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9665300000033

第33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3)

2.目标市场的转型与分化

由于同城竞争的加剧,电视民生新闻按照原来的目标市场定位生产出来的内容已经没有什么独特性,原来主要针对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与消费服务的新闻内容也已经被各个民生新闻栏目所爪分,长沙公共频道甚至出现了“帮助直通车”之类的电视节目,专门解决市民各类生活求助事项,利用媒体的力量帮助有困难的市民解决问题。这类节目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在新闻市场受到强势媒体挤压的情况下,弱势媒体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为媒介市场细分条件下城市台的成功突破,无论怎样,都说明电视新闻内容生产已经进入市场细分的时代。这种细分不仅仅是内容的细分,还有报道领域,新闻运作方式的细分。内容的细分主要是不同的电视新闻栏目专注于不同的内容,如央视与省级卫视的《新闻联播》,专注于国内国际重大时政新闻与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民生新闻专注于地方新闻与城市新闻、市民新闻甚至市井新闻。报道领域的细分体现在不同的电视新闻栏目关注的地域与行业有所区别。新闻运作方式的细分则在于新闻传播理念、方式、新闻生产的流程等方面,如民生新闻的平民化、大众化报道理念,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新闻采访、报道角度、评论观点、播报方式等新闻生产方式的独特性。

目前的状况是,民生新闻栏目越来越多,电视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这就必然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民生新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型:一是从对民众生活“原生态”的描述转入对民众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的表现,特别是公民意识的成长;二是正确反映社会矛盾,营造公正、平衡、真实、全面的“媒体现实”,疏导市民情绪,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和谐社会奠定和谐舆论的基础。三是致力于构建开放、和谐、活跃的社会公共领域,促进城市民主政治的发展。朱羽君、谢勤亮在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概括出南京电视新闻经过三年的成长后,出现的几种发展趋向:树立公益品牌;政经新闻民生化;打造公共平台;对媒介行业自律与政府规管之间的相互协调进行初步思考。这些趋向具体演化为下一步发展的三条路径:在优化节目质量的同时,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以品牌影响带动节目收视(如《南京零距离》);打破对“民生”的狭隘理解,加大主流新闻比重,实现政经新闻平民化(如《直播南京》);打造公共平台,通过构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公共空间,树立媒介公信力(如《1860新闻眼》)。

还有研究者提出:民生新闻在现阶段要符合电视生存规律,提升竞争优势,其突破路径的首要着力点集中于报道题材的提升和报道领域的延伸上。一是向时政领域延伸;二是向财经领域延伸;三是向更宽更广的时代、社会领域延伸。上述各位研究者的观点都是来自于对民生新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对于民生新闻的市场细分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无论哪种转型方式,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坚持自己的方向,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将新闻做深、做专、做出影响力的问题。在这方面,电视民生新闻不妨借鉴一下城市电台的竞争策略,目前的城市电台正处于高速发展与扩张的上升期,仅以长沙为例,2004年城区还只有7个频率(包括中央电台),到2007年底已经发展到15个,翻了一番。这些频率所专注的内容各式各样,有主打交通信息的,有专播时政新闻与地方新闻的,有定位于音乐的,有贴近农村市场的,有瞄准健康保健的,更有专门讲述传奇故事的,如此等等,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当然,这种势头并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适用于电视媒体。但是,这么多频率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都生存下来了,并且培育了相对固定的听众群体,自然有其独特的竞争手段,属于典型的专业化、细分化竞争策略。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专业化、细分化,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类群体,另一方面是综合化、区域化、主流化,向“大民生”发展。

发展势头与现状较好的栏目可以选择第二条道路,因为以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在地方市场特别是省级市场上完全可以与省级卫视新闻节目抗衡。《都市一时间》的节目内容中就已经有一定成份的全省新闻了,在省内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还经常利用全国连线直播报道省外新闻。《南京零距离》则在开拓国际报道方面有成功的案例,如对于东南亚海啸等多次国际性的采访,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然,“大民生”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理念依然是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大事、难事,也就是说将“国计”与“民生”结合起来。而另外一些发展势头与现状不很乐观的民生新闻,可以走第一条道路,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类人群,这样有利于集中传统优势资源,挖掘小范围的市场潜力,做精、做深。毕竟市场越小新闻生产成本与竞争成本也就越小,关键是新闻报道内容的精细、专业与独到之处。

3.更加贴近民众的现实需求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对于各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及政策法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人们需要新闻媒介告知生活中的相关事项,并对各类事项做出相关解释与剖析,从中获得实在而有用的信息。美国学者W.Lance Bennett的研究为我们思考新闻报道的服务性与实用性提供了参照意义,他认为人们关注新闻,除了获取信息,以便帮助他们进行思考,并采取有效的政治行动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如:好奇心和监督:搜集日常生活有用的信息(航班价格战、天气预报、通货报告、住房贷款价格);娱乐和逃避:由犯罪故事和政治丑闻而改编的有趣戏剧;社会和心理矫正(调整):与社会保持联系并且立足于社会(我的世界如何,我在里面处于何种位置)。这些内容可以说大部分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的信息,而民生新闻恰恰具有生产这些信息内容的能力与特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童兵教授关于都市报二次创业的研究中得到启示:“经历了十多年发展的中国都市报以全方位的大信息量,强烈的服务性、实用性、可读性,已成为新型的综合性报纸,读者一报在手,已尽知天下事。”

这种改变正体现了都市报的社会服务性,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就是新闻机构通过版面、节目或举办社会公益活动为受众服务。这有利于新闻机构联络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贴近民众的现实需求,增强报道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内容与资讯信息,也包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危机的警示,也就是说真正发挥监测环境的作用,而这个环境不是远处的、全国性的,而是本地的、身边的。传媒的本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受者监视所处的环境,及时报道不安全因素。

2005年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公众并不是特别赞同传统新闻中的看门狗角色和及时快捷的报道等等标准,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比较推崇公共新闻的原则,认为媒介提供一个公众讨论的场所和提供问题解决办法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者经过对公共新闻和传统新闻角色与特性的分析发现,公众所领悟到的好新闻的四个尺度是:好的邻居、看门狗、无偏见且准确、及时快捷。这里的好邻居实际上包含了公共新闻的特性,即关心你的社区,关心社区内的人与组织的利益,理解当地的社区并提供解决社区问题的办法。这无疑为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探讨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与实用性提供了范例。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民生新闻栏目正在朝这个方面努力,如报道灾难新闻时已经不再倾向于对血腥的画面与灾难性场面的夸张与宣扬,而是转向于提醒市民注意如何防范灾难的发生;对社会不良行为的舆论监督批评报道,也不仅仅是一味批评当事人的不正当行为,而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以期望找到问题的根源,提请有关部门公正、妥善地予以解决。这样的报道视角与服务方式,既探究了问题的起因,又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