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敢吃人鱼的肉,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有人因为吃了人鱼的肉而得以长寿,可身边的亲人都一个个离他而去,于是他也并没有因为长寿而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此看来,即使吃了人鱼肉之后真的能长生不老,也并不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在日本很流行的《八百比丘尼》的传说,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日本福井县的小浜市有一座“空印寺”,寺内有一个“八百比丘尼洞”,据说就是八百比丘尼圆寂的地方。在日本,八百比丘尼的传说遍布各地,小浜是传说的起点。在不同的地区,故事的内容和细节不尽相同。
很久以前,在日本若狭一个叫小浜的村子里,新搬来一位叫高桥的男子,像是一位渔夫。有一天,高桥请邻居们到家里吃饭,大家高兴地答应了。筵席开始之前,有个村民无意中发现高桥家的厨房里正在烹煮尾鱼——这尾鱼长着像人一样的头!这不是人鱼吗?!这个村民吓得赶快悄悄告诉了别的客人,让大家心里有数。当煮好的鱼端到大家面前,村民们都装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实没有人真敢吃下去。可是,有一个村民却偷偷把鱼肉藏在袖子里,带回去让妻子把肉吃了。结果,吃下人鱼肉的妻子活了八百年,见到了自己的第七世孙,还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青春和美丽。人们称她为“八百比丘尼”[1]。
据说,这个故事中的人鱼,是叫做高桥的男子从异界[2]带回来的土产。至于他为何想让大家吃人鱼的肉,就令人难以捉摸了。故事中吃下人鱼的肉而得以长生不老的“比丘尼”,虽然青春永驻,但其实却过得痛苦万分。亲人的接连离去,使她深深体悟到生命的短暂和人世的无常,自己却无力改变命运的际遇离合,只能无奈地接受。在她八百年的生命里,她周游过列国。晚年,她回到了故乡若狭后,就一直住在尼姑庵里,再也不同外界接触了。活到将近八百岁的时候,她一个人独自进入寺院中的洞穴,绝食而死。
另一种说法是:高桥从海中的某个岛屿带回了人鱼肉,被不知情的女儿偷偷吃了,从此以后就保持着当时的样子。她在一百二十岁那年就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尼姑,云游各国。所到之处,她遍种山茶花,还给穷苦人看病施药。八百岁时,她才回到故乡,在空印寺中的洞窟前种了一株山茶,预言说:“树枝枯萎时,大概也是我了结一生的时刻。”据说,那株历经了几世的山茶,至今仍枝繁花茂,不见枯萎,而比丘尼本人则进入山洞不再出来。
在日本传统的妖怪中,还有一种叫做“矶姬”的类似于人鱼的妖怪。她的下半身也是鱼形,但脸部和人鱼有很大的不同。“矶姬”的嘴角一直裂到耳根,牙齿尖利,头上还长着两架“鹿角”,是非常可怕的海妖。她常常藏匿在巨浪翻滚的海岸边,有人靠近的时候就乘着风浪袭击,将他们的身体从头部开始扭转。“矶姬”身长约为二十至三十多公尺,无论是多么有力的男人,都无力招架她的攻击。“矶姬”的传说则更多地表达了生活在岛国的人们对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的畏惧。这种畏惧从对“矶姬”的外貌和威力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鬼太郎》中出现的“矶女”其实也就是“矶姬”,长着一条像蛇一样的尾巴,长长的头发可以把人轻易地卷进水中,她的悲鸣能使岩石震动、引起龙卷风。另外,能使船员丧命的“海坊主”的传说也表达了同样的心理。希腊神话中,有一种叫做“赛莲”的海妖,也被认为是人鱼的一种。不过她的背上长有翅膀,所以也有人认为她是人鱼与鸟的混血妖怪。“赛莲”有非常动听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她蛊惑海上旅人的武器。希腊伟大的英雄奥德赛就曾遇到过海妖“赛莲”,想了很多办法才摆脱了她们的诱惑。同是人鱼,爱尔兰传说中的人鱼“海格”就不会直接伤害人类。“海格”是暴风雨来临之前出现的美丽的人鱼,是人鱼中性情最温顺的,有时候还会和渔夫恋爱结婚,生下全身长满鳞片、手上有蹼的孩子。有时候,海格还会变化成没有角的牛出现在海边,戴着红色的羽毛帽。有了这顶帽子,她们才能自由地潜入水中活动。一旦被恶作剧的人们偷走帽子,“海格”就无法再回到大海中了。
人鱼中也有男性。不过,这些为数不多的男性人鱼都其貌不扬,全身绿色,长着红红的尖鼻子。男性人鱼虽然相貌丑陋,却都很温顺善良。不过,在人鱼一族男女比例并不协调,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民间传说中,人鱼都不会和同类结婚,每一条人鱼都是设法从人类中选择一个配偶并想办法把他(她)带到大海里去生活。
