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42

第42章 孙膑兵法(14)

诸葛亮一席弘阔之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诸方面,概括了汉末天下形势,预示了政局发展的前景,是一篇绝世之作。它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超凡的政治才能,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形势发展变化所做的分析和估计,总体上是正确的。《隆中对》从思想上武装了刘备,对刘备以后进行的统一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孔明根据对曹、刘、孙三方以及刘表等势力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诸种条件的精辟分析,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总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发展,夺取荆、益二州以建立稳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加强实力;其后待条件成熟时,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夺取中原,统一中国。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稳健而又有进取精神的战略构想。虽然刘备后来因条件所限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但在后来的战略部署上,基本上是按照诸葛亮这一方针来实行的。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诡谲

兵者,谲之道也,以诈立,以利动者也。夫兵不出奇与正,奇之外,诡谲之名何自而立也?盖其为术小,而施之于用则巨。或以为外愚士卒,令入我彀中而不觉耳。是故敌交非诡不疑,敌情非谲不致,敌谋非诡不误,士众非谲不鼓。谁谓诡谲而可废也哉?若曰仁义之兵不用诡谲,此宋襄、成安之迹,安得不败也。第诡谲不用,须当度敌情,揣事机,达微暖,料始终。知情有所必至,机有所必应,暖有所必通,局有所必结。乘敌之隙,舞智弄术,圆而转之,神而用之。初若无奇,终知微妙。斯巧于谲者也。

五名五恭(1)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完整,没有缺文。内容上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用不同方法对付五种不同的敌军;后一部分论述军队进入敌境后的策略,主张将怀柔、施暴两种手段交替使用。

【原文】

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轩骄(2),三曰刚至(3),四曰(助)忌(4),五曰重柔(5)。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6);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7);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目鸟忌之兵,则薄其前,噪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8)之。

兵有五恭、五暴(9)。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粮(10)。三举而恭,军失其事。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士见诈。五举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五恭二百五十六。

【注释】

(1)五名五恭:五名、五恭本来是两篇,今合为一篇。五名是分析五种敌军。五恭是分析进入敌境后的两种态度。

(2)轩骄:高傲、骄悍。

(3)刚至:刚愎自用。

(4)助忌:助读“冒”。冒,贪。忌,疑忌。

(5)重柔:犹豫软弱。

(6)屈软而待之:以屈软的态度向敌人示弱。

(7)恭敬而久之:以恭敬的态度和敌人持久周旋。

(8)回:包围。

(9)恭:循规蹈矩,这里指用怀柔政策。暴:暴力。

(10)粮:粮草储备。

军失其事:军队中物资不够用,无法正常运转。

客:进犯者、侵略者。

华:不正、邪。

见诈:被骗、受骗。

耗:损失。

相错:交替。

【译文】

敌军大致有五种:一是威武强大的,二是高傲剽悍的,三是刚愎自用的,四是贪婪多疑的,五是犹豫软弱的。对威武强大的敌军,就装作屈从向它示弱;对高傲剽悍的敌军,就恭敬对待,拖延到它失去锐气;对刚愎自用的敌军,就要诱敌深入,设法击破;对贪婪多疑的敌军,要从正面进行压制,在两翼加以骚扰,利用深沟高垒阻断它的粮道;对犹豫软弱的敌军,要用叫阵的声势威吓它,用威慑的方式惊动它,它敢于出战就攻击它,它不出战就围困它。

军队进入敌境有五恭、五暴。什么是五恭呢?刚进入敌境就采取怀柔政策,军队就没有了应有的军威。再用怀柔政策,军队就征不到粮了。三次怀柔,军队的运转就不正常了。四次怀柔,军队就没有粮食吃了。五次怀柔的结果是军队将无法完成任务。军队一进入敌境就采取暴力措施征用物资,就被叫做侵略者。再次使用暴力就显得邪恶了。第三次使用暴力,就会引起被占领地区的恐慌。第四次使用暴力,将士会受骗,军队就陷入了非常孤立的境地。第五次使用暴力的结果是军队遭受重大损失。所以,五恭、五暴两种手段应该交替使用,也就是要做到恩威并用。

【故事论述】

西汉未年,大奸似忠的王莽毒死汉平帝,暗示其党羽为其“居摄皇帝”、“代理皇帝”制造篡权的舆论。太皇太后王政君竟下昭恩准王莽“居摄践祚”,为王莽篡权铺平了道路。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激起了西汉宗室、贵族和广大农民的反抗。

