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艺术大全集
3166500000002

第2章 办事前先学会做人(1)

§§§第1节做事先做人

欲做大事一定先做人

古训告诉我们,先做人才能做大事,先人早已强调了“做人为先”的重要性。圣人孔子告诉我们“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之道理。关于做人的学问,一个不能忽视的内容就是讲究信用。在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晚清的胡雪岩。

人们心目中的胡雪岩,最大的印象就是“官商”,即所谓的“红顶商人”。这“红顶”是朝廷赏赐的,戴上它表示得到了皇帝的恩宠。

讲信用是胡雪岩做生意的原则,且无需外力约束。照胡雪岩的看法,就是商人对客户讲信用,官府对朝廷讲良心。商人是否言而有信,是对自己的服务人群——客户来讲的;官府只管自己做事是否问心无愧。两者对象不同,原则也不同,若各行其是,各司其职,整个社会便井然有序,否则整个社会就会混乱无章。

难能可贵的是,胡雪岩意识到,如果财富只集中在富人手中,市面就无法活跃起来;况且,过富必遭人妒。试想如果两极分化严重、饥民四起,那么富人怎会有安宁日子呢?

胡雪岩认为自己有义务回报社会,一方面体现了他“富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表明了依靠商人诚信致富而支撑的是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这说明商人行善举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

胡雪岩当初创办庆余堂,并没有打算谋利,后来因为药材地道、成药灵验而生意兴隆,收入颇丰。但盈余除了转为资本、扩大规模以外,全都用于施药施衣、救济贫民,并在历次水旱灾荒、瘟疫流行时捐出大批成药。胡雪岩本人却从未动用过庆余堂的一文钱。

自古以来精明的商人致富后,多“富好行其德”,其中之一便是周济贫民。陶朱公弃政从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另一美谈是西汉商人卜式曾慷慨解囊捐款20万,赈济灾民。

胡雪岩历年在帮朝廷平定天下和赈济灾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正是因为有这种利人济世的美德,又加上超凡的悟性,使得胡雪岩在官商两道如鱼得水。

胡雪岩这些卓越的素质和品德,使他成为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哲商,并在经商的路上不断感悟和升华,他的智慧和生意因此能够不断通向炉火纯青的境界。而这一切正是他对人性深刻认识、善于做人的结果。胡雪岩成功的做人之道,是他获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人成功了,财富、荣誉便会随之而来。

人品远比才华要重要

人品不是一切,但毫无疑问,人品是人的立身之本,对事业兴衰、人生成败影响颇大。一个人品欠佳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高风亮节,更别提名垂史册了。

美国当代著名投资家索罗斯极为重视人品的高低,认为上等的人品比出众的才华更重要。他喜欢诚实的人,对那些自私毫无诚信的人,尽管他们才华过人,也会请他们走人。正如他的朋友沙卡洛夫说:“他(索罗斯)是我所见过的最诚实的人,他根本不能忍受说谎。”这一评价是非常客观的。索罗斯始终坚信,许多投机商,包括一些很成功的投机商,并非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他们所做的只是投机,一味地投机。

索罗斯说:“对那些才气纵横的赚钱高手,如果我不信任他们,觉得这些人的人品不可靠,我就绝不希望他们当我的合伙人。”

一次,垃圾债券大王麦克·米尔遭起诉后,他的业务出现真空,索罗斯很渴望进入这一黄金领域。为此他约谈了多位曾在米尔手下共过事的人,希望请他们做合伙人。但是,索罗斯发现这些人忽视道德,最后只能放弃他们。他觉得有这些人参与他的团队他会很不自在,尽管这些人积极进取又聪明能干,同时也很有投资天分。

索罗斯的团队里曾经有一个人私自在一处债券上投资了100万美元,最终结果是投资虽然赢了利,但索罗斯认为,此人对自己的行为丝毫不负责任。于是他解雇了这个人品欠佳的同伙。他相信,投资作风完全不同的人在他的团队里可以大展拳脚,但人品绝对要可靠。

为何索罗斯如此看重合伙人的人品?因为金融投资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不道德的人不愿意也无法承担风险。这样的人不适宜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事业。他说:“冒险是很辛苦的事,不是你自己愿意承担风险,就是你设法把风险转嫁到别人身上。任何从事冒险业务却不能面对后果的人,都不是好手。”

