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3176800000119

第119章 崇拜——还是做自己最好

崇拜的后果

如果我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你能不能预测一下结果: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一个冰箱的冷冻室里,那么,哪一杯水的结冰速度更快?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这还用问么!”非常遗憾,你们都错了。在1966年之前的人类全都错了。而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6年的一个夏天,当然,非洲的夏天很长的……坦桑尼亚的马干马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并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干马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并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的正确的。有句话说得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像姆佩姆巴碰到的这个似乎是常识性问题,我们稍不注意,便会像那位老师一样,作出自以为是的错误结论。

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经历?靠前辈、老师的经验生活着,把他们的话奉为圣旨,而且认为他们是为了不让自己走弯路,于是深信不疑,明明看见有更好的道路,也不去走,把自己的生活放在了轨道里。甚至有时候,依照先辈的经验去做事情的时候碰壁了,却不会从经验中怀疑,而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借鉴别人的经验确实没错,也会让自己少走弯路,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原因。但绝不至于到“说一是一”的地步。如果不加思辨,只知道一味地听信他人,走其他人走过的路,那么你也就把你的人生交到了别人的手中。这种行为就是盲从,有趣的是,盲从在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里基本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和智力的高低关系不大,而是看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从前有一只小麻雀,它特别喜欢美丽的孔雀,所以总想学孔雀的样子。孔雀的步法是多么骄傲啊!孔雀高高地仰起头,抖开尾巴上美丽的羽毛,那开屏的样子是多么漂亮啊!“我也要像孔雀一样,”麻雀想,“那时候,所有的鸟赞美的一定会是我。”

麻雀伸长脖子,抬起头,深吸一口气让小胸脯鼓起来,伸开尾巴上的羽毛,也想来个“麻雀开屏”。麻雀学着孔雀的步法前前后后地踱着方步。可这些做法,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脚都很疼。最糟的是,其他的鸟——趾高气扬的黑乌鸦、时髦的金丝雀,还有蠢鸭子,全都嘲笑这只学孔雀的麻雀。不一会儿,麻雀就觉得受不了了。

“我不玩这个游戏了,”麻雀想,“我当孔雀也当够了,我还是当个麻雀吧!”但是当麻雀还在想像原来那个样子走路时,已经不可能了,它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原先是怎样走路的了,所以它除了一步一步地跳,再没别的办法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麻雀为什么只会一步一步地跳而不会慢慢散步的原因了。

盲目崇拜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但是你绝对有印象的故事,那种令人不禁扼腕叹息的悲剧故事:一位女孩又一次地陷入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想死又觉得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想活又提不起精神,一切的起因都源于那场摇滚音乐会。那是周末的晚上,好朋友雯雯来约她去听摇滚。她受母亲的影响,觉得摇滚不是“好东西”,便不同意去。可经不住好朋友的纠缠,就撒了个谎跑去,进了摇滚音乐会会场,起初,她觉得周围的人都有点“病”,神经兮兮的,头上扎根红布条,又喊又叫,慢慢地,她也坐不住了。她也和周围的人一样站了起来,随着台上的歌星一起唱,一起跳。她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她一下觉得心中升起一颗明星,她觉得自己属于这颗星。

后来的故事几乎千篇一律。她收集所有的歌带,把偶像的照片,贴满整个屋子。她上课下课眼前总晃着那个影子。她疯了一样到处赶场。偶像在哪儿演出,她就系着红布条,举着写有偶像名字的红旗去哪助威。慢慢地,她功课掉下来了,人瘦下来了,不能控制自己一刻不去想偶像。

