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9657100000062

第62章 在那山道旁/徐志摩

在那山道旁,一天雾濛濛的朝上,

初生的小蓝花在草丛里窥觑,

我送别她归去,与她在此分离,

在青草里飘拂她的洁白的裙衣。

我不曾开言,她亦不曾告辞,

驻足在山道旁,我暗暗的寻思,

“吐露你的秘密,这不是最好时机?”

露湛的小草花,仿佛恼我的迟疑。

为什么迟疑,这是最后的时机,

在这山道旁,在这雾盲的朝上?

收集了勇气,向着她我旋转身去:——

但是阿,为什么她这满眼凄惶了?

我咽住了我的话,低下了我的头,

水灼与冰激在我的心胸间回荡,

阿,我认识了我的命运,她的忧愁,——

在这浓雾里,在这凄清的道旁!

在那天朝上,在雾茫茫的山道旁,

新生的小蓝花在草丛里睥睨,

我目送她远去,与她从此分离——

在青草间飘拂她那洁白的裙衣!

(选自《志摩的诗》,新月书店1928年8月出版)

作品导读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0年代初留学英国剑桥,文艺观受到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较深的影响。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共同倡导“新诗格律化”运动。1927年在上海创立新月书店,并主编《新月》月刊。1931年11月,因为所乘飞机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身亡。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再别康桥》、《巴黎的鳞爪》等。

在徐志摩富于传奇色彩的“诗化人生”中,充盈着对“爱”、“自由”和“美”的向往与讴歌。“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胡适《追悼徐志摩》)在他的诗作中,也自然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单纯信仰”,尤其是对爱情的歌咏,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在徐志摩短短36年的生命中,共写了约300多首诗,其中爱情诗有70余首,占了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这首《在那山道旁》,就是徐志摩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作最初刊载于1924年12月25日的《晨报·文学旬刊》上,题为《在那山道旁(送歆海)》。诗中记录了诗人与所爱的女子一次充满哀怨的离别。在雾气朦朦的山道上,“我送别她归去,与她在此分离”,姑娘洁白的裙裾在青草间忧伤地飘扬。分别的时候到了,两人停下了脚步,无言地相对而立。诗人鼓足勇气,想把握最后的机会,对心爱的人倾诉衷肠。可在目光相遇的一刻,却看到了她眼中溢出的凄惶。诗人只得低下头,咽下了即将出口的情话,任由爱情的痛苦淹没自己,心如同在沸水和冰雪中反复煎熬……她终于还是走了,洁白的裙衣渐渐远去。目送着那个美丽的背影,诗人知道这便是永久的分离了,他终将失去他的所爱。但是,谁又能奈何得了命运呢?更何况面对的,是心爱的人儿难解的忧愁!

与徐志摩的其他情诗相比,《在那山道旁》没有堆砌色彩浓艳的词藻,只是用平易、明净的语句,为一段未曾开始的爱情唱出了惆怅而无奈的挽歌。虽然深挚的情感被诗人刻意地压抑在心中,但悲楚之情还是借助于氛围的渲染跃然纸上,“带着一点儿虚弱,一点儿忧郁,一点病”。(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诗中不断出现的小蓝花,则代表着诗人心中那自然而坚强的爱情种子。虽然人已经远离,但爱的情愫还在心中蔓延,如同那“新生的小蓝花在草丛里睥睨”。整首诗作节奏舒缓柔和,一唱三叹,在简洁如素描的画面中,诗人的眷恋、不舍与伤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拓展阅读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我等候你》、《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韩石山、伍渔编:《徐志摩评说八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