品行有污点,不仅害人,也会使自己丧失很多宝贵的机会。

管理学上有一种“中庸”理论,即任何一个想要平稳发展的企业,用人要划分出3个档次,第一是德才兼备,第二是德高才中,第三才是德才中等,唯独不可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危险性极大。

典型的例子是《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他骁勇善战,英雄无敌,但品格令人不敢恭维,先认丁原做义父然后杀丁原,后认董卓做义父又杀董卓,最后的下场是被曹操抓起来,然而曹操再也不敢用他,只得把他杀掉。

漫漫人生路,无论你是用人还是为人做事,都要牢记“最重要的是人品”这句箴言,这对你走上成功之道有极大的帮助。

做人从良心开始

众所周知,做事必先做人,做人从良心开始,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被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证明了的。

高考落榜后,保文就随表哥来到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谋生。

保文和表哥的工作是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别人缝补篷布。保文聪明能干、做活儿精细、工作认真,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一夜突起暴风雨,保文连忙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中。表哥劝不住他,气得直骂他是个憨蛋。

在露天仓垛里,保文察看了一垛又一垛的货物,并把被掀动的篷布牢牢地加固了一遍。待老板驾车过来时,他已成了个落汤鸡。老板见所储物资完好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然而他却谢绝了,说他只是看看自己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这么诚实的人实属难见,老板想把另一家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保文说,他不适合,应该让文化水平高的人胜任。老板却说他一定行。于是保文由一个小工人变成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便在报纸上登了广告,广招英才。表哥闻讯跑来,要谋个美差,被保文一口回绝。为此,表哥骂保文没良心。公司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进展得很顺利。不久,那几个学历高的年轻人摸清了保文的底细,心里不平衡,于是便说:“他学历比我们低,凭什么领导我们?”保文知道了并不恼火,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是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这个职称。”

那几个大学生听后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好运总是青睐那些诚实勤勉的人,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于是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外商是位外籍华人,同行的还有翻译和秘书。谈判完毕,外商应保文的邀请与其共进晚餐。晚餐虽不铺张,但很有特色。所有的饭菜一扫而空,只剩下两个南瓜饼。保文吩咐服务员打包。

保文做得很自然,但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个外商。出人意料的是,那个外商站起,紧紧握住保文的手,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保文也应邀出席。席间,外商轻声问保文:“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出色?”保文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我受到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不指望你出人头地,你能做好你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了。”

在一旁倾听的老板眼里含着激动的泪。他举起一杯酒说:“我提议大家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请把你母亲接来吧!”

心灵最深处的力量往往更能激励人发愤努力,取得成功。憎恶歪门邪道,远离钩心斗角,拒绝大讲排场,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这就是凭良心做人的力量。

现在很多人早已把说谎话、弄虚作假当成一种习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当;很多人已经变得轻率和浮躁,不再诚实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整天以平民百姓人微言轻为挡箭牌而放纵自己,但谁能担保在小事上放任自己的人在大事上就能恪守规矩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我们:“天道好还。”所以凡事从良心先行才是上策。因为一切有违良心的谎言终会被拆穿,这只是早晚的事。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们所谓的“现时报”来得快,而报应大小取决于谎言危害的轻重;若一时未被拆穿,日后还得处处小心,时刻都得谨言慎行,用越来越多的谎言去圆原来的谎言。且不说自己被折磨得身心俱疲,还逃避不了最终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报应立现”。

获得的幸福必须问心无愧。因为做人只有做到让别人依赖你,别人才乐意和你打交道,主动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甚至把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你。生活在这种互爱互助、真诚温暖的环境之中,人生才是幸福美好的。

太过聪明会让人遗憾终生

曾被欧阳修称之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巨大造诣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没有几人能望其项背的。然而苏轼在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时,很懊丧地叹息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苏轼何出此言?

