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艺术大全集
3166500000062

第62章 与不同的人共事(13)

人生在世,难免有许许多多的艰难与困苦。当一个人遇到断崖险阻时,他最需要的是别人为他架桥搭梯、雪中送炭。这个时候伸出援手的人,才会被当做真正的朋友,这也是所谓帮人帮急的道理。在做生意时我们也要牢记:雪中送炭是最能感动人心的。

忘记对他人的恩惠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别人对我有恩有好处,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有好处,不能不忘掉。这是与朋友交往时要谨记的原则。

朋友之间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哎呀,可太谢谢你了!”“咱哥们儿,谁跟谁啊,没事!”这其实就是帮助了人,却不以为重,这会让朋友对你更加感激。因为一般来说,朋友找你帮忙,一定是遇到难处了,如果他能办到,也就不会来找你了。所以,你若办成了,就要学聪明点,不能以此自夸,更不能将这件事总挂在嘴上。你应该轻松点,就像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这样朋友就会对你更加器重了。你也可以在发现朋友需要帮忙时,主动送“货”上门,把人情送给正需要你的朋友。这是与朋友交往的重要原则。

胡雪岩在资助王有龄进京捐官时,就是这样做的。王有龄在穷困潦倒之际有此奇遇,非常珍惜这一机会。而胡雪岩也是拿自己在钱庄里的前途做赌注,用心良苦,以求一搏,但是表面上却仍旧心平气和。

胡雪岩不仅送给了王有龄500两银票,而且为了王有龄路上使用方便,还将这500两银票兑换成散票。这时王有龄猛然想起受人如此大的恩惠,却对恩人一无所知,赶紧问恩人的姓名身世。

胡雪岩仅透露了自己的名字。王有龄问他家里的情况,他也只说了一句“凭一点薄产度日,没什么说头”便岔开话题,不肯多说。在王有龄将要动身的前日,胡雪岩便和他约好后天依然在这里见面,为他送别。王有龄欣然同意。

到了约定的时间,王有龄按时到了茶馆。但是一直等到天黑,仍然不见胡雪岩的踪影。他连胡雪岩的家住在哪里都不知道,只好再等。一直等到茶馆打烊,店主才把王有龄撵走。他已经雇好了船,也不得不走了。他一直很惋惜没能见到恩人胡雪岩。

然而这正是胡雪岩一手策划的,他这一手真是漂亮极了,助人于危难之中,却又悄然而逝,让王有龄念念不忘。

我们来看看胡雪岩的处境。他擅自借款给王有龄,自毁数年来苦心经营的钱庄前途,一家老小将生计无着,穷困潦倒。然而,他却运筹帷幄,丝毫不担心。假如换成其他庸人,就会日日提醒王有龄,不要将他忘掉。如此嘴脸,王有龄即使再感恩戴德,也一定在心中暗暗生厌了。这就是胡雪岩的高明之处。

王有龄飞黄腾达后,念念不忘恩人胡雪岩,想找他报恩,却苦于无处寻觅。当时胡雪岩并没有将自己的住处告诉王有龄,王有龄一直找不到他。但越是寻不着,其报恩之心也就越切,这正是胡雪岩想看到的。

此时的胡雪岩混迹于市井之地,生计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然是苦等着王有龄。但即使如此,他也不主动去找王有龄,只是等待,像姜太公钓鱼一样,静候所候之人。不用问,胡雪岩已经完全征服了王有龄。

当然,我们是要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嘴上,至少你给人的感觉应该如此。继而要像胡雪岩一样,深谋远虑,步步为营,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人有恩于我,不可忘也;我有恩于他人,不可不忘也。”帮助了朋友,却不将这份帮助放在心上,这种行为非常能打动人。因为一般的人帮助朋友,求的都是报答,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你帮助了人却不求对方报答,对方就会被你深深地感动,将你看做是真正的朋友。

不需要帮助时也要保持联系

有事的时候找朋友,人皆有之。但在没事的时候,你有没有找过朋友?

