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祈祷苍天保清王朝国祚永昌,不致一蹶不振遭受覆灭,西太后到西安的一座香火颇旺的的庙里去上香祈祷。当她在香烟缭绕中口中念念不绝地跪拜完毕之后, 站起身来看到正殿上的“关帝”手中握着一柄雄伟沉重的大刀,不觉兴致勃发,她命随从们上去取下大刀让她仔细过目。
由于关云长一生忠义保驾刘玄德称帝,至死不变心,可谓肝胆照人,侠骨永存。
所以历代皇家大都很推崇关云长,称他为关帝,为他立庙造像,让世人叩拜敬仰。
其目的不外乎让人们效法关帝之德之义之忠效忠统治者,服从他们的残酷统治。
清代也不例外地把关帝作为愚弄百姓的偶像, 在庙宇里供奉起来。
清王朝尤其注重在各级官吏中树立关帝的威望, 让官吏们竞相效法关帝的为人, 以此来教诲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当官为将者忠于清王朝,乐于死心塌地地为清王朝卖命。
所以,西太后朝拜了关帝庙。
她让随从们都来跪拜关帝, 其意即在使她的随从都像关帝那样忠心保她,以死效力,至死不渝。
所有的随从个个上前取大刀, 但没有一个人能把大刀取下来。
西太后感到奇怪,难道这大刀焊死在神像的手中吗?
她问取刀的随从,随从说没有焊在关帝手中,因为大刀太重了,取不动。
她恍然大悟道:
“看来这是一柄神刀,只有神力的人才能举起来。看你们谁能举起这柄刀? ”
那些已经试过的人自知不能举起, 只有面面相觑, 不敢抬头。
这时候马福兴从侍从中走出来, 低头走近西太后, 跪下说道:
“启禀太后,小臣可以一试。”
马福兴并不大包大揽地一口咬定说他可以举起, 他想如果万一举不起,岂不落个吹牛说大话的骂名?
出丑卖乖事小,落个欺君之罪那可就要掉脑袋啊!
再说那么多人个个举不起,说明这刀肯定不轻。如果不重的话,这刀岂不早被人偷偷拿走了,还会保存到现在吗?
所以,马福兴口说“一试”,借以留下退路。
当他说完之后,西太后当即命他上前举刀。
他大步走上前,将那立在地上的大刀摇动了几下,便伸出双手把刀取下,从殿上走下大厅,感到这刀确实很重,于是他抖擞精神,憋足了浑身的劲,将气运在右臂上,然后用右手把刀举起,施展祖传马家刀的看家本领,挥舞起沉重的大刀。
当他舞动起来的时候,已不觉得刀有多重了。因为他在舞动之时,往往采用“借力用刀”的刀法,感觉省力很多,于是耍起刀来运用自如, 不仅不觉吃力, 而且把刀抡得如车轮滚动密不透风,使观看的人不断喝彩。
西太后看得凤颜大悦,啧啧称赞。
马福兴舞完之后,又把大刀放回原处。
自此,西太后十分看重马福兴。
1902年1月7日,西太后和光绪皇帝率随从回到北京。
在离开西安之前,西太后亲自下了一道手谕给河南提督,委任马福兴为河南参将。
马福兴到任后常常听到人们痛骂河南巡抚的儿子禽兽不如,无恶不作,是省城一害。
马福兴在河南娶了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做妾, 时称“河南夫人”。
河南夫人上街买东西时遇上了河南巡抚的儿子, 那色鬼对打扮得如花似玉的“河南夫人”动手动脚,进行调戏,侍女立即跑回去报告给马福兴,马福兴追赶而来,当即把那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衙内”打倒在地,又踏了两脚,使那色鬼断了几条肋骨,瞎了一只眼,成为半残之人。
河南巡抚本想处死马福兴,但又慑于西太后的威仪,不敢公开放肆, 只好暗中买通清廷刑部尚书福乐仪和西太后的心腹宦官,背着西太后,假传圣旨,将马福兴撤职查办,作为遣犯充军新疆。
马福兴流落迪化举目无亲,在一家车马店打杂,遇到一位来店投宿的卖米人,言谈之中两人很投机,又都是云南回族,很快结为知心朋友。
一来二往这位卖米的人感到马福兴为人正派爽快, 很讲情义,又能吃苦耐劳,便把他请回自己所住的古牧地三个泉子家中帮助自己料理种地、碾米、卖米等杂事。
久而久之,两个人成为形影难离的挚友。
这收留马福兴的人名叫马生元。
他是当地有恒产的绅士豪杰。
他把自己的外甥女做主嫁给马福兴为妻。从此俩人成为亲戚,共创家业。
马福兴除了料理农活和大米生意之外,每天习武练拳,招收附近的青壮年学习武功,一来锻炼身体,二来守护家院,被传为美谈。
由于他为人豪爽,具有侠肝义胆,很受当地人的敬佩。
很多人投靠他的门下,拜师学艺。
一时间,他的超人武功有口皆碑。
他成为习武者的心中偶像。
人们以结交他投拜他而感到自豪。
他从此有了许多值得信赖的朋友。
他从此结识了许多英雄豪杰。
他成为一呼百应的权威人物。
在杨增新担任新疆武备学堂总办的时候就已经与马福兴等人相识并互相交往了。
杨增新请马福兴到武备学堂给学员们示范武功课, 教授枪法和刀法,深得学生们的青睐。
他们只是以私交相互来往。
通过马福兴的关系, 杨增新又结识了当时号称豪杰的许多中上层人物。
这些有声望的回民上层人物,都很敬重杨增新,愿意听从他的支配。
这些人以有杨增新做靠山而感到踏实。
杨增新决定起用马福兴招募回民军队扩充自己的军事势力。
杨增新亲自骑马来到古牧地以北的三个泉子请马福兴出山。
