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3137800000077

第77章 呻吟语(22)

两位君子在一起,不会相争,这是因为互相谦让的缘故。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也不会争,因为君子宽容的缘故。相争的只会是两个小人,有见识的人怎会把自己置于小人的境地呢?即使争到了也未必光荣,况且对取得也不会有帮助,只不过博得个小人的名声罢了,这又是小人中愚蠢的人。

一二七

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世,离一温厚不得,故曰泛爱众。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党,曰周而不比,曰爱人,曰慈祥,曰岂弟,曰乐之君子,曰亲民,曰容众,曰万物一体,曰天下一害,中国一人,只凭踽踽凉凉,冷落难亲,便是世上一个碍物。即使持正守方,独立不苟,亦非用世之才,只是一节狷介之士耳。

【译文】

方正严肃是与人相处的大毛病,圣贤处世离不开“温厚”二字,所以说“泛爱众”,即博爱众人。又说“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和协而不阿附。又说:“和而不流”,意思说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又说“群而不党”,即合群而不搞宗派。又说“周而不比”,即广泛团结而不偏袒。又说“爱人”,又说“慈祥”,又说“岂弟”,即和乐平易。又说“乐只”,即快乐。又说“亲民”,又说“容众”,又说“万物一体”,又说“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如果只是孤独寂寞,冷落难以亲近,便是世上一个碍事的东西,即使持正守方,独立不苟,也不是治世的有用之才,只是一个拘谨自守、难与变通的人罢了。

一二八

谋天下后世事,最不可草草,当深思远虑,众人之识,天下所同也,浅昧而狃与目前。其次有众人看得一半者,其次豪杰之士,与练达之人,得其大概者,其次精识之人,有旷世独得之见者,其次经纶措置,当时不动声色,后世不能变易者,至此,则精矣尽矣,无以复加矣,此之谓大智,此之谓真才。若偶得之见,借听之言,翘能自喜,而攘臂直言天下事,此老成者之所哀,而深沉者之所惧也。

【译文】

谋划天下以及后世的事,最不可草率,应当深思熟虑、从长计议。人们对事理的见识有不同的等次:众人的见识都是相同的,浅薄愚昧而又只顾目前的利益。其次,有些人能看清事情的一半。其次,还有一些豪杰之士与练达之人,能看清事情的大概。其次,具有精见卓识的人,还能有旷世独得的见解。其次,有的人筹划治理国家的大策,运用于当世虽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现,但这些大策后世都不会改变。到了这种地步,就至精至善,无以复加了。这叫做大智,叫做真才。如果是偶得之见,道听途说之言,还翘然自喜,挥臂直言天下之事,这是老成的人感到可悲、深沉的人感到可怕的事。

一二九

而今只一个苟字,支吾世界,万事安得不废弛。

【译文】

而今只知道用偷窃苟安,来应付人间诸事。各种各样的事,岂有不废弛之理!

一三○

天下事要乘势待时,譬之决痈,待其将溃,则病者不苦,而痈自愈。若虺蝮毒人,虽即砭手断臂犹迟也。

【译文】

天下之事,要因势利导,待机而行,犹如切开脓疮一样,一定要等到它将要溃烂时才可动手。这时切开,病人没有痛苦,而脓疮亦自愈。虺蝮毒伤人,即使当时砍断手臂,也为时已晚。

一三一

饭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做。

【译文】

吃饭不要不嚼就咽,走路不要不看就走,交朋结友不要不选择就与之交往,说话不要不想就说,做事不要不想就做。

一三二

参、苓、归、芪,本益人也。而与身无当,反以益病。亲厚恳切本爱人也,而与人无当,反以速祸。故君子慎焉。

【译文】

党参、茯苓、当归、黄芪,这些药材,本来是有益于人的身体的,但是用法不当,反而会有助于疾病。亲厚恳切本来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而给予不适当的人,反而会加速祸害的到来。所以君子要慎重对待。