大部分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遇到了困难,认为某人可以帮自己解决时,本想马上去找他,但后来想一想,好久都没有联系了,现在有求于人了就去找他,是不是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了而担心遭到他的拒绝。但这又能怎么办呢?为人交友,平时没事就应该多联系。如果缺乏必要的联系,时间一长,再牢靠的关系也会变得松懈,再好的朋友也会变得互相淡漠,等有需要的时候再去找人家,就会不知不觉地平添一些隔膜。

所以,即使你现在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你也得没事常联系。如果你只在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或者需要他们为你引荐的时候才会与他们联系,那么很快他们就会明白自己已经沦为了你的工具,这样做非但不能和他们维持良好的关系,还容易损害你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在不需要帮助时与他人保持联系,会有许多惊喜。

有一个业务员和他的一个客户一年见面的次数非常有限,只有当客户准备财务报告和送纳税申报单时才会见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联系。

有一天,业务员突然想约客户一起吃饭。他回忆说:“我们一点也不谈生意上的事情,这一点,我有言在先。我发现,有位作家的作品我们都很喜欢。之前,我发现了一位新作家,他的作品和我们喜欢的作家的作品风格相近,我正好有一本他的书,我想把它送给那位客户共同分享。我把书寄给了他。”后来,他们两个又经常在一起谈论这个作家以及其他的一些话题。业务员没有想到,他从这个客户这里竟然又接到了很多生意。业务员的一次无意之举,却为他的业务带来了大量商机。

还有一个业务员,他经常给客户邮寄一些东西。他给他们寄去的不是销售广告信息,而是他觉得会对客户有用的信息。比如,他从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一篇和他的客户有关的文章,那是关于他们所处的行业的,希望能对客户有所帮助,于是就把文章寄给他们。在客户生日的时候,他会给他们打电话,而且会寄生日贺卡。通过这些贴心的举动,这个业务员和他的客户一直维系着良好的关系,当业务员需要帮助时,他们总是乐于合作,除此之外,还会给业务员介绍更多的客户。

关系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你和他人的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联系越多,关系也就越深厚,你也会越受益。而且积极的、牢固的关系包含着给予和收益的双重内容,如果你在不需要他们的时候还持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当你需要他们伸出援手时,他们也很乐意帮忙。经常和他人保持联系,即使是简单的联系,比如一声问候:“你好吗?”“你的孩子该上初中了吧?成绩怎么样?”“有空一起吃个饭怎么样?”等等,或者是一封电子邮件、一个电话、一张明信片等等,都会温暖他们的心。日后当你真的需要他们时,他们也不会觉得突兀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牢记:闲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我们必须要牢记:闲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求老朋友要不卑不亢

无论你多想抓住朋友,都有一些关系会被你疏忽。而且很多人在自己富贵发达之后,就会逐渐与那些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的老朋友疏远,甚至躲着老朋友。因为你们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因此产生了距离。假如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某个以前的朋友现在发达了,而自己又有事要求他帮忙,你该怎么办呢?

遇到一件必须求人帮忙的事情时,你应该清楚,求老朋友,必然要比求陌生人好得多。因为至少你们曾经是朋友,开口说话总比跟陌生人好开口得多,而且你对他的性格、习惯、秉性又比较了解,比较容易交往。你也可以因此和老朋友重新建立关系,以获得更好的支持。

但是,找老朋友,尤其是好久不联系的老朋友,不同于其他的关系,因为毕竟你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你是有事才来求人,且双方地位又有很大差别,这就给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增加了一些微妙的元素,因此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必须谨小慎微。下面介绍几种这方面的技巧:

首先,去见老朋友时需带点礼物。既然有老交情,带点礼物上门就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情感的体现。礼物不在多少、轻重,但是它能迅速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使你们之间变得融洽、自然。

带的礼物不一样,对朋友的说法也不一样。如果是老朋友的嗜好之物,就说“这是特意带给老兄(老弟)的,你可最好这口了”;如果是土特产,就说“这是带给嫂子(弟妹)和孩子尝尝的”;如果是钱,那就得说“这是给大侄子大侄女的,都长这么大了都没见过呢”之类。这样一来,走进了门,两个人的距离就被拉近了,再开口求人办事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应该跟老朋友聊聊过去。因为回忆过去,就唤起了你们之间沉睡多年的交情,这交情才是对方肯为你办事的基础。当然,也不是什么话题都能聊。不合适的话题,尽量不要提;即使是合适的话题,也要注意提的方式。

当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有两个老朋友来找他想谋个差事。一个人说话直接,引起了朱元璋出身的尴尬,这个人官没做成,反而被斩首了;而另一个说话委婉、隐讳的朋友却被朱元璋委以高官,顺利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差别。

再次,可以适当地用一些话来刺激他。你们长时间没有来往,这一次突兀而至,对方便会知道你有求于他。如果他不愿帮你办,你一进门气氛就会显得非常冷淡。当你说出要求他办的事时,他会表现出含含糊糊的拒绝态度。这时,你也只能破罐破摔了,要不时地以言相激,也许可以扭转对方的态度。比如你可以说:“我可是冲着咱们的老交情来的,要不然,我也不能大老远跑到你这里来。”