他要效法刘备三顾茅庐的办法请动马福兴,为他效劳,为他卖命。
因为以前他曾请马福兴出任武备学堂的教官, 被马福兴以种种借口拒绝了。
他事后想那恐怕是因为自己随口而说的原因, 使马福兴感到不诚心而已。
也可能是马福兴嫌官太小不愿屈居人下才拒绝了任教的要求。
而这次不同前次, 这次请他出山之事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前程和命运,意义非同小可,所以必须亲自出马,使其感受自己的诚心。
杨增新受到马福兴的热情欢迎。
马福兴和杨增新在一间房里秘密交谈。
杨增新的随从人员被安置在另外一间房饮酒喝茶。
杨增新向马福兴介绍了当前全国和新疆政局的变化, 介绍了迪化和伊犁起义的情况, 介绍了伊犁民军和迪化清军对峙于乌苏的情况,使马福兴听得很有兴味。
之后,杨增新讲了袁大化要他招募回民军队的事情。杨增新认为这是个掌握兵权的绝好机会, 他要趁此机会起用回民军队控制迪化的局势。
他心里本想说控制全疆的局势,但他没有说,他觉得那样说话会暴露自己的野心,而说控制迪化则不要紧,因为他现在就是迪化的行政长官,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治理迪化的政治使命。
讲完了道理和意义之后,杨增新才说出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杨增新诚恳地说:
“福兴啊! 你我都是云南人,情同手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请你出山,为我招募回民军队。成立回民军队,你就担任统领。”
杨增新很会说话, 他随意而又很自然地给马福兴戴上了官帽子,以此来笼络他的心,实现牵着他鼻子走的目的。
马福兴乍听之下,心里自然很舒服。
但他想了想,又问道:
“这回民军队听谁的号令? ”
杨增新果断地说:
“当然听我的啦! ”
马福兴高兴地一拍大腿,说:
“这就对啦! 如果让我听袁大化的,我才不干呐! 不过,那招兵买马的钱呢? ”
杨增新喝一口茶,说:
“这你放心好了。钱由银库里出,袁大化也同意了。初步计划先给白银一百万两,然后看情况再拨。你先做个计划,看看究竟需要多少? ”
“成立什么兵种? ”
“当然是骑兵营。”
“几营? ”
“三营。”
“那各营的管带由谁决定呢? ”
“自然由你决定啦! ”
“袁大化可不能插手。”
“那是自然。”
“既然如此,我答应你的要求。”
“太好啦! 事不宜迟,我看从明天起,你就着手草拟招兵的计划和方案,等我过目后,你就开始招兵买马,最好在十天内招够三个营的兵勇。”
马福兴思虑了一会儿,说:
“行,十天内完成招兵买马的任务,请你放心好了。”
至此,杨增新才算放心了。
他终于把招兵买马的大事安排妥当了。
他终于请动了马福兴。
马福兴在杨增新离去的当夜就召集马生元、马朴仓、马北林等好友进行策划,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和所需的费用。
马福兴拟好方案呈交杨增新审阅, 杨增新又做了周密的修改,便呈请袁大化批准。
袁大化急于要镇压伊犁民军, 迫切地需要杨增新赶快建立回民军,好去镇压伊犁民军,所以,他是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
杨增新掌握了袁大化的这种心理,趁机索要款项,而袁大化也不过多的核算审查便马马虎虎地批准了。
杨增新索要的白银数目自然大大超出了百万。
杨增新要以白银铺路扫平他仕途上的一切障碍。
杨增新要以白银扩充他的军事力量来扫平他登上最高宝座的一切障碍。
杨增新要以白银收买为他效劳的那些人使他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钱自然好办事。当马福兴拿到白银后立即指挥他所联络好的人分头招兵,火速买马。
马福兴组织了一个招兵买马的领导机关,他担任总管,下设三个分支机构,由专人负责具体事务,所以令出即行,效果显著,果然在十天内完成了三个营的组建, 大约1500多官兵的骑兵营峥嵘而出,杨增新看后喜不自禁,夸奖马福兴很有军事才干。
在马福兴的建议下,杨增新委任马生元为第一营的营长,马朴仓为第二营的营长,马北林为第三营营长。
经请准袁大化之后,杨增新任命马福兴为三个营的总统领。
征得袁大化同意后,杨增新担任了三个营的督统。
正当杨增新刚刚组建好三营回民军队,日夜操练之时,曾投诚而来的蔡乐善率领一营官兵,在迪化密谋叛乱。
蔡乐善是个投机革命很有野心的军人,向来看风使舵,两面渔利。
当伊犁起义时他赞成起义并向伊犁清军开火, 取得革命党人的信任。
但在精河之战中,他受钱广汉团长的影响倒向迪化清军,向伊犁民军开火。
由于迪化清军的节节败退,蔡乐善不敢久留前线,向昌吉败退而来。
恰在此时,长庚暗通袁大化,了解到迪化混乱,没有像样的部队护城。长庚便建议让蔡乐善的一营兵马前往迪化护城,袁大化也就同意了。
这样, 蔡乐善便率领人马开进了迪化城, 担负起护城的任务。
因为蔡乐善是长庚的亲信将官,由长庚担保,袁大化自然放心了。
由陕甘总督长庚出面指示护城的兵营还会别有企图吗?
