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41

第41章 孙膑兵法(13)

如果人数多就能取胜,那用筹码计算兵力多少决定胜负就算了。如果物资雄厚就能取胜,那用容器计量粮食多少决定胜负就算了。如果武器装备好就能取胜,那胜利就太容易预知了。所以,国家富足不一定就绝对安全,国家贫穷不一定就必定危险;人数多未必就一定能取胜,人数少未必就一定会战败。决定胜败安危的是对战争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敌人人数多,能使他们分散又无法互相救援,受到攻击,不能互相……武器装备再精良也不能发挥作用,士兵再勇敢有力也不能保卫主将,这样就掌握了取胜的规律了。所以,英明的君主,掌握并能充分利用战争规律的将领,一定在战前就……这样在战前就有了取胜的把握,因而开战后按照计划作战就不会失掉应得的战果,所以军队出征就会取胜,班师也不会使国家受到损失,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作为进攻方就要抢先行动……

……兵法上讲:防御的一方应该在边境迎击敌军……

……进攻者挑衅就……

……使敌人疲惫,使敌人全军丧失斗志,就能取得胜利。所以牵制敌人的左翼而打击它的右翼,右翼失败了左翼也不能救援;牵制敌人的右翼而打击它的左翼,左翼失败了右翼不能救援。这样使敌人军无斗志,士兵逃避战斗,近处的兵力不够,远处的部队散落……

【故事论述】

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内部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国力也日益衰弱,尤其是吐蕃统治集团早已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没想到,一场叛乱却在这时掀起,引发叛乱的主要人物就是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曾经参与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但是朝廷却没有赏赐他,他心里非常不满,就决定反叛。不久,他带领轻骑300多人逃往灵州,并发誓与唐朝势不两立。为了推翻唐朝政权,仆固怀恩便撒谎向吐蕃、回纥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仆固怀恩的大军很快就到达奉天。长安受到严重威胁,朝内的文武百官,却都一筹莫展,政局又是一片混乱。皇帝惴惴不安,忙向大臣们问计。郭子仪说:“仆固怀恩曾做过我的部将,我了解他。他虽是一员猛将,但他不爱惜士兵。士兵虽然跟着他,只是迫于无奈,但心里都想乘机重返家园,所以只要我们指挥得当,打败他并不困难。”皇帝听了郭子仪的话,就立即任命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让他率领10万大军去讨伐仆固怀恩。

10万大军在仆固怀恩率领下,横冲直撞,旁若无人,直朝奉天城而来。这恰好中了郭子仪诱敌深入的计策。他们刚要摆开阵势,就听见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写一个“郭”字。仆固怀恩的将士一听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弃甲,四散逃跑,郭子仪可以说是不战而胜。仆固怀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又回到灵州。唐军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仆固怀恩死心,后来他又勾结吐蕃、回纥、吐谷浑共10万多人再次进犯长安。

为了阻挡各路叛军的进犯,郭子仪传令各地驻军,必须坚守要塞,抵制敌兵,不让敌兵前进一步。

郭子仪深知这场战争战必失败,退则被歼,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他决定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郭子仪召集所有的将领一起来商量退敌的策略。任命部将白孝德为副元帅,让他死守泾阳,等待援军;派牙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表示愿和回纥王联合平定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健在,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他对李光瓒说:“郭令公真在人间,你不是欺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我可以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回纥王的这番话告诉了郭子仪。郭子仪是个足智多谋、不畏凶险的将领,为了劝退回纥兵,他决定一个人去见回纥王。他对将士们说:“敌强我弱,实力相差悬殊,很难用武力战胜。过去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密切,曾订过互不侵扰盟约。为今之计,我不如亲自去说服他们。兵不血刃,退回纥兵。”郭子仪要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去回纥军营中与他们谈判,将士们都很担心他的安全,准备选拔500名精锐的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他说:“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让回纥王有更深的防范,说不定还会有误解。”