如果把关于“人鱼”的传说看做一个整体,它们反映出了一种人们难以梳理清楚的矛盾。这些传说包含着人们对生的留恋和困惑,以及对死的恐惧与从容。自古以来,长生不老就是人类的梦想,然而,长生不老未必是幸福的仙药。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吃了不死药而独居广寒宫的嫦娥,也只能在天上宫阙中品味着冷冷清清的孤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语道破了此类传说中包含的辛酸与无奈。鬼也好,神也罢,其实都是人间生活、人类情感的铺展和延伸。
由于关于人鱼的传说扑朔迷离,人们在内心多半还是把人鱼当做一种不祥的妖怪。但是人们认为人鱼的声音十分美妙,这一点是东西方的人鱼传说中的共同之处。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自然无须多说,熟悉这篇童话的读者都知道小人鱼的声音有多么神奇美妙;另外,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也有对人鱼优美的歌声的描写。在日本,关于人鱼的作品也有很多,漫画类有高桥留美子的漫画单行本《人鱼森林》;电影有《下水道里的美人鱼》;文学方面有谷崎润一郎的《人鱼叹息》以及小川未明的《红蜡烛与美人鱼》等。根据水木茂的同名漫画改编的动画片《鬼太郎》中也常有人鱼出现。飘浮在妖怪横丁园半空的阿玛比埃,是一条说话奶声奶气的小人鱼。传说中,阿玛比埃时常出现在九州的熊本。很久以前,她常为国王和公主预言,并因为预言准确而备受宠爱。后来,人们不再相信预言和魔法,阿玛比埃也就得不到信任和宠爱了,她因此十分沮丧。在《鬼太郎》中,她是一个十分自我的小姑娘,心性接近于神灵,生活却十分孤独。她一直保持着少女的性格,不会说迎合别人的话。来到妖怪横丁园后,她因为常常对别人说不祥的预言,和大家的关系一度很紧张。在危急的时刻,她用自己的灵力救了大家,也终于明白了怎样与人相处。显然,《鬼太郎》中的阿玛比埃和传说中的人鱼并不完全相同,而是被赋予了儿童的特点。
宫崎骏2008年的电影新作《悬崖上的金鱼姬》,也是一部根据人鱼传说改编的作品。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宫崎骏本人的创作中去衡量,它并不是一部很好的动画片,甚至根本就谈不上好。在这部电影中,处处可以看出宫崎骏以前作品的影子。人物造型和故事结构当然不用多说,最让人沮丧的是很多片断都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次看到一个熟悉的镜头,都只能令人叹息宫崎骏想象力的枯竭。而且影片中波妞的父亲藤本的形象也有些莫名其妙。在电影开始的时候,藤本显然是被当做反面人物来塑造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对女儿们的严厉看管,还因为他用了很多手段来积攒了一种能量,希望以后能在与人类的对抗中派得上用场。然而故事发展到最后,这个邪恶的魔法师却一下子变得善良温和了。宫崎骏让波妞善良的妈妈出场,无疑是想解释藤本巨大的转变,但这显然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的可取之处是延续了宫崎骏善于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人物内心的优点。比如在表现金鱼刚刚变成人类后的兴奋和新奇时,就有很多细腻温暖的细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动画片有意识地削弱了人鱼传说中的悲剧因素,给了故事一个欢快的结尾。这种改编是好是坏暂且不谈,毕竟总算给电影带来了一些不同以往之处。
这里要谈的《红蜡烛与美人鱼》,是小川未明的一篇短篇童话,发表于1921年2月。在日本儿童文学史上,小川未明有着很崇高的地位。一些儿童文学研究者认为他是日本近代儿童文学的起点,开创了日本儿童文学新的传统。在日本,小川未明也被誉为“日本的童话之父”、“日本的安徒生”。
小川与安徒生的确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深受民间文学传统的浸润,作品中都饱含着民间文学的养分,相当多的篇章都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而且,他们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对民间传说的搜集与整理,而是都经过了精心的再创作,因此,这些作品虽然是为人熟知的题材和人物,但都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种新的面貌,源于作者本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质。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宁愿变成泡沫也不破坏王子的幸福,在晨光中纵身跃入水中的情景,符合无数人心中对“真爱”的诠释。《海的女儿》取材于欧洲民间传说,但是小人鱼的形象和性格,却饱含着安徒生本人的想象和寄托。而《红蜡烛与美人鱼》中的人鱼与海的女儿有很不相同的面貌,日本民族的特点非常浓重。小川未明的童话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学特色,表现之一就是日本的“妖怪文化”在他的童话中常常浮现。
