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疯狂的标准
今日看到一则新闻:对于网瘾,正式有其诊断标准。它的时间诊断标准是,几个月以上的连续网络使用,每一天网络使用时间都达到8个小时以上……再加上一些身心症状,就可以被诊断为病理性网络使用。此消息一出,网民们骂声一片。短短几句话真的能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已经得病吗?其实任何一种心理病症的诊断标准都不可以奉为“圣经”,不宜给患者们贴上疾病的标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Yalom曾提到,当治疗师第一次见他的病人时或许可以根据D**-IV等诊断标准给他下一个确切的诊断,可当日后见面的次数多了,对病人更深入地了解之后,反而对他的疾病难以诊断。对于一些症状比较明显的病人是如此,更何况涉及范围更广的网络使用行为呢?单单从使用多久,每次持续时间有多久,就可以将使用者归入心理疾病的范畴吗?当然关于使用时间的诊断只是这个诊断标准的一小部分。可是不明真相的记者们将此挑出,并且醒目地单列为一条,用来愉悦看客们或使更不明真相的读者感到恐惧:每天使用网络8小时以上就是精神病!
从这一红红火火的网瘾诊断标准大讨论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大众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待普及与提高。如果大家都对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与范畴有所了解,今日就不会激起如此火爆的讨论。应该存在的讨论原本只应集中在是否凭此标准就可对病人贴上标签;如果没有诊断标准,是否会更人性化地治疗病人呢?其实很多心理疾病的界定标准都源于社会已认定的标准。某一行为,在某一社会形态,某一历史时期是正常的,但在另一种社会形态,另一段历史时期下,会被诊断为精神病人,乃至被送进精神病院。试想,如果大部分人都拥有“幻觉”这种能力,那么,是否有幻觉即被认为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正常的感官能力,而没有幻觉的人,会被当场缺少某种人类必需素质,而被当成不正常人吗?疯狂的,不是个人,而极有可能是整个社会!
大众对心理学的误会大多。不懂科学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科报以很大兴趣的人,他们多数对一些心理测试游戏,一些星座运程有兴趣。他们往往把心理学当场科学算命工具。接触过科学心理学,能深入浅出地学习这门理论科学的人少之又少。有些人成为心理学研究专家了,但又不善于与大众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躲在实验室内研究自己想要的东西,将理论束之高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与大众的认识有机结合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