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9665300000036

第36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

第一节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解读中国当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特定的环境因素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其表现出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制约,又使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正如单波教授所言:“目前的中国媒介发展一方面依然呈现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它又进入到后现代的语境中,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多样性,消解中心论与一元论,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与此相应的,媒介文化越来越表现出后现代的特性。”电视民生新闻在现实中的处境正是如此,在当代政治民主化的氛围中,电视民生新闻对于传统政治话语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接触,当《南京零距离》庆祝自己两周岁生日的时候,他们认为栏目获得的最贵重的礼物是国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对《南京零距离》的探索性实践给予了肯定,认为它“舆论导向正确”,“体现三贴近”。在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开播三个月的专家研讨会上,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也认为《第一时间》是带有新闻改革标志性的栏目,这些说明电视民生新闻符合中央关于新闻改革的思想。

但是,也许正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关系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努力收效甚微、步履维艰。而在市场经济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电视民生新闻在大显身手的时候又始终背负着传统社会话语体系的挤压与拷问。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的电视民生新闻倒是冲锋在前,似乎已经跨入后现代的领地,因为它所掌握的传播符号已经超越了历来传统的新闻媒介所依赖的东西,它所传递的内在精神与价值正在触及人们的精神家园,至少在从业人员看来或者对一部分民生新闻的积极拥戴者而言,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抛开任何感性层面的认识,也不论民生新闻所表现出的这样那样的缺陷所在,民生新闻的确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交流与表达方式,并因为其超越了传统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而显得弥足尊贵。正因为如此,民生新闻的未来应该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任何代表平民百姓的价值观念都会具有可持续的、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原本是一个生态学方面的概念,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也就是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样的内涵似乎与本书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讨论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用生态学的视角,将电视民生新闻放在社会经济环境中来考量,就会发现,它同样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要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既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害到社会其他群体的正当利益,在不超过自身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传播质量,提升传播内容的品质,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样的民生新闻才会与时代发展同步而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为此,电视民生新闻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第一,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媒介市场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栏目或一种节目形态的生存消长是由受众与市场决定的,这要由受众喜欢的节目内容与认可的品牌来支撑。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的自我发展就在于其对于内容生产的把握能力与对于收视市场的掌控能力。第二,要有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如前所述,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受到众多媒介生态因素的制约,作为新闻媒介,还要受到行业规范与职业操守的约束。电视民生新闻的自我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脱离了这样的环境,其自我发展是很难完成的。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在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互动过程中完成内容创新、品质提升、品牌塑造等一系列自我发展的环节。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要求的,不能危害到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系统与他人的利益。第三,要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长远发展的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就在于不断的推陈出新,坚持个性与特色,超越同质化、庸俗化、琐碎化,充实与深化传播内容的品质。如此,我们方能打造出一个常办常新、内容充实、格调不俗、广受大众喜爱的电视民生新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

经过数年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已经渐渐成熟,成为地方电视新闻媒介的主流力量,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规律告诉我们,一种节目形态或者一类栏目的生存周期毕竟是有限的,这是媒介市场竞争的规律使然,也是由受众媒介接触习惯与行为决定的。我们可以从近20年来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轨迹中总结出这一点,可以从《东方时空》的由盛而衰、《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比例的下降,以及千变万化的早间电视新闻板块更替中,深切领悟到这一规律的存在。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显露出这些迹象,表现为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受众关注度降低、收视率下降等。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开播的3年当中,收视率最高为2005年,平均超过10%,从2006年开始至今,收视率已经下滑至不足8%,2007年4月份的收视率是7.5%,10月份下滑到5%6%之间。有学者对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和南京台《直播南京》这两档南京地区主要的民生新闻栏目进行了相关统计,发现南京台和江苏台的新闻栏目的内容构成十分相近,节目内容总体上表现出琐碎的市井新闻气息,电视新闻几成“浮世绘”和“大杂烩”,真正触及和深入“公共事务”的报道并不多见,时政新闻、深度报道的改革进度还很慢,在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热潮的掩盖下甚至有退后的迹象。调查还发现:南京地区势均力敌的几个主要的新闻栏目,受众结构十分接近,提供的价值体验适合同类人群。这种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同城大战纠缠于低端策略,并可能部分消解每一个栏目的本地化特色,使电视新闻节目整体质量徘徊不前。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自2005年10月开播以来,凭借曲艺与新闻的嫁接,再加上方言的播报方式,一举成名。《拉呱》以“曲艺+新闻”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突出了重围。然而,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对这种曲艺形式包装的民生新闻提出质疑:小么哥主持的节目连时间、地点等新闻最基本的元素都不完整、不准确。“它就是一个‘脱口秀’,真、假混在一起。”还有研究者这样评价《拉呱》:尽管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民生性,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生新闻,《拉呱》更不是民生新闻的主流模式。很显然,《拉呱》的最大卖点在于其形式而不是内容,这一点也是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受到批评的地方。毕竟依靠形式吸引人只是暂时的,而内容的吸引力才是根本。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要想长期发展,甚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形式与内容的转型问题。

