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正式开战时,他却让老弱残病的湘军打头阵,而他的三营只在其后督战。
所以,他的三营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
他的三营在这场混战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大开了征战杀人的眼界。
在处理善后、收缴战利品时他的三营却表现得异常出色。
在处决蔡乐善的同党及其漏网潜逃的叛乱分子时, 他的三营的确心狠手毒,逢敌便砍,遇嫌则杀,显示出无往而不胜的英勇气概。
袁大化并不关心这些战术上的具体安排, 他所关心的是平息这场叛乱,是自己的安危与生死存亡。
只要平乱成功,杀了蔡乐善他就心满意足了,至于杨增新究竟在其中耍什么花招,他是并不注意也无暇无力关注的。
平乱之后袁大化还当众奖赏了杨增新。
杨增新为自己的成功暗暗得意。
他体会到拥有嫡系部队的重要性。
他感受到了以武取胜的乐趣。
他产生出如何利用动荡的时机逐走袁大化从而取代他登上巡抚宝座的欲念。
袁大化接到了前线王佩兰协统要求派兵增援的密报。
袁大化立即命令杨增新率三营回民军队开赴前线去镇压伊犁民军。
杨增新口头表示接受命令准备出发, 但在行动上却没有开拔的意思。
他和马福兴等三营的长官暗中商量拖延不去的对策。
他对他们说袁大化用心恶毒, 想借伊犁民军的力量铲除他的三营回民部队。
马福兴等人听后非常愤怒, 建议杨增新趁迪化空虚之际赶走袁大化,夺取巡抚的权力。
杨增新听了感到很振奋,但他假装仁义,不愿附和这些人的意见, 口头上表示如此做法有违良心, 对不起袁大化对他的重用。
然而,马福兴却说乱世出英雄。为了救民于危难之中,为了生灵不受涂炭, 为了新疆的稳定和安危, 为了对得起朝廷的俸禄,哪顾得上个人私情和私谊呢?
他说为官者应以兴邦安国为己任, 不可处处以个人恩怨来计较国家大事。
他又说如今在这乱世之中,谁有本事有能耐治理好新疆,谁就应该登上执掌大权的宝座。
他还说袁大化是个无能的小人,鼠目寸光,胸襟狭窄,易怒发狂,不得人心,理应让他下台,免得断送了新疆的前途。
他极力劝说杨增新勿因私情而贻误了国家大事, 断送了三营官兵的前程。
杨增新不置可否,显示出沉思的神色。
在座所有长官听了马福兴的话异口同声表示赞成, 极力敦促杨增新取代袁大化。
杨增新表现出为难的样子,说他怕到时候人心不齐,引祸烧身。
马福兴立即拍着胸脯说:
“请督统把心放宽。我马福兴此生此世决定跟你走,决定保你保到底,为了你,我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不成功便成仁,至死效力,决不变心,请你放心! ”
他说着“扑通”一声跪在杨增新面前,口称督统,说:“如果督统不听我们的意见,我就永远不站起来。”
他的话音刚落,所有的长官也立即跪在杨增新面前,异口同声地说:
“请督统勿虑,快快采纳马统领的意见,否则我们也永远不起来。”
杨增新眼见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内心感到无限的欣慰,觉得到了该表态的时候了。
于是他一反刚才的沉闷,面呈喜色地说:
“各位兄弟何必这样呢? 快起来快起来,既然各位如此看得起我杨某,如此决心保驾我杨某,那么,我也就放弃私念,以国为重,以新疆的政务为重,遵从各位的意见,设法取代袁大化。各位兄弟快快起来吧! ”
说着急忙躬下身子, 用双手扶起马福兴, 然后又把众人扶起。
当大家坐定之后,杨增新再三嘱咐大家务必严守机密,对任何人不可泄露,免得打草惊蛇。
大家表示绝不泄露,一定做到守口如瓶。
然后,在杨增新的主持下,他们商定了按兵不动,伺机行动的方案。
袁大化一再催促杨增新率军西去增援王佩兰镇压杨缵绪的革命军。
杨增新以粮草未备、辎重尚缺等种种理由敷衍塞责,拖延时间,迟迟不动。
袁大化看出杨增新拥兵自重的目的。
袁大化感到杨增新有野心。
袁大化后悔当初不该拿出那么多库银让杨增新招募回民军队。
他对杨增新产生了仇恨的心理, 打算采取压制杨增新的策略。
他由于几次受到累及生命的祸乱,感到迪化不安全,感到无法治理新疆,又加上杨增新另有企图,生怕丢了性命,于是打算解甲东去北京,采用激流勇退的保命哲学。
为此他向清政府发了一份密电,声称自己身体有病,无法主持新疆政务,建议由喀什道尹袁鸿佑继任巡抚之职。
他又向袁鸿佑发出密电,声言自己因病东归,请他速来迪化接替他的巡抚之位,并命他速将部队开赴迪化,以便护城。
他在密电中说明他已向清政府保荐袁鸿佑继任巡抚之职。
作为镇迪道尹和提法使的杨增新有权主管迪化的军政大事。更何况此时的杨增新拥有三营兵权,胆子更大了,手伸得更长了,他用原来招兵所剩的白银大肆贿赂,买通迪化各个关键部门,密切监视袁大化的活动和行踪。
特别是对袁大化的通讯联系更加严密控制。
他买通了迪化邮政部门的负责人。
又买通了袁大化的机要秘书。
所以,杨增新很快扣压了袁大化发出的两份密电。
他把袁大化发往北京的密电拆阅后扣压不发, 而把袁大化发往喀什的密电抄录后发出了。
他为何要发出喀什的密电呢?