一三三

两相磨荡,有皆损,无俱全,特大小,久近耳。利刃终日断割,必有缺折之时,砥石终日磨砻,亦有亏消之渐,故君子不欲敌人,以自全也。

【译文】

两个东西相摩擦碰撞,有时会双方都受损,不会双方都安全,只是损害有大小、远近的分虽而已。利刃终日切割东西,必然有缺折的时候;磨刀石终日摩擦,也会渐渐地亏损。所以君子不与人为敌,以保全自己。

一三四

见前面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独觉也。

【译文】

看到前面的千里,不如看到背后的一寸,所以说遍观不难,而反观就难了。看到能见到的东西不难,而看到不能见到的东西就难了。对这一点,举世的人都认识不清,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得到。

一三五

誉既汝归,毁将安辞?利既汝归,害将安辞?功既汝归,罪将安辞?

【译文】

你既然得到了荣誉,就不能不让人诋毁你?你既然得到了利益,就不能不让人陷害你?你既然得到了功勋,也不能不让人指责你?

一三六

上士会意,故体人也以意,观人也亦以意。意之感人也,深于骨肉,意之杀人也毒于斧钺,鸥鸟知渔父之机,会意也。可以人而不如鸥乎!至于征色发声而不观察,则又在色斯举矣之下。

【译文】

高明的人善于会意。所以在体察人时,凭借的是意;在观察一个人时,凭借的也是意。以意感动人,可以沁人骨髓;以意杀人,比大刀斧子更加狠毒。鸥鸟知渔夫的到来是会意,而人则不如鸥鸟。至于不作任何观察,只看别的眼色行事,那就还不如离开而不说话。

一三七

士君子要任天下国家事,先把本身除外,所以说策名委质,言自策名之后,身已非我有矣,况富贵乎。若营营于富贵身家,却是社稷苍生委质于我也。君之贼臣乎,天之戮民乎!

【译文】

士君子要担当天下国家的大事,先要忘记自身,所以说“策名委质”,就是说你的名字登记在政府的书策上,你的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何况是富贵呢?如果只为了钻营自己的身家富贵,这就成了社稷苍生委身于我了,这是国君的贼臣,上天的罪人啊!

一三八

圣贤之量空阔,事到胸中,如一叶之泛沧海。

【译文】

圣贤的心胸虚空开阔,无论什么事情到了心中,就像漂浮在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那样渺小。

一三九

圣贤处天下事,委曲纡徐。不轻徇一己之情,以违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是故道有不当直,事有不必果者,此类是也。譬之行道然,循曲从远,顺其成迹,而不敢以欲速适己之便者,势不可也。若必欲简捷直遂,则两京程途,正以绳墨,破城除邑,塞河夷山,终有数百之近矣,而人情事势不可也。是以处事要逊以出之,而学者接物,怕径情直行。

【译文】

圣贤处理天下的事情,委曲纡徐,不轻易顺从自己的感情,来违背天下人的愿望、破坏天下的纪纲。因此走路有时不必非走直路,办事也不一定非有成果,就是这个原因。比如行路,按照曲折的道路一直向远方行进,顺着前人踏出的道路走,不敢为了迅速到达而走自己认为便捷的道路,这个形势不允许的。如果一定要求简捷直达,那么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用绳墨直着量一量,拆毁城市、堵塞河流、夷平山脉,那就只有数百里的路程了,但这样做从人情世故上是办不到的啊!所以处理事务要谦逊,而学者待人接物就怕任意直行。

一四○

热闹中空老了多少豪杰,闲谈滋味惟圣贤尝得出,及当热闹时,也只以这闲淡心应之。天下万事万物之理,都是闲淡中求来,热闹处使用。是故静者动之母。

【译文】

在热闹场中,有多少英雄豪杰虚度了时光而一天天衰老。闲淡滋味,只有圣贤才能品尝出来。到了热闹的时候,也以这闲淡心去应付,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从闲淡中体悟到的,而在热闹时才使用它。因此说静为动之母。

一四一

胸中无一毫欠缺,身上无一些点染,便是羲皇以上人。即在夷狄患难中,何异玉烛春台上。

【译文】

胸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欠缺,身上没有一点点的污染,就像远古羲皇时代的人那样。即使处在夷狄为患的难中,心情也和平欢乐,如玉烛在春台上一样!

