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乱世称雄杨增新(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12542300000005

第5章 密谋夺宝座(2)

此前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垂危的统治,收买人心,实行所谓的“新政”。身为当时伊犁将军的长庚非常热心推行新政,在伊犁组建新军,从湖北等地抽调新军骨干,又从各地招募兵勇。于是,一些革命党人趁机加入新军来到伊犁。

而杨缵绪、冯特民、李辅黄、冯大树等人就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来到伊犁的。

所以, 他们的伊犁之行与伊犁将军长庚的主持新政与组建新军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这些革命党人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不为长庚所知。

新军组建后, 杨缵绪担任了新军的标统, 不久又擢升为协统。

这样一来,杨缵绪就拥有了部分兵权,为他后来领导武装起义打下了根基。

伊犁起义的另外一位主要领导人冯特民毕业于湖北自强学校,颇具革命思想,信奉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并参加了同盟会和日知会。

此人在湖北当过兵,扛过枪,当过记者,抨击过湖北省的腐败时局。

由于日知会是反清的秘密组织而被清政府查清破获, 不少人遭遇不幸。冯特民是日知会的评论员,自然也在缉拿之列。为了逃避清政府的缉捕,他改名化装逃离武汉,与李辅黄、赤可权、冯大树等人投入杨缵绪的军队来到伊犁。

他们十分重视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 通过舆论宣传进行革命的思想教育和鼓舞。

他们创办了《伊犁白话报》,由冯特民担任主编。此报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反帝宣传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极力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和歧视,并以汉、维吾尔、满、蒙古四种文字发行,在新疆和关内引起极大的反响。

他们深入到伊犁新军中联络关内各地在伊犁的官兵, 秘密鼓动使大量官兵加入同盟会,使新兵改造成反清的中坚力量。

他们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 与当地反清的秘密组织哥老会取得联系并在哥老会组建了一支秘密的义勇军, 让哥老会首领徐三泰担任义勇军的团长,做好武装起义的军事准备。

他们还在上层展开团结和争取的思想工作, 说动伊犁知府贺家栋参加革命党,增强了革命党人的力量。

他们反复向伊犁将军府弹药仓库的负责人黄立中进行民主共和的宣传工作, 使他认清当前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清王朝必然灭亡的道理,使他终于投身于革命党人的阵线,并决定在起义时提供库存的枪支和弹药。

他们想方设法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工作, 消除统治阶级人为制造的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杀, 取得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不少维吾尔族上层头面人物和富商以及颇有影响力的绅士贵族也都秘密倾向革命党人,暗中资助购买军火,使革命党人获得广泛有力的支持。

他们总结了迪化刘先峻起义失败的教训, 认为任何疏漏和失误都将导致革命的半途而废, 没有广泛而扎实的群众基础是无法取得革命胜利的,所以,他们事先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准备工作,促进了革命的进程,使武装起义的条件逐步完善起来,从而为起义的成功创造出良好的开端和顺乎民心的局面。

正当革命党人四处活动人心大动的时候, 清政府将更加反动的志锐派来伊犁担任伊犁将军取代了较为开明的广福将军。

广福被冷落后极为不满, 将怨恨转嫁于新任将军志锐的身上。

于是两人产生了矛盾。

广福在暗中密谋推翻志锐的计划。

革命党人的首脑人物杨缵绪支持广福对志锐的暗斗, 并拉拢广福为己所用。

正在这时, 新军士兵和伊犁武备学堂学生偶然间发生了斗殴事件,志锐早有赶走杨缵绪的打算,正好斗殴之事发生了,便以此为借口将协统杨缵绪所管辖各团官兵全都解散, 然后分批遣往关内。

但他不给遣散的士兵发放军饷,更不让他们穿皮衣行走,使广大士兵无法返回,饱受饥寒之苦,群情激愤。

对遣回关内的大小军官们不发旅费,百般刁难,使他们困在当地,无法安身。

恰在此时, 武汉革命党人发出密电到上海由陈其美通过俄国领事馆经西伯利亚转交伊犁同盟会负责人冯特民。

密电的内容是揭露陕甘总督长庚、新疆巡抚袁大化和伊犁将军志锐策划了一起保皇的闹剧, 阴谋保驾即将垮台的宣统皇帝由北京西迁, 企图拥立宣统皇帝继续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权,发号施令,反对共和制。

密电要求伊犁革命党人迅速起义,粉碎保皇的阴谋,阻止宣统西进,实现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对已经酝酿成熟的伊犁起义而言, 这一密电无形中成了起义的导火线,一触即发。