一来他怕喀什袁鸿佑接不到密电不回复, 引起袁大化的警觉与怀疑,别生事端。
二来他想在袁鸿佑离开喀什之后派人刺杀袁鸿佑。
因为袁鸿佑在老巢喀什防守严密,不易动手刺杀他。
袁鸿佑一旦离开老巢,便疏于防范,在半路易于刺杀。
杨增新想得很周到也很仔细。
就看他如何刺杀远在千里之外的袁鸿佑?
他的行刺目的能否达到呢?
在南疆喀什握有马步兵权的管带魏得喜和边永福以及陈得功都是哥老会的反清秘密组织在喀什的坐堂堂主及反清分会的负责人。
他们与袁鸿佑向来貌合神离,互有戒心,魏得喜和边永福久有杀袁的念头。
他们想在喀什取代袁鸿佑。
对此杨增新从袁大化的言谈中略有所闻。
杨增新买通了在迪化的哥老会的总堂主黄英武, 给他白银一万两,要他密令魏得喜和边永福刺杀袁鸿佑。
黄英武认为袁鸿佑是个极端反动的保皇派, 和顽固保皇的袁大化又是同族人,还沾点亲戚关系,自然恨之入骨。
他早就想让魏得喜和边永福控制喀什的局面。
他早就想让魏得喜和边永福杀掉袁鸿佑。
因为, 袁鸿佑在喀什镇压了不少秘密活动的哥老会的反清骨干。
所以他很重视杨增新的情报。
他很看重杨增新这个广交朋友的人。
他当即采纳杨增新的建议给喀什的魏得喜和边永福发去密电,要他们在袁鸿佑离开喀什后派人刺杀他。
这两个人从密电中得知了袁鸿佑迪化之行的消息后, 认为此人如果升为巡抚,将对他们十分不利,于是决心除掉袁鸿佑。
加之迪化哥老会总堂主黄英武发出密杀令, 他们更加照办不误。
他们密商了行刺的办法,派出两名武功高手去刺杀袁鸿佑。
当袁鸿佑奉命离开喀什,到达疏勒县晚间熟睡之时,行刺他的两名高手化装成夜行人潜入县衙,将袁鸿佑的头颅割下,到喀什复命去了。
魏得喜和边永福等人在深夜召开哥老会的秘密帮会, 设置了灵堂,把袁鸿佑的脑袋提来为死难会友们祭灵。
他们终于为那些被袁鸿佑杀害的死难烈士们报了仇, 雪了恨。
当袁大化得知袁鸿佑被杀的消息后,非常悲痛,他大骂刽子手惨无人道,发誓要缉拿凶手为他的心腹之人报仇。
然而他只有空喊的份儿,却没有诛杀凶手的力量。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起刺杀案的策划者正是在他身边晃悠的杨增新。
杨增新表面上非常镇静, 内心里却为自己的神机妙算而沾沾自喜。他为成功地铲除了一个与他抗衡的政敌、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物而高兴得意。他为把袁大化置于更孤立更狼狈的困境而感到惬意感到兴奋。
袁大化预感到杨增新将会使他有断头的危险, 成天忧心如焚,思考着逼杨增新就范的计谋。
想来想去还是调杨增新率兵西征是最好的策略。这样既可以调虎离山,消除对杨增新的恐惧心理,又可以借伊犁民军削弱杨增新的军事力量,然后他再命令王佩兰活捉杨增新,解除他的心头之患。
任袁大化说破了嘴,杨增新就是不去西征,仍然按兵不动,将迪化城把守得水泄不通。
袁大化在幕僚的敦促下,采取先下手为强的办法,决定除掉杨增新。
袁大化心想:如果我不先下手的话,杨增新必然下手,以他的势力而言,目前迪化无人能与他对抗,一旦他动手,我就只有俯首就擒的份儿了。
于是袁大化在巡府衙门的二堂上摆宴请杨增新陪他饮酒猜拳。
宴会名义上是为杨增新建立回民军队有功表示庆贺。
赴宴的有很多在迪化的厅道长官。
杨增新自然也不怀疑袁大化会对他有不轨之心。
杨增新泰然地依约赴宴了。
宴会中间袁大化与杨增新不断地碰杯对饮, 很快袁大化就醉了。
袁大化只顾说话喝酒,却把摔杯为号的事给忘了,所以他事先布置的杀手也不敢轻易动手,以为情况有了新的变化。
因为没有袁大化的摔杯命令,杀手们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因为事先的暗号规定袁大化摔下酒杯后立即站起身来离开桌子,杀手才可以开枪,否则误伤了袁大化如何是好啊!
而杨增新过去常与袁大化对酌大饮, 他抓住了袁大化的弱点:三杯酒下肚必然醉话连篇,五杯酒过后则醉意毕现,七杯酒入口几乎不省人事,九杯酒到嘴便烂醉如泥。
可见袁大化不胜酒力。
但他却嗜酒如命。
杨增新连胜三拳,迫使袁大化喝下三杯酒,他刚要举杯猛摔时,杨增新误认为他举杯表示喝干,便伸手夺过杯子又往里面倒酒,使袁大化失去了摔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