比如,小川有很多关于死亡的童话。《老爷爷的家》写了一条狗的故事:一条叫做坊的狗死后不久,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后来又被新主人——一位与它同时死去的老爷爷领走了。《牛女》写了一位非常疼爱孩子的母亲,在死后依然护佑自己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活着的人们对死后重新归来的人或动物都并不害怕,在消除了最初的疑虑之后,就用一种善意、温和的态度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们。《老爷爷的家》中,老爷爷的老伴这样来解释老爷爷和坊的重新归来:“我明白了。老爷爷平常非常喜欢狗啦、猫啦、鸟儿啦什么的,所以,准是现在正带着那只狗,在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上走着呢。小少爷曾经很疼爱狗,一定是狗从黄泉来找你了。老爷爷呢,又跑来把它接走了”。[3]
在《牛女》中,人们的态度同样温和而友善。大家对出现在西山上的牛女的身影没有嫌恶和惧怕,反而对她牵念孩子的情感津津乐道。
小川的童话对人的死亡并没有很强烈的惧怕和哀痛,作者更愿意以凄美的笔触来描述人死之后淡淡的哀愁。比如,在《爬上树的孩子》中,死亡是一种转化,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个开始,而不是生命的终止。在死亡开始的刹那,生前郁结于心的愿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死亡似乎成了一种解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日本的妖怪世界才显得并不那么狞厉,因为“死去”本身,在日本人看来不是毁灭,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超脱和升华。仿佛是这样: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妖怪世界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世界,也不是一个和人类世界泾渭分明、阴阳相隔的世界,而是与人类世界并存(甚至有时会交叉)的世界。妖怪世界只是人类世界的投映,一些在人世间未泯的情感,会在妖怪世界中继续;一些无法化解的情结,会在妖怪世界中变成很强大的力量,并重新在人类世界中得以展现。妖,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并不是“恐怖”的代名词。虽然有一些妖怪会作恶,但日本人总是很详细地说明妖怪们的来历,为他们的行为追根溯源。这些妖怪——即使是那些很可怕的妖怪——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他们本来如何如何,之所以变成妖怪,又有怎样的隐情……妖怪们无论是善是恶,都有着活生生的性情。就连花草树木,在日本人眼里也都是富含感情的。小川在一篇童话的结尾写道:“……梨树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长得好,只有听得到北海涛声的地方长得最好。比起其他地方产的梨,水分多,味道甜,甜味中似乎还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4]
由于小川未明的童话脱胎于民间童话,有一部分还保留着民间童话的梗概,还有的虽然不再是民间故事惯常的题材,精神气质却依然未变。日本传统的审美习惯与价值观念,在小川的童话里自然地流露出来。所以,无论故事的结局如何,这些童话都显得温和而慈悲。作者对朴素的古老信条的恪守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同,对了解日本艺术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宫崎骏的电影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同样的对传统的追忆和呼唤。
在《红蜡烛与美人鱼》中,一位怀孕的人鱼因为十分向往人类居住的世界,决定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人类抚养。黑暗、阴郁的大海中,人鱼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她一直憧憬着明亮的海面生活。每到月光皎洁的夜晚,她都会浮出海面,远远观望着隔岸的灯火。和《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一样,人类在人鱼的心目中善良而神奇,虽然只有不满百年的生命,却被赋予永不磨损的灵性。这灵性,在人类的肉体灰飞烟灭之后,还能以“灵魂”的形式存在于浩渺宇宙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她们看来,也不似海里那样孤寂无助,而是充满了温暖明亮。正因如此,她们才会竭尽全力,以求在人类世界取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