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9657100000060

第60章 葬我/朱湘

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

葬我在马缨花下,

永作着芬芳的梦——

葬我在泰山之巅,

风声呜咽过了孤松——

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

(选自《草莽集》,开明书店1927年8月出版)

作品导读

朱湘(1904—1933),少年早慧,就读清华大学时即以文采而知名。1922年开始发表新诗,曾参与《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积极提倡格律诗运动,是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代表作品有《草莽集》、《石门集》等。1933年,因生活窘困而投江自尽。

选择水作为人生最后归宿的朱湘,在诗歌中也一直钟爱“水”这个意象,《葬我》也不例外。在诗人笔下,夜晚的荷花池自然宁静,没有一切尘世的纷扰与喧嚣。在这里,“水蚓拖声”是天籁,“萤火虫”的光明也是自然的。也许,只有一个纯净如许的世界,才能抚慰诗人不安的魂灵。随后,诗人又分别罗列了“马缨花下”和“泰山之巅”,作为埋葬自己最后的场所。据说,马缨花属于夏天,只在山中生长和开花,品性与荷花一样清高孤傲。而长眠于“泰山之巅”,倾听“风声呜咽过孤松”,则再次体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不过,如果以上所求皆不得,如何?诗人在结尾给出了答案:那就把自己烧成灰烬,投进春江,与落花相伴,永远不知去处。从“荷花池内”到“马缨花下”,再到“泰山之巅”,到最后烧成灰烬,诗人把人生的归宿描绘得非常完美、坦然。似乎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诗人平日里所有的烦躁、焦灼和煎熬都完全消解,不着痕迹,留下的只有灵魂的安详和宁静。

在艺术表现上,朱湘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因此他的诗注重格律,辞句精炼,字少意远。他同时极力主张新诗是可以歌唱的,所以其诗作讲究音节起伏,朗朗上口,可吟可唱。另外,朱湘还善于融化旧诗词于自己的新诗创作中,并在意境和格调方面给予升华。

拓展阅读

朱湘:《采莲曲》、《有一座坟墓》、《梦》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