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3176800000028

第28章 心理——抚摸意念的手指(1)

不要让心理成障碍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竿跳冠军,享有“撑竿跳沙皇”的美誉。他曾35次创造撑竿跳世界纪录,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迄今无人打破。

在参加“国家勋章”的授勋典礼上,记者们纷纷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说:“很简单,每次撑竿跳之前,我先让自己的意念‘跳’过横竿。”

作为一名撑竿跳选手,有一段日子,尽管布勃卡不断尝试新的高度,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苦恼过、沮丧过,甚至怀疑过自己的潜力,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是在原地踏步走。

有一天,他来到训练场,禁不住摇头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你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回答:“只要踏上起跳线,一看清那根高悬的横竿,心里就害怕。”

教练看着他,突然厉声喝道:“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让你的意念从横竿上‘跳’过去。”教练的训斥,让布勃卡如梦初醒。遵从教练的吩咐,他重新撑竿。这一次,他顺利地跃身而过。教练欣慰地笑了,语重心长地说:“记住,先将你的意念从横竿上‘跳’过去,你的身体就一定会跟着过去。”突破心灵障碍,才能超越自己。如果你的意念屈服了,那么你可能真的就不行。

现在有不少老师和教练运用这个法则教育自己的学生,有的教练故意更改高度而没有告诉学生,让学生以为还是原来的高度,等身体翻跃过去后,告诉学生真实的成绩。

学会克服心理的意念,勇敢迈出那坚定的一步,不要让心理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障碍,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让思维拐个弯

斐塞司博士有一天午饭后坐在门前晒太阳,看见一只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很是悠闲。时间一分一分地流走,每隔一段时间,猫都会随着阳光的转移而不停地变换睡觉的场地。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司空见惯,可是却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猫为什么喜欢待在阳光下呢?

猫喜欢待在阳光下,那么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也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这个一闪而过的想法,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疗法”的触发点。之后不久,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斐塞司博士发现这个理论呢?

如果我们家的院里也有这么一只睡懒觉的猫,我们也看到它一次次地趋近阳光,我们是不是能像斐塞司博士那样去想问题呢?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卧床休息。在闲得无聊的时间里,他茫然地看着墙上悬挂的一张世界地图。一天,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动的,南美大陆东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突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刚果、几内亚陷入的部分正好对应,可以把它们完全拼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魏格纳兴奋不已,这两个大陆是不是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了?魏格纳立即着手收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资料,终于推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板块漂移说。

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看世界地图,为什么只有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板块漂移说?有些人几乎天天见到猫晒太阳,可为什么只有斐塞司一人发现了日光疗法呢?道理很简单,在很多时候,天才和普通人想问题的方式没什么区别,只是他们往往会多想一步,让思维拐个弯。

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说不定你也会有大的发现。

缺少的是什么

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广大而强盛。他得到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就收为王妃,两人相亲相爱,琴瑟和谐。

然而好景不长,天夺人爱,他的宠妃得了绝症,全国最好的医生也束手无策,最终宠妃还是香销玉殒。悲痛欲绝的国王为爱妃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用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木材,让最好的工匠为爱妃做了棺椁。为了能日日见到爱妃,国王下令把棺椁停放在王宫旁的大殿里。国王一有时间就来此陪伴爱妃,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时日久了,国王觉得这灵殿周围的景色太单调贫乏,不配爱妃的容颜,于是在周围修建花园,从全国各地搜寻来奇花异草。花园建成后,觉得还缺些什么,就又引恒河水来建成一个美轮美奂的人工湖。湖建成后,又修造亭台楼阁,后来又请来一流的雕刻师制作精美的雕塑……

国王总不满意这个园林,一直不断地扩充和完善。一直到国王暮年,还在苦苦思索怎样让这座绝世园林更加完美。有一天,他的目光落在爱妃的棺椁上,觉得它停在这样的园子中根本不协调,就挥了挥手说:“把它搬出去吧!”

故事中,国王对王妃的爱因太多外在的修饰而变了质,这样的抉择一定会使他之后的生活充满悲哀,只有等到顿悟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丢失了心中的宝贝。

心理的问题往往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当一种思维占据了人们的心理,人们很快就遗忘了最初的想法及目的,周围的环境对人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常会因物质或形式化的东西进驻头脑,而忽略原本生命中珍藏的宝贵的东西,真爱也是一样。

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找回曾经遗忘的东西。

暗示比明说更有效

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因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讲,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

一般家长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这时,聪明的家长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这样孩子往往睡着的很快。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在实验室里,反复给被实验者喝大量的糖水,经过检验,可以发现其血糖增高,出现糖尿并且尿量增多等生理变化。后来,不给糖水,实验者用语言暗示,同样会发生上述生理变化。这一实验表明,语言暗示可以代替实物,给人脑以兴奋的刺激,虽然被实验者并未喝糖水,但人脑仍然参加了体内糖的代谢活动。人们常讲的“望梅止渴”,也是由于暗示的积极影响。

有人曾经做过“人工印记”的实验。用邮票大小的湿纸片贴到被试者的皮肤上,告诉他说,贴上之后这块皮肤就会发烧。不一会儿,揭去纸片,皮肤果然变红了。还有人将一块金属硬币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说这块硬币刚在火上烤过,会把皮肤烫起泡来。没过多久,硬币下面果真“烫”起了水泡,呈现了二度烧伤痕迹。

瑞典一位老妇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于教堂牧师在一天内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怀疑自己是患了绝症。几天以后,她便因精神崩溃而去世。许多生机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时期内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心理暗示的缘故。

当孩子参加高考时,父母总是叮咛:“千万不要紧张”;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笨得不行”;当孩子挑食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诉说:“他不吃白菜”;当孩子尿床时,父母总是为他辩护:“他憋不住尿”。这些都能助长某些不良的倾向。重复暗示能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父母愿望相反的效果。暗示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充满阳光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