一四二

圣人掀天揭地事业只管做,只是不费力。除害去恶只管做,只是不动气。蹈险投艰只管做,只是不动心。

【译文】

圣人对于惊天动地的事业,只管去做,只是不费力;对于除害去恶的事,只管去做,只是不动气;对于赴汤蹈火的事,只管去做,只是不动心。

一四三

圣贤用刚,只够济那一件事便了;用明,只够得那件情便了;分外不剩分毫,所以做事无痕迹,甚浑厚,事既有成,而亦无议。

【译文】

圣贤使用刚强,只要能把那一件事办成就可以了;使用明达,只要能合于那一件情由就可以了,不多出一分一毫。所以,圣贤做事不露任何痕迹,非常浑厚,既能办成事,又不会遭到非议。

一四四

圣人只有一种才,千通万贯,随事合宜,譬如富贵,只积一种钱,贸易百货都得。众人之才如货,轻裘虽美,不可御寒;轻裘虽温,不可当暑。又养才要有根本,则随遇不穷;运才要有机栝,故随感不滞,持才要有涵蓄,故随事不败。

【译文】

圣人只有一种才能,却能千通万贯,随机应变,因事制宜,如同富贵的人,只需要积攒一种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卖。众人的才能,如同货物一样,轻纱虽美好,但不能御寒;轻柔的皮衣,虽然温暖,但不能防暑。另外,养育人才,要有个根本,则随时可以遇到无穷无尽;使用人才要机智灵活而不积滞。保持人才要涵养深沉。这样,遇到事情,就不会失败。

一四五

坐疑似之迹者,百口不能自辨。狃一见之真者,百口难夺其执。此世之通患也。惟圣虚明通变,吻合人情,如人之肝肺在其腹中。既无循情,亦无诬执。故人有感泣者,有愧服者,有欢悦者,故曰:惟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不能如圣人,先要个虚心。

【译文】

处于似是而非境地中的人,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清楚;拘泥于一次看到的真实情况,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服他改变看法,这是世人的通病。只有圣贤的心胸能够通达权变,吻合人情,如同人的肝肺长在自己的腹中一般,既无隐情,也无欺骗执拗。因此,人们有为之感泣的,有愧服的,有欢悦的。所以说唯有圣人能打通天下人的心志。发果不能做到圣人那样,就先要虚心。

一四六

圣人处小人,不露形迹。中间自有得已处,高崖陡堑,直气壮顽,皆偏也。即不论取祸,近小丈夫矣。孟子见乐正子从王欢,何等深恶!及处王欢,与行而不与比,虽然犹形迹矣。孔子处阳货,只是个给法,处向魋只是个躲法。

【译文】

圣人和小人相处,要不露行迹,但中间自然该停止的地方还要停止。来到高崖陡堑之上,还要显出勇往直前不害怕的样子,这也是气量狭小的表现。且不说这样做会遭到祸殃,即使这种作法,也只能算个小丈夫。孟子看见乐正子跟随王欢,是何等的不高兴啊!等到孟子和王欢相处的时候,只和他一起同行而不交好。虽然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是已露出形迹了。孔子和阳货相处,只是采取了个说谎的方法;和向魋相处,只是采取了个躲避的方法。

一四七

君子所得不同,故其所行亦异,有小人于此,仁者怜之,义者恶之。礼者处之不失体,智者处之不取祸,信者推诚以御之,而不计利害,惟圣人处小人,得当可之宜。

【译文】

君子修养所获得的德行不同,所以行为也不同。对待小人,仁者可怜他,义者厌恶他,礼者和他相处不失礼,智者和他相处不惹祸,诚信的人用诚心来改造他而不计较对自己有利有害,只有圣人和小人相处能做到恰如其分。

