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9657100000061

第61章 心跳/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吐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咒诅,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1月出版)

作品导读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20年代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贯彻在自己的代表诗集《红烛》和《死水》中。此后逐步转向学术研究与政治活动,1946年在昆明遭暗杀身亡。诗作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被朱自清评价为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同时“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

《心跳》原本题为《静夜》,是闻一多的名作之一。在主题上,这首诗通过对一组对立意象——和睦温馨的小家庭与动荡不安的国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斗争。诗歌一开篇就用灯光下“漂白了的四壁”、“贤良的桌椅”、“古书的纸香”和“要好的茶杯”等极富想象力的意象,烘托出一种恬静、自在的小家庭氛围。而在诗人的身旁,还环绕着幸福的一家老小,这是多么“浑圆和平”的静夜啊!但就在这时,诗人抬头远望,目光穿透自家的墙壁,仿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与天堂般的小家庭相比,墙外仿佛就是人间地狱,到处都有“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各种浸透着鲜血与呻吟的惨剧在无休止地上演。想到这些,诗人难以抑制内心的颤抖与震撼,感谢的“歌声”马上变成了“诅咒”。小家庭的温馨让闻一多留恋,国家的动乱又让他焦灼不安,对立的景象唤起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最后,诗人经过痛苦的思索,还是下定了决心,要抛弃小家庭里“一杯酒,一本诗”的诱惑,拒绝此刻“幸福的私贿”,勇敢地投入到大世界的怀抱中。

在艺术手法上,《心跳》很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全诗情感浓郁深沉,但诗人并未毫无顾忌地宣泄心中的矛盾,而是借助于家庭内外的诸多对比意象加以呈现,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就外在形式看,诗作注重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韵脚在变化中有规律,与情感的内在节奏保持一致,是闻一多诗作“沉郁”风格的典型代表。

拓展阅读

闻一多:《发现》、《口供》、《死水》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