸侯会见了周王太子郑(后来的周襄王),目的是通过尊太子而安定周王室。周惠王不满,命郑文公不听齐桓公之令,导致了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军和郑国的战争。

公元前653年冬,惠王崩。襄王怕王子带争王位,因此不发丧,向齐国告难(若是偏爱王子带的母后不死,周襄王绝对没机会)。齐桓公在公元前653年组织洮之会,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与会,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然后给周惠王发丧(后来齐桓公儿子也给他玩了这么一出)。

公元前649年夏,王子带召扬邑、拒邑、泉邑、皋邑戎人以及伊、雒之戎一同讨伐京师,攻入王城,焚烧东门。秦穆公和晋惠公(此处需注意)讨伐戎人来救周。戎人退走(抢完了自然走,东西也没少带)。

公元前647年,襄王为此讨伐王子带,王子带逃到齐国(表示不明白,或许周襄王和齐桓公发生矛盾,周襄王是王,齐桓公是权臣,自然容易产生纠葛)。齐桓公组织诸侯咸之会(最后一次)。会后诸侯派军队驻守周畿(HN洛阳)。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召王子带回京师。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齐桓公已死)。

晋文公刚刚得到王位,平定内乱。此时秦穆公收到了周王的告急文书,便调兵遣将,屯兵于黄河岸边。

晋文公有些犹豫,狐偃以一个大政治家的嗅觉,力挺文公:“想得到诸侯拥护,勤王是上上之选,足以取信诸侯,且合乎大义。周天子是天下之大宗(晋文公跟周天子都姓姬),有他的支持,必能奉天子以令不臣。”

文公下令出兵勤王。这年三月,文公亲率大军,撇开秦穆公(晋国离汜最近),向王畿腹地推进。

当初自己的弟弟跟秦穆公一起去勤王,而如今自己的关系明明跟秦穆公很好,却撇开了他,很值得寻味。晋文公虽然内心感激,但是也是恩怨分明,秦国并没有过多的干扰他的决策。

晋文公自周邑阳樊(又作樊邑,今HN济源西南)分兵两路。一路赴泛迎襄王;一路从温(今HNW县西)攻叔带。很快,王子带溃不成军,四月,败狄人,杀王子带、隗后、颓叔等人。

周襄王被迎回王都(今洛阳)。

周襄王大为感动,亲自接见晋文公,并好酒好肉招待。姬姓很久没有这样扬眉吐气了,襄王自然对晋国的崛起异常看重,毕竟周、晋同宗,皆为文王之后。如今齐桓公死了,周襄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援,晋文公成为了最佳人选。

为了让晋国更加方便的辅弼王室,将阳樊、温、原、欑茅四个农业发达的城池赐予文公,晋国南部疆域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为其日后图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逐鹿中原的大门顿时大开。

从此,晋文公成为了第二个扛旗尊王攘夷大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