一四八

被发于乡邻之斗,岂是恶念头!但类于从井救人矣,圣贤不为善于性分之外。

【译文】

披头散发劝解邻居的争斗,这并是一种邪恶的念头,但这类似于跳进井里救人。圣人贤人不违犯性分去做好事。

一四九

仕途上只应酬,无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我尝自喜行三种方便,甚于彼我有益,不面谒人,省其疲于应接;不轻寄书,省其困于裁答;不乞求人看顾,省其难于区处。

【译文】

在官场上只靠应酬,对处理人事没有什么好处。功夫占去了八分,还有什么精力、时间去做正经事呢?我常常自己喜欢用三种方法,对于彼此甚有好处。一是不去拜访人,省得别人疲于应接;不轻易给人写信,省得双方被回信的事困扰;不乞求别人照顾,省得对方难以处理。

一五○

士君子终身应酬不止一事,全要将一个静定心,酌量缓急轻重为后先,若应情,处纷杂事,都是一味热忙,颠倒乱应,只此便不见存心定性之功,当事处物之法。

【译文】

士君子一生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件事,全要靠一个清静安定的心,酌量轻重缓急以确定先后。如果以繁杂的心情来处理事务,只是一个劲地匆忙,颠三倒四地应付。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他尚缺乏心情安定的工夫和临事妥善处理的方法。

一五一

儒者先要个不俗,才不俗,又怕乖俗。圣人只是和人一般,中间自有妙处。

【译文】

读书人首先要做到不庸俗,不庸俗了,还要注意不能脱离众人。圣人看起来与众人一样,但圣人有他的精妙之处。

一五二

处天下事,先把我字搁起,千军万马中,先把人字搁起。

【译文】

处理天下大事的时候,要先把自己放在一边;千军万马在作战的时候,要先把生命放在一起。

一五三

处毁誉,要有识有量。今之学者,尽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是识不定。闻誉而喜我,闻毁而怒我,只是量不广。真善恶在我,毁誉于我无分毫相干。

【译文】

处理诽谤和赞誉要有识有量。现在的学者尽管有向上的,但看见世人所称赞的事就趋向之,看到世人所诽谤的事就躲避开,这么做只能说没有一定的见识。听到人家称赞我就高兴,听到诽谤就发怒,只说明气量太窄。是真善、是真恶,我自己心中明白,诽谤或赞誉和我分毫不相干。

一五四

某平生只欲开口见心,不解作吞吐语。或曰:“恐非其难其慎之义。”予矍然惊谢曰:“公言甚是。但其难其慎,在未言之前,心中择个是字,才脱口更不复疑。何吞吐之有?吞吐者,半明半暗,似于开诚心三字碍。”

【译文】

我平生只想说开口见心的话,不会说吞吞吐吐的话。有人说:“恐怕这不是难事,也不符合慎重之义。”我急忙吃惊地回答说:“您的话很对。”但它的难和慎在未说话之前,心中已选择好正确的意见才开口,这就没有再需要怀疑的了,那里还会有吞吞吐吐的事呢?吞吞吐吐,是半说清楚,半不说清楚,对“开诚心”这三个字是有妨碍的。

一五五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

待人接物,要温和而有原则;处理事情,要精细而有果断;认识道理,要不偏不倚还要能够变通。

一五六

天下之事,常鼓舞不见罢劳。一衰歇便难振举。是以君子提醒精神,不令昏目,役使筋骨,不令怠惰,惧振举之难也。

【译文】

天下的事,常常需要鼓舞激励而不显得疲劳。气一衰落,便难以振兴,所以君子要提起精神,不使精神昏乱,要勤于劳作,不使懈怠懒惰。这是振兴事业中的困难啊!

一五七

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

【译文】

诚实的议论,诚实的行动和诚实的心理,没有人不信服的。

一五八

当大事要心神定,心气足。

【译文】

承担大的任务时,要心神安定,信心充足。

养生

夫水遏之,乃所以多之;泄之,乃反以竭之。惟仁者能泄,惟智者知泄。

【译文】

流动的水,堵住它,它就会聚积更多;疏泄它,它就会流走枯干。只有仁者能够疏泄,只有智者知道疏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