终于,她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偷偷“借”了父母1000元钱,写了一封告别信,带着简单的行李出走了,去追随她的偶像去了。偶像总在人群的包围中,她始终只能远远地看着他。刚开始她觉得这样天天看见他、听见他的歌声也满足了。但一段时间之后,她觉得忍受不住了,她想彻底地拥有她的偶像,哪怕仅仅是一天,一个晚上,甚至一个小时。她住进偶像住的饭店,包了房间,打电话邀请偶像来“坐一坐、聊一聊”。偶像很绅士地谢绝她——一个小女孩的邀请,很兄长地问候她,希望她回家去。她依然不放弃,依然锲而不舍地每十分钟打一次电话,但接电话的再也不是偶像。第二天,她的房间里来了一位偶像的朋友。她哭了。她说:“我只想完全地拥有他一会儿,就一会儿。”偶像的朋友说:“这不可能,他要对你负责。他是为了你好。你回家去吧。你应该去上学,你慢慢会忘记的。”

偶像的朋友把她送回家,急疯了的父母如获至宝,对人千谢万谢。他们没有责备女儿,反而更加爱护,专门请了保姆在家照看“生病”的女儿,生怕女儿再次出走。可是她说:完了,全完了,完了,才知道什么叫完了……她觉得自己的生命随着偶像对自己的拒绝一起消失了。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觉得自己毫无生存的价值,她每天都生活在自我否定和无尽的绝望中。

崇拜一个人竟然达到如此地步,已将“盲目”两字推至极限了。这个女孩才仅仅17岁,她真正的生命历程其实还没有完全开始,她正是应该拥有花一样绚丽多彩的生活,拥有朝阳一样辉煌的前程啊!拥有所有不再是17岁的人所艳羡却不得的,最宝贵的东西——青春年华!

你不必,也不应该依附于明星,不必借助星的光辉照亮你的生命。就是你自己,就有很多方面要比你崇拜的明星更强,也许你唱歌没有明星好听,但是你的知识比他丰富,也许你长得并不像明星那么迷人,但是你是否知道那些明星日日夜夜地嫉妒着你们那花朵一样的年龄?喜欢一个明星是很正常的,因为“被人喜欢”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都不要丢失你自己,不要空耗你的青春。为一个遥远的星浪费自己的精力,空耗生命中只有一回的青春,实在太不值得了。如果真的喜欢明星,可以把他当成你的目标,然后增强自己的能力,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你自己的明星,这样不是更好么?

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因为多种原因,文学艺术特别盛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写诗。于是有一名酷爱文学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一位著名作家指导,当时作家正好眼睛不适,于是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学生听出作家语气意犹未尽,心中暗喜,马上回答说:“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

于是继续用自己的构思叙述下去。

又“念”了一会儿,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看来写得真不错,学生心中暗想着,于是他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回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没必要画蛇添足,看来,你仍然还没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学生追悔莫及,自认为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

多年以后,这名年轻人事业有成,在一次高层次酒会里遇到了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休息时间,两个人攀谈起来,年轻人忍不住羞愧地谈及那段往事。谁知这位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还有什么比这个能力更重要的么?搞什么精简?那些删除文字的工作是编辑的任务啊!只要你能正确运用这样的能力,你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权威的意见固然可以参考,但参考毕竟是参考,而不能把人家经过短暂思考的几句话就当成了人间的真理,权威本来也是和你我一样的芸芸众生,只是他们通过一些恰当的或不恰当的手段得到了芸芸众生的推崇。权威说的话并不都是对的,不可盲目相信。

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你也就会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满足以及最终的自我成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面对权威作出的正确选择,他们的话只是一些路边的广告牌,你信也好,不信也罢,但是都应该在自己的脑子里过一遍,不要被他们随意的几句玩笑也当成了人生准则,要知道,只有这样独立的思考,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出路。否则就只是遵从别人思想的奴隶,别人的理论的试验品。

虚伪就像黑暗里的一只虫子,一点点地、慢慢地吞噬着人的灵魂,夺走人的快乐和幸福。虚伪是人性之中丑恶的一面。摒除虚伪的心理,保持真诚的本色,保持平和的心态,让自己收获轻松愉快,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温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