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9669900000014

第14章 日本妖怪文化探源(5)

在每年的2月8日,日本有些地区会有一个叫“事八日”的传统节日,意味着正月的神事已经完毕。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送瘟神”的仪式,祈祷一年身体健康,不被瘟疫所扰。日本福岛县的人们认为瘟神要在这一天降临人间,因此各家各户都要立木笼、做年糕和赤豆饭,一天不做农活。

立春的前一天叫做“节分”。按照日本的传统,这一天不论是在寺庙还是在家中都要举行“撒豆驱鬼”的活动。据说,这个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即一种在过年的时候举行的活动。这种仪式传到日本宫廷之后又流入民间,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这个活动有着不同的形态。如今,在寺庙中举行“撒豆驱鬼”活动时,一般由本命年的男子来承担撒豆驱邪的任务。这些撒出的豆子叫做“福豆”,日本民间有“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福豆,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的说法,因此撒出福豆之后,人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捡。在家中举行的“撒豆驱鬼”仪式却没有规定撒福豆的人,往往是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扮作鬼,孩子们向“鬼”撒豆,一边撒一边喊:“鬼出去,福进来!”因此,家庭中的驱鬼活动少了几分仪式的庄严,多了一些游戏的活泼。另外,日本人相信长时间不用的东西会化作妖怪作祟,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进行大扫除,把废旧物品丢掉,这被称为“除旧布新”。

每年的3月3日是日本的“女童节”。女童节也叫桃花节、偶人节,据说起源于700年前的平安时代,而流传至今的庆祝方式则一般沿用江户时代的形式。每到这个节日,人们都要喝用糯米酿造的白米酒,吃菱形年糕,合家欢聚,向家里的女孩子表示祝贺。在日本各地,女孩节的习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每个有女孩子的家庭,家里的长辈尤其是外祖父母,都要在女孩满一周岁那年的3月3日为她买一套精美的小偶人,以后每年如此。这些偶人又叫“雏人形”,做工精美,有些富裕的家庭给女孩买的偶人,甚至能摆满七八层高的“偶人架”。在偶人架的最上层,常常是一位偶人皇帝和一位偶人皇后。女孩从一岁起得到的这些小偶人,每逢每年3月3日都要陈列在客厅里,直到离开父母出嫁时才带走。黑泽明的电影《梦》,就有一个发生在女童节的故事。5月5日的端午节,在日本是祝愿男孩健康平安的节日。这一天,家中要挂上鲤鱼旗,摆上武士模样的人偶并供上粽子,还要用浸了菖蒲的水洗澡。

传统的日本人会在每年插秧结束后,举行“送虫”仪式。这虽然不是一个节日,却是一种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仪式。插秧结束之后,灌满水的田里不久便会出现虫害。这些大量吞食稻秧的虫蛾来势汹汹,如云似霞,因此日本人便把这些飞蛾称为“云霞”,有的地区还把送虫仪式称为“送云霞”。古时的人们没有很好的办法对付毁坏庄稼的害虫,以为这些飞蛾是天神派遣到人间为害的妖怪,于是就有了诸如送虫、送飞蛾之类的咒术仪式。举行仪式的时间在夜晚。夜幕降临之后,人们点燃松明,一边敲打着钹与鼓之类的乐器,一边将身上捆着食物的稻草人送到村头或者河边扔掉。这个稻草人被称为“云霞神”。除此之外,人们还把虫蛾包在树叶里,带去参加仪式。

七夕又称“七夕祭”、“乞巧节”,是起源于中国的节日。在中国人尽皆知的牛郎织女传说,到了日本与当地的习俗融合之后,就成了拜祭牛郎织女并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每年的7月7日这天,人们在庭院中摆上供桌,桌上一般放着玉米和茄子,人们还把写有诗歌和自己心愿的五彩诗笺系在竹竿上,以表达祝福和祈祷。日本的七夕节据说是始于圣武天皇天平六年,是一个妇女们的节日。每到“七夕”,妇女们就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最为常见的是“乞巧”。