郭子仪正想动身,他的儿子郭晞前来阻拦说:“回纥兵像虎狼那样凶暴,父亲是国家的元帅,怎能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回纥军营谈判呢?”郭子仪坚决地说:“如果唐军和回纥兵打起来,不但咱们父子生命难保,就连国家的命运也很危险。如果国家保不住,个人又哪里有存身的地方呢?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王谈判,用道理去说服他们,也许还有成功的希望。要是万一不成功我就捐躯报国来实现我平生的大志。”说着扬起鞭子,打了他儿子的手,令他:“走开!”便和几个骑兵出了军营,朝着回纥的方向而去。

郭子仪事先做了安排,在他出军营后,让人连声高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兵闻者丧胆,都情不自禁地放下了武器。回纥兵的统帅药葛罗立即拿起弓箭,准备应战。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地翻身下马,摘掉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勇敢沉着地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兵都很吃惊,大眼瞪小眼,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郭令公呀!”药葛罗也放下弓箭,赶忙走过来迎接郭子仪。郭子仪握着药葛罗的手,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回纥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万分感激,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你们丢掉过去的功劳,帮助叛臣仆固怀恩作乱,同唐朝结怨仇,是不明智的选择啊!仆固怀恩叛唐弃母,被人唾骂,像他这样寡廉鲜耻的人,能为你们带来什么好处呢?今天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们真心同唐朝和好,应该马上撤兵。不然,我将传令三军,一气杀来,管叫你们片甲不留。如果你们现在敢把我杀死,唐军一定不会答应。”郭子仪的一番话,吓得药葛罗惊慌失措,连连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欺骗,他说皇帝已死,说你早已在阵前丧命,朝内一片混乱,没有主人,因此我们才敢跟仆固怀恩来进犯。现在我们知道皇帝仍然坐镇京城,又亲眼看到你,我们怎么还敢和唐军对抗呢,我们马上就撤军!”

看到事情成功,郭于仪心里十分高兴。为了粉碎回纥与吐蕃的联盟,他抓紧机会,又劝药葛罗说:“吐蕃王不讲道义,反复无常,趁着唐朝内乱,便抢占土地,烧毁城市,破坏乡村,还掠去大批财物。假如你们肯帮助我们打退吐蕃,继续保持同唐朝的友好关系,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你们不要失去这个好机会啊!”药葛罗听了又感激又惭愧地说:“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打退吐蕃兵,以便立功赎罪。不过,请你不要把仆固怀恩的儿子杀掉,因为他是我们王后的兄弟,杀了他,我们王后会很伤心的。”郭子仪答应了他的请求。

先前一直在旁边观望的回纥兵,这时稍稍转向前来,郭子仪的随从人员怕他们伤害郭子仪,也紧紧跟上几步,加强戒备。郭子仪却毫不惊慌,挥手叫部下退回。药葛罗一面喝退士兵,一面叫人摆出酒席,同郭子仪同饮共欢。药葛罗要试一下郭子仪是否有诚意请他举起酒杯发誓,郭子仪面对众多将士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照样发了誓。双方互相立了盟约后,郭子仪就领着几个部下,胜利地回到了唐营中。

不费一枪一卒,郭子仪就这样又平定了一场叛乱,并且还为唐朝争取到了一个盟友。

有时兵之主客是在心理,只有把握好心理上的优势才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主兵

强寇侵疆,势如风雨,可无御之之术乎?是当无求一战之利。盖敌之所欲惟速战,必坚守以避其锋,出奇以挠其谋。彼悬军深入,往还千里,就令人约轻赍,计日负食,势必疲劳,又有衣装军器,勤劳而至,未有不资之转运,与因粮于我者。法当收我邦畿之积,悉入城堡;远我居民,以免侵掠;据我前险,断彼后厄;分遣精兵,抄其谷食,焚其辎重;高城深池,坚壁不战。如藏九地,无隙可投。彼粮食不通,野无可掠,攻城不拔,求战不得。俟其饥绥,渐见引还,吾以奇兵击其旁,重兵蹑其后。乘其惰归,掩诸险阻,斯坐而获全胜矣。

善者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比较完整,脱漏很少。“善者”,意指善战者。本篇主要论述善战者在作战时如何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原文】

善者(1),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2)。故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险量阻(3),敦三军(4),利屈伸(5),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6)。

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7),五动必工(8)。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默[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9)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10),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

