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3176800000029

第29章 心理——抚摸意念的手指(2)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而且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而且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他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没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儿,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做模特的死鸽放在课桌上。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沓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地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因为全世界都可以嘲笑讥讽他,都可以遗弃他,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不能,只有你能给他信心和勇气,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即使他没有毕加索那样的绘画天赋,也至少给他一个没有阴霾、充满阳光的心灵!

心理作用

美国人有个习惯,星期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的神经,净化自己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好让新的一周有一个新的开始。

因此,每到星期天,当镇上的教堂钟声响起,人们便会陆陆续续地朝着教堂走去。牧师是这里的主角,他负责讲解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为什么事情募捐、不要大声吵闹、不要发牢骚、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不要歧视弱者、不要逃税、要爱清洁、爱思考、爱谦让、爱护公物等等主题。虽然牧师讲述的都是上帝的旨意,但却都是每个人能听得懂的浅显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几乎每家都有信教的人。一人影响多人,一代传授一代。

当然,在众多的牧师中,也会因为演讲的水准而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主要在于牧师的演讲技巧如何。就像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牧师的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示自己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了四十多分钟,却依旧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有些不快。又过了近三十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已经很生气了,觉得他这样做只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真是太过分了。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而且,他还从箱子里偷了两美元。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会使人从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上司一日多次的教训、妻子没完没了的唠叨都会使对方产生反感和叛逆的心理,过多的唠叨只会让人觉得厌烦。

所以,人们要记住说话办事不要过火,适可而止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心态的变化

1920年,她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她是一个私生女,妈妈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小芳。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芳慢慢懂事了,她很快发现自己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她没有爸爸。

不少人都对她投来歧视的目光,小伙伴们也不愿意跟她一起玩。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感到十分迷茫——她是无辜的,而世俗却是严酷的。任何人都知道,什么东西都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小芳在这种环境下变得很自卑。

小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一直跟妈妈相依为命。上小学以后,她受到的歧视并没有因此减少,很多人还是用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认为她是没有教养的孩子……

在别人的心理暗示下,她自己也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因而变得越来越懦弱——自我封闭,逃避现实,不愿意与人接触,因而变得越来越孤独……

小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跟妈妈一起到镇上的集市去——因为她总能感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就是她,那个没有父亲,没有教养的孩子!”

小芳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她的一生从此开始改变了。

一到礼拜天,别的孩子便跟着父母,手牵手地走进教堂去,过了好一阵子,又高高兴兴地出来,她猜测里面肯定发生了很有趣的事情……

一天,等其他人都进入教堂以后,她偷偷地溜了进去,躲在后排注意倾听——

这位牧师正在说:过去不等于未来。如果过去成功了,并不等于未来就可能成功;如果过去失败了,也不等于未来就要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都只是过去的事情,未来是靠现在来决定的。

牧师的话深深地震动了她,她感到一股暖流在温暖着她那冷漠、孤寂的心。她听入迷了,居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卑和胆怯,直到教堂的钟声清脆地敲响,她才惊醒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抢先“逃”走了。她低着头,尾随人群,慢慢朝门外移动……

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惶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此人正是牧师。牧师温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小芳十多年来最害怕听到的话,这句话就像通红的烙铁,直直地戳在她流着血的幼小心灵上。小芳不知所措,眼里噙着快要掉下来的泪水。这个牧师脸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说:“噢——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了——你是上帝的孩子。”

他抚摸着小芳的头,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说:“这里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你现在就可以做决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

牧师的话激起了教堂里热烈的掌声。那些平时瞧不起小芳的人没有对小芳说一句抱歉的话,掌声就是理解,就是歉意,就是承认,就是欢迎!

压在小芳心灵上整整13年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融化……她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怒哀乐,眼泪夺眶而出。小芳的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若干年后,她出任美国田纳西州州长;再后来,她弃政从商,成为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在67岁的时候,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因为他在童年时饱尝了人生的艰难,在成长以后,才会更加奋发向上,最终成为有所成就的人。过去不等于未来!

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也许是人生之福。

为人,就必须处世。为人和处世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人处世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社会时的方式方法。但是如果细细研究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观察那些高超的处世者,你会发现他们把生活经营得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分寸之间,高低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