作为一省巡抚的袁大化自然不存疑心。
然而人心隔肚皮难以看透。蔡乐善看到迪化无强兵驻守,而王佩兰的五营兵马远在乌苏与伊犁民军打得难解难分, 谁胜谁负很难料定,他想:何不趁乱除掉袁大化夺取巡抚的宝座呢?
他心怀异志准备叛乱。
但又看到杨增新组建了三营回民军队, 对他来说无疑是个阻碍。
蔡乐善急于起事, 便派心腹副官谒见杨增新述说袁大化的无能与无德。
杨增新听出了副官的言外之意是蔡乐善想跟他联合反对袁大化。
据此杨增新判定蔡乐善会有反心。
为了摸透蔡乐善的真正意图,杨增新请蔡乐善来家会晤。
蔡乐善便带了几个随从入夜去到杨府面见杨增新。
蔡杨两人单独面谈。蔡乐善要杨增新出任巡抚,而杨增新却百般谦让,要蔡乐善取代袁大化。
蔡乐善也不推辞,答应事成之后让杨增新坐第二把交椅。
杨增新同意了蔡乐善要他秘密配合阻挡城内湘军抵抗的要求。
造成蔡乐善叛乱的直接导火索是袁大化不给他及时发放军饷,并辱骂他反复无常。
袁大化说如果不是陕甘总督长庚说话, 他绝对不会让蔡的军队开进迪化护城。
蔡乐善的官兵因为没有粮饷而大骂袁大化。
袁大化的回答是白银给杨增新招收新兵了, 让蔡的官兵忍耐等待。
蔡乐善怕引起杨增新的不满, 并不提及没有白银影响袁大化给他发军饷的事,他故意避开白银而大谈袁大化的无能。
杨增新摸透了蔡乐善争夺宝座的心思和谋划之后, 惟恐蔡乐善谋反成功,使他丧失了乱世称雄的机会。
他想赶在蔡乐善之前起事,但又考虑回民军队刚刚组建,尚未操练成功,仓促起兵必然弊多利少,难以成功,于是便采取隔岸观火、从中渔利的手段。
他暗中极力鼓动蔡氏快快起兵攻打巡府,枪杀袁大化。
当蔡乐善决定了举兵攻打巡府的秘密计划和行动, 在夜里起兵时,杨增新感到莫名的惆怅袭上心头,他想如果袁大化真的被杀,那么迪化肯定大乱,势必造成群龙无首而引起混乱,势必导致伊犁民军趁机而入,那样一来,他将难以实现巧夺巡抚宝座的计划。
再说蔡乐善即使成功了也不会放过他的,与其那样,还不如保留袁大化的好。
因为袁大化对他很信任。
因为袁大化委他以兵权。
他可以以计谋夺取宝座。
他必须为此扫除他的障碍。
而蔡乐善就是他的最大障碍。
他决定除去这个障碍。
他把蔡乐善推向叛乱的最前沿之后,立刻密报了袁大化,并向袁大化秘密授意,暗中调兵遣将埋伏在巡府四围,等蔡乐善举兵之时,四面出击,用大炮将蔡乐善的叛军全部炸死。
袁大化依杨增新的计谋暗中布兵。
袁大化依杨增新的安排巧设埋伏。
耳目闭塞一意孤行妄自尊大的蔡乐善挥兵攻打巡府, 妄图活捉袁大化交出印信, 结果陷入重重的包围之中而被大炮轰炸得尸骨横飞,全军覆灭。
蔡乐善白白葬送了一个营。
他本人也被炸得尸骨不全。
他至死也不明白是谁暗算了他。
杨增新始终也没有对袁大化说出他与蔡乐善之间的密谋关系。
他只说是他的眼线从蔡乐善的一个副官那里得到的消息。
他说他再三侦察了那个情报的来源的确属实才向袁大化做了汇报。
杨增新既灭了蔡乐善又瞒住了袁大化。
杨增新的确是善于应变左右逢源的政客。
在消灭蔡乐善的部队时, 杨增新曾答应他的三营一定会首当其冲,建立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