公元9年,王莽诏告天下要把精通兵法的36家,约几百人,合在一起作为军官选入皇宫,训练禁卫军;征募勇猛之士充军,以镇压反对他的人。王莽的军队中旌旗和辎重车辆,延绵千里不断。当时有个巨人,身高一丈,腰粗十围,被任命为垒尉;此外,王莽的军队还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之类的猛兽行于阵前,用来壮大军威。秦、汉以来出师的盛况,还不曾有过这样壮观的。公元23年年初,绿林农民军推举汉王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建立更始政权。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其主力部队顺利前进,派出大将王常、王风、刘秀等率更始军迅速攻克昆阳(今河南省叶县)、郾县(今河南省郾城南)、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北),与宛城的义军成掎角之势,为进一步进击洛阳和长安、彻底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莽派出王寻、王邑统率四十三万号称百万大军南下攻打更始军。5月,王邑等与严尤等部队会合后,实力增强,迫使更始军刘秀从阳关退进昆阳城中,很多人惶恐不安,提心吊胆,又担心挂念着妻子儿女,军心不稳。刘秀分析道:“现在我军兵力、粮草都不多,而外寇实力强大,要是我军同心协力抗击敌军,或许还可能建立功业;如果想分散,势必不能保全。而且宛城尚未攻下,伯升那边不可能赶来相救,昆阳如果被攻破,一天之内,各部人马可能都会被莽军消灭。在现今的危急关头不同心协力建立功名,还想回去守卫妻儿财物吗?”众将怒气冲天地说:“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刘秀笑着站起来,正好侦察敌情的骑兵回来报告说:敌军的大部队已到城北,长达几百里,看不见队尾。众将领急忙说道:“还是请刘将军拿主意吧。”刘秀重新策划了攻守的战略,众将领忧虑而紧张,都只有恭敬地回答:“是!”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就派王风、王常坚守城池,自己乘夜深人静之时与大将宗佻、李轶等十三名骑兵,从南门杀出去,到郾城、定陵一带调集援兵。并让更始军在突围时沿途丢下一些珠宝,有人不解说:“丢弃这么多金子多可惜呀!”刘秀斥责道:“今天如果打败了敌人,可获万倍珍宝,建成大功;如果被敌军打败,脑袋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财物!”众将遂听从他的调遣。刘秀等冲出王莽百万大军的包围,到定陵一带调兵遣将以解昆阳之危。

这时,有人向王邑献策说:“昆阳城虽小却防守坚固,现在假冒皇帝名号的刘玄在宛城,我们赶快用大部队去进攻,他们必定逃跑;宛城被攻破,昆阳守军自然就会投降。”王邑说:“我以前围攻翟义,因没活捉敌将而获罪,如今率领百万大军,遇到这座城池没有攻下,怎么交代呢?”四十万叛军将昆阳层层包围,设置了几百个营垒,用于了望的楼车高达十几丈,居高临下,监视昆阳城中情况,军中旗帜漫山遍野,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百里以外都可听到征鼓的声音。王邑命士兵挖掘通向城中的地道,用战车撞击城门,弓箭手万箭齐发、箭如雨下。城里的人只好背着门板出来打,仗打得十分艰苦,守城的玉凤等人有点熬不住了请求投降,可是愚蠢的王寻、王邑不准,以为马上就能攻下昆阳城而得意洋洋。

夜里有流星坠落在军营中,白天又有一大片云团像山崩一样,正对着营地降下来,离地面不到一尺的地方才散开,叛军士兵恐骇得趴在地上。6月,刘秀率更始军进军昆阳,他命一千多名步、骑兵,在离敌人五里远的地方列阵。此时,王邑的军队已经久战疲惫,锐气尽失。但仍骄狂轻敌,只派出几千人马迎战刘秀,刘秀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直奔敌军,连斩数十人。各路将领看了惊喜道:“刘将军平时胆子小,今天却如此胆大,如此勇敢,真是奇迹啊!让我们前去助战帮助他!”叛军节节后退,刘军乘胜前进,大破贼兵。忽然,有人拿着一封书信向昆阳守军大呼:“宛城已破,援军来了!”那人还假装把信丢掉了,让敌人捡拾去。王寻等人看了信极为惊骇,刘秀见敌人中计,更始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强,无不以一当十。这时,刘秀组成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从城西渡水冲击敌中军帅营,敌军阵地立刻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刘秀趁势杀了王寻,昆阳守军也及时杀了出来,内外人马合成一路,喊杀声震耳欲聋。王莽的队伍纷纷逃遁,相互践踏、死伤无数,大批辎重、粮草、兵器均被绿林军缴获。昆阳之战,叛军彻底完蛋,刘秀军大获全胜。

公元24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将王莽杀死在未央宫渐台。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一切政权的建立都要以正义为根本,若离开这个原则,无论多强大的武力都无济于事。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约己

夫兵之兴也,国家扫境内以专属之将。主上宵旰,征人露处,而将顾可安乐肆志,矜修富贵容乎?三军之士必将偶语曰:“吾曹千里从军,栉风沐雨。若怡怡然锦衣玉食,曾不以我为念,我何以为之死也!”如是,则将之陷心逸志,不几为忘身误国之阶乎?是以有投醪而味河水,有仗锸而亲土功;有暑不张盖,劳不坐乘,饥不求食,舍不平陇;朴樕盖之,以蔽霜露;躬身糗粮,过险必步。与士卒同甘苦,同劳瘁,同饥馁,而心忘其贵也。故军中感激,士卒用命,争为先登陷阵,身死而有所不悔矣。

兵失(1)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脱落较多。篇中主要分析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指出军队要行“起道”(即兴旺、胜利之道),同时避免耗兵、陵兵、速屈之兵等不利处境。