二百

【注释】

(1)善者:善于作战的。本篇论述善于作战的人在战争中怎样使自己处于有利主动的地位,使敌人陷入不利被动的境地。

(2)受敌而不相知也:受到攻击而不能互通消息。受敌,受到敌人攻击。

(3)善者制险量阻:善战的人能够判断并且利用地形。

(4)敦三军:屯驻军队。敦,借为“屯”,驻扎。

(5)利屈伸:有利于进退。屈,退。伸,进。

(6)柴:猜疑,猜忌。

(7)彻:通彻,畅通。

(8)工:工巧,巧妙。

(9)傅:狙击。

(10)倍道兼行:一天赶两天的路,昼夜行军。

薄:迫近,指交战。

还踵:掉转脚后跟,这里指后撤。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即使敌人兵力强大人数众多,也能使它分散,不能互相救援,受到攻击也无法互通消息。所以敌人即使有深沟高垒这样的凭依也难于固守,有坚固的战车和锋利的兵器等精良装备也发挥不出威力,士兵勇猛也难成强势。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够灵活利用地形,驻扎军队,使部队能够进退自如。敌人人数多,就能设法使它变得相对不足;敌人粮草充足,能想尽办法使它粮草供应不上;敌人驻扎不动,能用计调动使它疲于奔命;敌人富有天下,能使它分崩离析;敌人全军团结,能使它互相猜疑。

所以,用兵讲究“四路”、“五动”:向前是路;后退是路;向左是路;向右是路。往前是动;往后是动;往左是动;往右是动;按兵不动也是动。善于用兵的人能使自己四路畅通,各种行动巧妙。所以进攻时敌人无法抵挡,后撤时敌人不能截断退路,向左右移动也不会陷入险阻,按兵不动时……所以要使敌人四路不通,行动不利。前进就被狙击,后撤又被截击,或左或右又会陷于险阻,按兵不动,也困难重重。

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背负装束进行长途急行军,日夜兼程加速行进,疲惫的队伍得不到休整,饥渴的士兵来不及饮食。这样的队伍投入战斗肯定不能取胜。我军则吃饱喝足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这样一来,开战时士兵们就会勇往直前,冒着利刃进攻也不会后退半步。

【故事论述】

官渡之战后,曹操转弱为强,成为北方霸主。同时,孙权在江南接手了孙策的基业,对北方战事坐观成败,集中力量治理内政。荆州刘表虽兵精粮足,却无进取之心,而刘备一直都不能占有一块牢固的根据地。

刘备此时在荆州声望高、名气大,但是已届不惑之年的他却始终处于辗转依人的被动状态,他自己也很悲愤郁闷。由于曹操南侵的风声日紧,不安的情绪笼罩着荆州,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但他兵微将少,难以与曹操的大军抗衡。他回顾自己多年以来的经历,认识到之所以屡屡失败是因为身边没有运筹帷幄的人才辅佐,为此他特地拜访了当时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并将刘备招揽人才的消息散开。

公元207年的冬天,在司马徽、徐庶等极力引荐下,刘备亲自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隆冬季节的严寒,接连三次前往隆中探访诸葛亮。

这期间,诸葛亮正在外游历,访友磋学。有关刘备请他出山之事,他己有所耳闻,也为此事犹豫不决。以当时形势,曹操已一统中原,声势日赫;孙权雄跨江东,国险民附;刘备半生争战,到头来寄人篱下,仅有新野小县,兵不过数千。当时许多名士认为曹操必能“匡济华夏”,许多人都去投奔了曹操,但像诸葛亮那样具有正统观念的才俊,绝不会去投奔曹操的。刘备作为汉宗室后代而久负盛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物,他也深知刘备力挽狂澜、兴复汉室的事业是何等的艰巨。他心中常常在想,也不知刘备请自己出山仅是装点门面,还是竭诚以待,委以重任。出与不出,他举棋不定,若贸然而出,不但难成大业,且会自误才学。于是,他一面游历访友,一面思索是否应该出山。

刘备等不辞辛苦,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被刘备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竭诚相待的态度所打动,终于答应出山辅其功业。

诸葛亮于是对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的结果。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因而不可同他直接较量。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己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巳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赐予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

“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块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他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边地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嘛!如果确实能这样做的话,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客观分析了当时进行斗争的各方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在当时势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为刘备提供了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实现统一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