盂兰盆会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在每年的7月15日前后几天举行,是日本传统的拜祭祖灵的节日,也是日本最广为人知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是中元节,人们会在家中设置好神台,并摆上祖先的牌位,供上鲜花和粥、水等供品,还会摆上用茄子和黄瓜做成的牛和马。盂兰盆会在日本有很长的历史,宫家准在《日本的民俗宗教》中这样解释过盂兰盆会的意义:“我们日本人相信,我们死后通过子孙的祭奠、举行彼岸会以及盂兰盆会等各种法事获得净化。在三十三周年忌辰结束之后称为神灵。这一祖灵化的活动中有着佛教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盂兰盆会,它是与佛教的传入一起进入日本的。”[20]而如果没有为死者的亡灵祈祷,那些亡灵就永远得不到超度,会扰乱后辈子孙的生活。在日本的民俗宗教中,能够成为神灵是人们最大的心愿,而这种心愿要通过子孙的祭祀来完成。日本各地的盂兰盆会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传统的京都地区的盂兰盆会十分盛大。从7月7日到15日,人们通常要到寺庙撞钟、购买罗汉松、供奉水塔婆,这些活动全是为了迎接祖灵。另外,盂兰盆会期间也有僧侣到各家去诵经念佛,人们也会去本家和上司家里拜访。罗汉松是“盂兰盆花”,因为人们相信去世的人的灵魂会沿着罗汉松回到家里。8日到10日,京都的六菠萝蜜寺会在佛前点燃“大”字明灯,住持在明灯前举行供养水塔婆的“迎火会”。7月13日晚上,人们要在河边、路口、墓地和门口点燃稻草或麻秆、松明、线香等,然后把明火引入神龛里迎接回家的灵魂。到了16日,人们用荷叶把神台上的供品包好,放在船形的盒子里让它们顺水漂走,并在晚上在门口点火,送走祖先的神灵。在一些小镇和农村,人们还会穿着夏季的单和服跳盂兰盆舞。另外,彼岸会在春分和秋分的前后7天举行,是另一个祭祀祖先的亡灵、举行佛事并为祖先扫墓的节日。

日本西部地区有“庆祝亥日”的习俗。当地百姓们认为,田神会在春天的亥日来到田间,在秋天的亥日离开农田返回山里。日本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亥日之夜不举行庆祝仪式的人家,就会生鬼、生蛇或者生长着犄角的孩子。因此每到这一天,各家一般都要做年糕庆祝。另外,在这一天之内,任何人都不许进入萝卜地,因为当地民间流传着“亥之日听见挖萝卜声就会死去”的说法。在这个风俗中,可以看出日本民间信仰的某种特点:对神的祭祀和膜拜与妖怪信仰并不是泾渭分明的。“长着犄角的孩子”显然是妖怪的一种,是不祭神得到的报应。日本东部庆祝“十日夜”的习俗,和“庆祝亥日”的风俗相似。“十日夜”是“十日的夜晚”的意思。当地人相信,10月10日是天神归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们会把田神的化身稻草人从地里“请出来”,供奉在自家的庭院里,摆上供品,送田神回家。关于田神的由来,柳田国男所创立的民俗学认为:以农业为生的日本人的祖先去世后来到山中,经过净化变成了山神。每到春天,山神就会回到原来定居的乡里变成田神,守护着子孙插秧种田,保佑他们这一年有好的收成。而到了秋天,祖灵又会重新回到山里变回山神。

日本人认为,一到每年的10月份,各地的神都要离开自己的“辖区”,集中到出云地区,因此每年的9月至12月是日本各地送神的日子。因为地区不同,送神的具体日子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是在收获季节结束之后。到了11月份,日本人要举行祭神活动,所以这个月被称为“精进洁斋之月”。

日本人通常会在12月13日左右开始大扫除,并在家门口挂上草绳、插上松枝。在屋子里摆好上供用的“年棚”,供上圆形的年糕。12月31日的夜晚,是日本人的除夕。在这个一年中最后的节日里,人们通常会一边倾听寺院里传来的108响除夕钟声,一边吃着荞麦面,荞麦面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的祈祷,希望幸福能像荞麦面条一样长长久久。人们在12点除夕的钟声敲响,迎来岁神之后才能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