【原文】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2)也。欲强多国之所寡(3),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4)。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5),陵兵也(6)。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7)也。兵不……明者也。

善阵,知背向(8),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9)。兵失民,不知过者(10)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龙而敬,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

……之兵也。欲以国……

……内疲之兵也。多费不固……

……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

……而兵强国……

……兵不能……

【注释】

(1)兵失:本篇题为后人根据内容所加,主要是分析作战失利的几种因素。

(2)耗兵:虚弱、衰竭的军队。

(3)强多:勉强增加。

(4)屈:穷尽、竭尽。

(5)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指防御坚固,却抵挡不住敌人进攻的器械。

(6)陵兵:受欺凌的军队。

(7)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攻城器械不够精良,而敌人的防御很坚固,这样的军队是容易受挫的军队。

(8)知背向:懂得行军布阵时的向背。

(9)会:计算,筹划。

(10)过:过错,错误。

时:时机。

【译文】

想用敌国百姓不可能接受的事……对付敌国军队的长处,这样的军队就会损兵折将,使国家耗尽所有。想要勉强增加本国缺乏的东西,来对付敌国所富有的东西,这样的军队就是会很快失败的军队。防守措施不能有效抵御敌军的进攻器械,这样的军队就是受欺凌的军队。攻城器械不够精良,而敌人的防御很坚固,这样的军队是容易受挫的军队。

善于布阵(的人),懂得行军布阵时的所要面对的和所要依靠的,也会利用地形,但军队却总是陷于困境,这是不明白国家强盛和军队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不能获得大的胜利,是因为不懂得计算和筹划。军队失去百姓的支持,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所犯的过错。军队费了很大劲,成果却很少,这是因为不懂得抓住战机。军队打不败强敌,是因为不能顺应民心。军队常常遭受挫折是因为轻信了不确切的消息。军队不能预见战争胜败,是因为没有全盘考虑的缘故。军队在有利时却懈怠,有利战机出现却犹豫不决;能避免错误,也知道什么正确,但就是不能贯彻执行,这就是灭亡之路。贪婪变得廉洁,骄横变得恭敬,弱变强,柔变刚……这就是兴旺之路。走灭亡的路,连天地都不能帮其兴旺起来。走兴旺的路,连天地……

【故事论述】

公元前700年,楚国和相邻的小国绞(位于今湖北省郧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两国军队相持在绞国城池的南门。

楚王认为,对付这样的小国很容易,只须投入少量的兵力参战,即可获取。大夫莫敖明白楚王的用意,献策说:“绞国虽然弱小,但很轻躁,没有什么谋略。我们先派出一些不带武器的士兵,化装成拾柴捡粪人的模样引诱绞兵上当。然后,聚而歼之!”楚王听了很满意。第二天,楚军派出30名士兵乔装好扮成捡柴拾粪的普通人,到南门外诱惑敌人。果然,绞军见楚人就抓,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们抓走了。

次日,楚军派出40名化了装的士兵,又被绞军抓走。这样一连三天,绞兵都获胜了,绞国国君洋洋得意,放松了戒备。到了第四天,楚军一面继续派出化装拾柴、赶路的士兵迷惑敌人,一面派出阻击部队埋伏在绞城北门外,并在山里集结了大股兵力,形成口袋似的伏击圈。几天后,当绞兵又来抓拾柴推车人时,这些化了装的楚兵立即丢弃柴、车等东西,拼命往北门外跑,绞兵紧追不舍。当绞兵刚刚追进了山,道路两旁突然杀出一股楚兵,与绞兵打起来,楚兵边打边往山里退,不敢恋战。绞兵越打越上瘾,穷追不舍,绞国君在城门楼上督战,还以为楚军不堪一击,下令集中全部绞兵向山里追击楚军。结果,绞兵很快进入了楚军的伏击圈,只听一声炮响,万箭齐发、火光冲天,数千楚兵从四面八方杀将过来,好像天兵天将,勇猛无比。绞军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终于抵挡不住勇猛无比的楚军,顷刻瓦解。战争的胜利就是时机与智慧的较量,所以不懂用兵之人就会失败。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受善

“集众思,广忠益”,古人之名言也。盖智者有千虑之一失,愚者有千虑之一得,矧将非明智,顾可轻物傲人,薄群策为不足询乎?苟其言可裨军政,佐胜算,即刍荛可采,安问从来?降虏可师,何嫌折节!参微言于利害,虚以受人;酌可否于胸中,务求允当。所由算无遗策,动有成功。脱若自矜智术,恣逞胸臆,漫行独断,无论谋士止而不来,即至而必去,知其不足与共功名。亦有独断于衷,不挠群议而立功名者,必其谋越众客,无过慎之思;明群情,有先事之察,原非懵懵然也。亦有因听人言而堕绩者,必所听非其人。听于近幸而违于正人,听于一二而违于佥谋,听于浮论而违于至计。即有明智君子,列三策而陈之,或从其中策、下策,而违其上策,皆足以败事者也。昔人有言:“谋之欲多,断之欲独。”窃以为断之欲明,方是真能受善也。

将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