苏轼可以说是文场得意官场失意。史书上记载,有一天下朝后,苏轼双手抚摸着自己的便便大腹问家人:“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说满腹文章者有之,说满腹机关者有之,唯独只有他的爱妾王朝云一语中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由此可见,连他自己也明白,正是“不合时宜”造就了他坎坷的一生。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历来备受推崇。苏轼在政治上可谓是一辈子都不识时务,他一贯自恃聪明,谁当权他就反对谁,不论环境和场合,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坚决反对。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反对;司马光上台复旧,程颐、程颢提出新的理学观念,他一概坚决反对……不可否认,他的反对意见并非完全不对。然而,他不分时机,为表现自己与众不同、见解独到,钻牛角尖,其结果就是招致众怨,四处树敌,一生受尽坎坷磨难。尽管他为国为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方法上过于简单直白,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这也是他后来不断遭人诬陷,数次被贬的原因。

历史上很多人有过苏轼这样的遭遇。古今中外很多才华出众的人物,之所以怀才不遇、鸿志难展,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他们自身的原因是绝不能忽视的。他们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独尊;有的脱离实际,虚无高蹈,“世人皆醉我独醒”;有的自诩才高八斗,其实只会纸上谈兵。试想苏轼的才气如果能得到赏识,并运用到政治上,为百姓谋福利,不可谓不是一件幸事。千年之后我们后辈也只能替苏文豪遗憾。

做事失败也许可以重来,而做人失败却永远无法重来。这一道理是多少仁人志士遗憾终生后,走到人生终点时才深刻领悟到的。

做人不能败在小节上

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琐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会注意细微瑕疵;得到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深感遗憾。若因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永远无法得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蛀就扔掉巨材,那样天下就不会有十全十美的良材。成大事者,须统观全局,若沉溺于细枝末节,只会导致失败。

北宋名将狄青和猛士刘易曾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有一次,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叫刘易的猛士。刘易精通兵法,尤其善打恶仗,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此狄青每次去边境都带他同行。但是刘易有个奇怪的嗜好,就是十分爱吃苦荬菜,一顿饭吃不到就会呼天喊地,骂不绝口,有时还会动手打人,因此士兵、将领都对他有点敬而远之。

刘易和狄青到达边塞后,军务繁忙,他们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来的苦荬菜很快就被他吃完了,而边塞又没有这种野菜。一天,士兵送来的菜里不见了苦荬菜,刘易便一把将盛饭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发雷霆。狄青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

刘易脾气暴躁,的确有点不适合留在戍边军队里,但他又确实有过人之处。狄青考虑,如果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友谊,还会影响刘易的情绪;但是如果不闻不问,势必会动摇其他士兵的军心,影响戍边大业。

左思右想之下,狄青亲自出面安抚刘易的情绪,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取苦荬菜。一些将领见此情形,非常不服气,他们宣称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还如此平易近人,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劳烦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荬菜吃。一些脾气火爆的将领还准备去与刘易一决高下,杀一杀刘易的威风。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并非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不和,争强斗胜,一旦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团结一致才是最重要的,争一时之气只会危害大局利益。”

刘易得知此事后,极为感动,同时又感到很愧疚。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是真正顾全大局、宽宏大量的体现。此情此景,他怎么能再给狄将军添麻烦呢?

过了几天,刘易一脸惭愧地找到狄青,说:“狄将军,您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放肆地胡闹,您不仅不惩罚我,还原谅了我,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地报答您。”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荬菜闹过事,并且逢人便称赞狄将军胸襟宽阔。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逞强。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常常会激怒对方。表面上看,你似乎胜利了,而实际上是缺少智慧的表现,把对方变成了你的敌人。久而久之,你做事就会遇到比别人更多的困难。而善于处世的人,常常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给人留有后路,不与别人计较一时之短长,这样就可以团结大多数的人,借众人之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狄青在这方面的智慧是令人敬佩的。他不仅仅成功地收服了刘易,而且收服了众多将领、士兵。以狄青的处世方法,想不被他宽广的胸怀所折服都难。

狄青做人的原则决定了他会做出上述举动,即使他不能使刘易折服,仍然不失为一个成功者:第一,他问心无愧;第二,他建立了自己做人的声誉,不怕以后没人相助,无人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做人是为自己,尤其是注重为人处世的细节的人往往会打动别人。

给失败留余地

人生如同下一盘棋,黑白之间蕴藏着无限的玄机。如果你想做这盘棋中的胜者,如果你想成功,那么,希望你花点时间,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手中的这盘棋到底该怎样下,你准备怎样过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