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的外部竞争环境也在发生变化。2006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自开播以来首次改版,改版的理念是在保持重大新闻权威报道基础上,增加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等,对最受关注的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从文风上看,新闻报道杜绝了公文化,弱化了央视新闻惯常的公文式的报道,语言轻松、活泼起来。无论从内容选取还是报道方式上提出“小口径”切入和“低视角”报道,力争更贴近百姓。央视改版的信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电视民生新闻的确是大有可为的,因为这是一个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时代,地方台在民生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成功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央视放弃传统的话语姿态转向“低视角”、“贴近性”,又给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敲响了警钟,这就意味着在本已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又多了一条游得最快的鱼。

虽然央视在某些领域是无法触及到的,如纯粹的当地社会事务等,但是以其覆盖的范围与独特的信息加工优势而言,地方台无以抗衡。因此,地方台民生新闻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这种创新不能像前面分析问题时提到的那样,一味从内容与形式上迎合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而是在价值与品质提升的基础上的创新。如:内容上分别向综合化、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从“大民生”、“政经民生化”中寻求拓展空间。形式上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品质方面学习严肃媒体的传播风格,舆论上引导公众建立良性的社会秩序,构建真正的公共话语空间,成为真正的集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职业理念于一身的电视新闻媒体。

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媒体认识到了转型问题。《南京零距离》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几次跨越:第一次跨越,在“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本取向”思想指导下,将镜头下移,对准普通老百姓;第二次跨越,引入卫星直播,实现技术革新;第三次跨越,突出重要题材,提升新闻品位,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正处于第四次跨越的阶段,即节目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空间全面延伸。而对于如何在转型过程中保证节目的品质,《南京零距离》总制片人张建赓这样概括:主要从传播内容、包装制作、资源和管理方面保证节目的品质。如:从2004年开始,进行内容上的提升和转型,2005年介入“两会”报道,2006年增加大量正面、主题宣传类报道。现在的节目中有很多时政类题材,不是简单地报道,而是从受众关注点去挖掘,去解读。这是内容层面的探索。

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也开始出现较明显的转向。这种转向是从处理几种关系开始的:首先是同受众的关系,由迎合到引导。其次是同政府的关系,由“背靠背”到“面对面”,以往的民生新闻在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少,媒体像独来独往包打天下的“侠客”。现在,栏目围绕“城市创卫”、“城中村”改造等政府工作,通过报道与百姓平等讨论,沟通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后是栏目自身的定位,由混沌走向明晰。将关注点集中到了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上来,提升了民生新闻监视社会的能力,以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来消除不和谐因素为已任,在关注关心民生的基础上,注重对百姓生活中不文明现象的正确引导,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新闻媒体对百姓生活反映的一种新思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是对民生新闻的新提升。

从传播外生态的角度而言,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从都市报的发展与分化中借鉴一些经验。目前都市报的差异化竞争一是在目标群体上寻找合适的对象,二是在现有受众群体中拓展多样化的需求。电视民生新闻无论怎样发展与分化,瞄准的目标应该是两极:一极是向主流品牌媒体发展,另一极则是向小众化、专业化、社区化方向发展,这样的分化是基于目前各类民生新闻的现状考虑的。不管如何分化与发展,民生新闻应该始终坚守对于民众和社会的责任,成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媒体,培养民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声音,这样才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