不过,用话来刺激他必须把握好度,如果对方真的没有能力办这件事,你也不能太苛求人家,让人家为难,更不能说出绝情绝义的话伤害对方,这样就更做不成朋友了。所以,只有你了解了对方确实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时,才可以适当地出言刺激,稍微地施加一点压力。

最后,应给老朋友一些适当的利益。如果你了解到这件事办成的难度比较大,或者对方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倘若他最后真的帮你办了,你也会欠下一个天大的人情。这样的话,你可以许给他部分好处,以利益驱动对方。事前你要先明确告诉他,事成之后给他多少好处。他愿意最好,如果他碍于旧交之面不好接受,你就可以撒一个小谎,说这事是别人托自己办的,好处是他应得的。这样,对方就会很坦然地接受,这个人情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还了。

总之,因为是旧交,所以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你心里一定要有数。既要打动对方,让他为你办事,也不能太过自谦,让他看不起你。

因为是旧交,所以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你心里一定要有数。既要打动对方,让他为你办事,也不能太过自谦,让他看不起你。

借给朋友钱不如直接给朋友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天,你的一位好友突然打来电话,要向你借钱,而你顿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借,还是不借?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已经让许多人感到烦恼。

我们并不是因为小气不想借,而是钱借了出去,以后该怎么办?原来说好借3个月,现在3个月的期限到了,你也非常急需这笔钱,人家却没来还,或者没钱还,这时你该怎么办?你一定会想,朋友是有需要才来向自己借钱的,如果自己去催债,怎么想都不大合适,自己怎么好意思开口啊?真要开口催债,这朋友还怎么做?如果不去催债,这钱什么时候能回来啊?可是如果不借吧,道义上说不过去。朋友是有难才来向你求助的,你却不肯伸手帮忙,那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同样要变质吗?因此到底该不该借钱给朋友,这个问题难住了很多人!

当然,有些借钱的朋友很懂事理,他们是有借有还,甚至还要还本付息,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把钱还给你。但往往会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会在借钱之后便把这件事抛在脑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也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时候还钱。而且坦率地说,不管把钱借给什么人,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借钱,表示他的经济情况有问题,你又该怎么办?这样一借再借,你不担心有去无还吗?

曾经有一个企业家,因朋友做工程没钱而借钱给了他,但是工程完工后朋友却说公司还没有偿付能力,因而拒绝还钱。这个企业家拿着借条也要不回钱来,无奈之下只好到法院起诉。官司是赢了,但钱依然不还。结果这位企业家既丢了钱,也丢了朋友。像这样因为借钱而伤害感情的事实在太多了,我们不得不留个心眼。

可是,朋友还是要做的,而且一旦朋友有求,你也绝不能置之不理。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才最好呢?最好的办法是:不借钱,但把钱给他。因为把钱送给朋友,钱可能收得回来;但是如果借钱给朋友,这钱就有可能一借不回了!因此我们宁愿选择将钱送给朋友。

这其实是包含了以下两个意思:

第一,将钱借出,并约定还钱日期,但在心理上却抱着这笔钱一去不复返的想法,他能还就还,不还就算了!这种态度可以带给你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不会影响两个人的交情;第二个好处是照顾到了朋友之间有难互帮的道义,也不会留下见死不救的名声;第三个好处就是对朋友尽到了情义,帮了他的大忙,这会让他心存感激,在你需要的时候鼎力相助。

第二,将钱送给他。也就是说,他虽然是来向你借钱的,但你却表明这钱是给他的,是帮他解决困难的,还钱之类的并不重要。这样做也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他以后就不大可能再向你借钱了,因为他不好意思了。而你也已经尽力了,将对方开口的数目打点折扣给他,万一对方真的还不起钱,或根本不还钱,损失也少点。其他的好处则与上面的情况一样,你对朋友有情有义,同时也在对方心中种下了一颗恩与义的种子,这人情总有一天他会还的。

事实上,不管是借还是给,我们都不知道钱还能不能回来。我们之所以说给朋友钱、钱收得回来,借朋友钱、钱收不回来,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只要将钱给出去,就有回不来的可能。因为对方是没有钱才向你开口的,所以既然知道有可能回不来,还不如就不指望他还,免得去催债,既伤感情又难过。而直接把钱给对方,就算是给他个人情,这个他总是可以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