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9665300000035

第35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5)

第三节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结构

传播结构是指媒介传播内容与媒介机构分布方面的总体结构与比例,传播结构还牵涉到一个媒介生态平衡的问题,传播结构合理,媒介生态就趋于协调,媒介发展处于健康正常的状态,传播结构失衡,媒介生态就会失调,媒介发展就会出现生态危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虽然势头强劲,但也出现了一些结构失衡与生态危机。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影响到电视民生新闻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同质化与结构失衡

媒介同质化问题最先表现在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由于同城竞争、相互克隆、刻意模仿,致使都市报出现大量同质化现象。所谓同质媒体是指定位相同,办报思路办报风格相似,相互之间具有相当强的可替代性的媒体。而同质竞争则是一个固定的区域中两家以上同质媒体展开的竞争。都市报的同质化现象随着报业改革与时间的推移,已经消融在报业兼并、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的大潮中。新兴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同一电视新闻市场上大量风格相近,内容雷同,形式相仿的新闻产品同时出现,使新闻信息泛滥,重复传播严重。民生新闻的同质化问题主要包括目标定位的同质化、操作模式的同质化与传播内容的同质化等方面。之所以出现同质化现象,原因就在于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栏目、相似的新闻选择标准和相互克隆与模仿。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而市场份额有限时,对民生新闻的良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严重损害了电视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报道内容对观众需求的满足仅仅集中在一个较为单一的层次,极易造成单一信息传播过量,形成低效重复传播。

也就是说,同质化的出现意味着栏目独特性、多样性的丧失,必将导致电视新闻市场的结构失衡和传播生态的恶化。以南京市场为例,在18:00到20:20这两个半小时里,就有八档民生新闻节目,这些节目虽然在播出时间、受众定位上略有差别,但同处一市,同样的传播理念,内容难免相近,如果现状得不到改善,虽然可能依靠现有的观众资源赢得一定的广告份额,经济收益还可能上升,但是同质竞争的结果必然使新闻竞争加剧,栏目运行成本上升,而经营利润下降。生态学认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受到相互干扰或抑制时,称为种间竞争,其中,当物种由于共同资源短缺而引起的竞争称为资源利用性竞争。电视民生新闻的种间竞争就是在受众定位同质化、传播内容同质化、新闻编排与传播风格同质化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的竞争可想而知是恶性竞争而非良性竞争。

同质化还导致民生新闻栏目布局的失衡问题,这种失衡包括地域内的失衡和目标观众群体的失衡。地域内的失衡主要是指民生新闻栏目过于集中在同一城市或同一区域,而导致其他区域传播资源的缺失。电视民生新闻为了争夺有吸引力而又有限的广告市场与受众市场,不惜放弃某些目标区域,转而参与到已经有多个栏目并存的城市或区域,从而导致传播资源在一定区域内过度集中、重复建设与浪费,而在另一些区域则出现传播资源的短缺,如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目标观众群体的失衡主要是指一些民生新闻的观众定位同时集中在城市社区居民或城市中间阶层,而忽略了大量的弱势群体,间接剥夺了弱势群体的接近权和知情权。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民生新闻栏目对于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将目标锁定在有一定购买力的城市中间阶层,或者虽然标榜面向广大普通老百姓,但实际上在传播内容选择与传播对象、传播区域的侧重上重点顾及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人群,从而使其无暇顾及其他群体。虽然有人可能认为这也是民生新闻分众化、差异化、细分化策略使然,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大家都采取这样的策略,都将目标同时瞄准同一类人群,无疑就是严重的结构失衡,必将引发同质恶性竞争。也使一部分人的接近权和知情权得不到满足,脱离了民生新闻面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初衷。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竞争,不仅造成媒介资源浪费,而且导致传媒市场的结构型失衡,另外,还可能带来上面所提到的媒介内容生产质量下降,媒介伦理道德观念丧失等等问题,必将影响到媒介公信力与媒介的生存发展。

二、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结构的平衡与协调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结构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的利益得失,因为涉及到许多市场行为,不能盲目动用行政力量予以强行干预,广电媒介集团化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由此看来,解决民生新闻的传播结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在竞争中进行整合。媒介竞争可以分为异质竞争和同质竞争,异质竞争与同质竞争既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恶性同质竞争必然导致竞争的无序,竞争双方观念的盲目与保守使得风格、定位类似的媒体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而在良性同质竞争的条件下,竞争双方观念的前瞻性、开放性使竞争变得有序,风格、定位类似的媒体展开你追我赶的竞争,创造性地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共同发展是良性同质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研究者观察到南京地区民生新闻趋于成熟,原因在于新闻大板块直播的激烈竞争,使得新闻的理念不断裂变。新闻的策划、运行和人才层出不穷,使本来就发达的地区资讯传递得十分迅速和有效。媒体对环境的改造使之成为“软力量”,从而鄣显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现代意义。这可能就是良性同质竞争的结果。鼓励良性竞争、推动兼并重组、加速资源整合等等这些报业集团化发展过程中耳熟能详的术语应当出现在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结构调整中,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或者进行二次创业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都是必要和可能的。

虽然解决电视民生新闻的结构问题主要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与资源整合,但是国家从宏观管理及电视行业规制的角度还是大有文章可做,上述有关民生新闻结构调整的设想,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政府从宏观的角度调整媒介结构,正如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国家经济结构的主要手段。有研究者试图引入媒介版图的概念来描述一个富有生机的多样性的媒介生态,认为媒介版图意识体现在媒体设置上,表现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媒体的配置与布局方面,一般不会是同质重叠型,而是异质互补型的,不同定位不同类型的媒体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共存共荣,一同组成一个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媒介生态。

还有研究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相对完善的媒介生态系统必须包含有公共媒介结构,只有担当公共空间职能的这一部分媒介才能自觉承载真正的公众舆论的诉求,表达公众的价值理性。但是这种设想可能多少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就目前中国公共电视的现状来看,发展势头与操作原则似乎已经脱离了倡导者的初衷,而陷入商业化的泥泞中。由此看来,国家对于频道资源的管理与整合应当作为一项有力的措施,民生新闻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同质化现象,与频道资源的无序化管理以及“四级办电视”模式还没有得到根除有相当大的关系,致使同一城市大量的频道资源与栏目资源闲置,一方面是新办频道、栏目的开办,另一方面却是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缺失与播出内容的单一化;一方面是公共频道的商业化,另一方面又在呼吁开拓公共媒介空间,建构公共媒介结构,以至于一些地市级电视台不得不用大量时段播出电视剧以获得广告收益,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努力也收效甚微。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上述问题应当由政府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

西方变化专家内德勒(Nadler)提出四种具体的变化类型,即:调整(turning)、改变(adaptation)、反思(reorientation)、重建(re-creation)。民生新闻的传播结构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可能要经历这四个变化过程。比利时科学家迪维诺指出:生态学中的种群(Population)是由一群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区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生物系统。群落是一个能将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若干种群集合在一起的生物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群落与其环境合在一起组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其发展趋势就是要在能量和现有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达到宽广而多样化的结构。目前的现实告诉我们,这种宽广而多样化的结构是在物种相互之间不会发生激烈冲突的前提下存在的。电视民生新闻经过种群竞争形成群落还有待时日,而形成多样化的结构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