伊犁将军志锐的残暴行为引起广大新军官兵的极端愤慨。

迪化的武装起义激励着伊犁的革命党人, 他们决心要为迪化的死难烈士们报仇雪恨。

武汉密电鼓舞着伊犁革命党人, 他们决心要为民主共和而流血牺牲。

伊犁革命党人召开秘密会议组织起革命起义的总指挥部,推选杨缵绪担任总指挥,冯特民和李辅黄任正副干事。

1912年1月7日晚爆发了武装起义, 起义军兵分五路向原定的攻击目标长驱直入,一路上所向披靡,敌军闻风而逃。

四路义军各占军事要地,取得了全面胜利。

然而进攻北库的义军却遇到新旧满营的顽抗,难以得手。

杨缵绪挺身而出晓以大义, 说明民主共和顺乎全国人民的心愿,劝导他们弃暗投明,为革命建功立业,大有前途,保证他们的生命不受伤害,保障他们的一切待遇从优。

旧满营被说服归降了。

而新满营依仗新式武器和对杨缵绪原参加斗殴士兵不满的武备学堂学生的支持,继续顽抗。

为了抢时间,为了缓和矛盾,为了减少牺牲,杨缵绪请前任伊犁将军广福出面进行调解。

广福出于对志锐的仇恨,乐意为杨缵绪效劳。他来到北库,以将军的身份命令新满营归降起义军。

新满营眼看全城皆被起义军所占领控制, 志锐又被活捉示众,他们的长官顿觉大势已去,若再顽抗绝无活路,于是借机命令所有官兵缴械投降。

至此,伊犁起义全面胜利,一夜之间占领了整个伊犁,当即将民愤极大的伊犁将军志锐押往鼓楼旁枪决。

为了建立革命政权, 革命党人在胜利后的当夜立即召开会议与各民族人民的代表共同研究成立了汉、回、满、蒙、藏五族共进会, 杨缵绪被推选为会长。接着又讨论政府领导人的选举事项。

杨缵绪认为革命刚刚取得成功,还不巩固,必须采取平衡各种势力的折衷办法来稳定局面,安定人心,为革命东进攻取迪化创造条件。

为此他提议让原来的伊犁将军广福担任革命政府的都督。

他认为如此既可稳定伊犁八旗兵的军心, 控制满蒙各旗军的军权,免生动乱,又可以借广福之名,笼络长庚和袁大化,使他们消除顾虑,放弃武力进攻,借以养精蓄锐,为东进迪化创造良机。

冯特民和李辅黄认为伊犁起义的目的在于推翻清廷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政权。将革命的政权拱手让给清廷在伊犁的代理人广福,这种举动与革命的目的背道而驰。

因此这两个人反对杨缵绪的主张。

经过激烈的争论杨缵绪的意见获得与会者的肯定。

大家采纳了杨缵绪的建议, 让广福担任了伊犁革命政府的都督。

杨缵绪担任了总司令部的部长。

新疆伊犁大都督府的成立宣告清廷在伊犁的封建统治业已结束。

从此新疆出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权。

出现了伊犁民军与迪化清军对峙的局面。

伊犁大都督府致电新疆巡抚袁大化, 要他响应革命赞成民主共和。

袁大化致电伊犁大都督府令其撤销革命政权, 服从他的指挥。

双方各不相让,只好以兵戎相见。

袁大化奉清廷旨意派陆军协统王佩兰率军前往伊犁讨伐。

双方军队在精河县固尔特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伊犁民军主动出击,打得清军不断败退。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 前伊犁将军长庚的心腹钱广汉却率军叛变革命军,投靠清军。

此人在伊犁起义后投靠革命军。

他原是骑兵团团长。

他是事先在长庚的授意之下假意随革命军攻打清军的。

他把李辅黄率领的军队诱进清军的包围之中, 然后又向李辅黄的部队开枪,致使民军伤亡惨重,清军趁机反击,由败转胜。

杨缵绪率军从正面增援民军,袭击清军防守之地。同时又命令两营骑兵从两侧冲杀包抄清军,李辅黄又堵住清军的归路,使清军陷入重重围攻之中。清军顿时阵脚大乱,回头逃向乌苏,民军乘胜追杀,清军闭城不出,两军只得对峙在乌苏城下。

袁大化眼看伊犁民军锐不可挡,心中十分忧虑,害怕王佩兰抵挡不住东进的民军,造成迪化危急,自己性命难保,于是请来杨增新商讨对策。

袁大化知道杨增新二十多岁时曾带过兵, 也曾领兵冲锋陷阵而无失败的记录。

他也知道当年宁夏将军钟泰曾看中杨增新的军事才干,任命杨增新担任营务处总长并兼任管带之职。

事实证明杨增新可以带兵打仗。

袁大化决定让他带兵增援王佩兰。

于是,袁大化对杨增新说:

“王佩兰被困在乌苏城内,你现在带领留守迪化的湘军去解救王佩兰,你与王协统里外夹击,我想总可以击败叛军的。”

杨增新毫不犹豫地说:

“袁大人的想法很好,理应救援王协统出城,他从城内出击,我在城外攻击,叛军一路疲惫,又缺粮草,自然败退。但是,这需要能征善战的军队,否则难解乌苏之危。至于留守此地的湘军原是左宗棠将军收复新疆后留下来的官兵,而今已是老弱残病,以这样的军队去对付年轻力壮的伊犁叛军,根本无法取胜。”

袁大化心想他说得有道理,嘴上却说:

“依你之见,该怎么办呢? ”

“依我之见,惟有招募新兵,方可抵敌。”

“来得及吗? ”

“完全来得及。”

“到哪里去招呢? ”

“就在迪化附近。”

“招什么样的人? ”

“就招本地的土著回民。”

“有把握吗? ”

“绝对有把握。”

于是杨增新就把招募回民当兵的想法和理由讲给袁大化——他说当地的回民都是有家有舍的土著民族, 而且大都有恒产, 他们不可能半途而逃。相反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恒产和家小,必然奋勇战斗,以俟获胜而归。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是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不饮酒,不乱搞女人,也不偷不盗,思想单纯,行为正派,而且大都身体健康,不怕吃苦,善于干体力活,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再有一点,回民与维吾尔、哈萨克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思想感情上可以沟通,相互信赖,不存戒心,建立回民军队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也不反感,这对牵制其他民族很有作用。

而汉族中的游民游勇游兵游官太多,而且都来自关内,不是受革命党人的影响,就是受哥老会的摆布,如果招收这些人当兵的话,危害很大,不是半途倒戈便是临危脱身,一走了之。反正他们不是本地有恒产有家室的人,说走就走,无所牵挂。

杨增新的这番话使袁大化茅塞顿开,他不由钦佩地说:“你的高见实在令人敬佩,你真是我的好参谋啊! 我同意你的看法,采纳你的意见,关于招收新兵的事,就委托你去办,望你尽快办好,越快越好。”

杨增新立刻眉开眼笑地说:

“请大人放心,我一定按您的指示,尽快招收新兵,及早训练好,开赴前线,消灭叛军。”

袁大化顿时愁云尽逝,放心地舒了一口长气。

杨增新根据过去多年在甘肃省任地方官的从政经验, 认为笼络地方上层有声望的权威人物和地方有力量的英雄豪杰作为自己统治人民的臂膀是必不可少的。

他非常注重对那些确有武功的人物的联系, 每每设法与这些人聚会闲聊,联络感情。

他在迪化任新疆武备学堂总办之时, 就曾派人四处打听寻找极具武功而又有一定声望的人。

所以, 杨增新对迪化及其近郊的有恒产并有相当势力的所谓地方乡绅与豪杰全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如马致和、禹宝山、童明才等人。

在这方面他最为欣赏的就是住在离迪化不远的古牧地三个泉子的武功教头马福兴。

马福兴是云南回族人,出生在云南省建水县,父辈系清朝同治年间的武备官吏。由于受祖辈们的影响,他自幼即爱好武术,喜欢舞枪弄棒,并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他21岁时经考试得中武举,备受当地军界的青睐。后来又在云南省城为招考武备人才而设置的擂台上大显身手, 以武功的技艺和强壮的膂力击败不少当地有名的武功高手。

由此,马福兴威名大振。

由此,他被云南提督马福录发现。

马福录召见了马福兴,经交谈发现马福兴谈吐爽朗,无拘无束,大有以武报国的心怀,备受马提督的欢喜,当即委他以参将的职务。

1900年8月初,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阴谋活动,公然采取联合行动以武力进攻清廷王朝。

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无力抵抗,除了屈膝求和便是节节败退。

眼看北京危在旦夕, 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带领大批心腹和男女侍从,仓皇逃走。

同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了北京城,野蛮的强盗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以藏有古迹文物而闻名世界的圆明园被列强的大火焚毁,令人心寒。

慈禧太后一行逃到古都西安避难之际, 要求各省提督派出武艺高强的可靠人物到西安保驾西太后。

于是, 云南提督马福录便把36岁的马福兴派往西安为西太后护驾。

护驾人员是经过西太后严格审查, 尔后才可以进入所谓皇宫近侍之列的。

虽然当时身为逃难者的西太后无所谓皇宫之设, 也不施用酷烈的宫刑阉割男人的雄举之器, 但为防止不轨之徒和奸细混入,严格的政治审查和背景审查还是层层进行并十分严密的。

马福兴终于通过审查作为西太后的贴身护卫。

马福兴祖辈备受清廷的俸禄焉能不忠心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