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54

第54章 欧洲文化觅踪(10)

而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把这一切都破坏了,使这座活跃的城市,在两天之内,就变成了死寂的废墟。它一直被埋葬在火山灰下,达17个世纪之久。直到1748年,由于一位农民的偶然发现,才让考古学家们注意到它,并将它发掘出来,使这些断壁残垣得以重见天日。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倒不是它的建筑物,而是几座人体化石。一位老人,一个奴隶,他们躺在地上,四肢痉挛,痛苦地挣扎着。还有一位孕妇,双膝跪在地上,举手向天,无望地做最后的祈祷,希望得到救助而不可能得到救助。他们就以这样的姿势,离开了人世。他们都是庞贝城里的平民百姓,维苏威火山的烈焰,使他们在顷刻之间,就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化石。如今,那位老人和那个奴隶的化石,被分别放在矩形的玻璃柜子里,供来者参观;而那名孕妇的化石,则被陈列在一堆考古发掘物中间。

我站在这几尊人体化石面前,感觉到浑身上下都在颤栗。在威严的大自然面前,活生生的人体,是如此地脆弱和不堪一击。

走出庞贝古城,时间已近黄昏。这时的维苏威火山,又出现在了车窗的右侧,颜色显得更深了。我望着它想,就是这座外表柔和的山,不仅在公元一世纪毁掉了庞贝和另外的两座小城,1500年之后,又在1631年再次爆发,吞噬了将近两万人的生命。虽然现在它的上面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火山观测所,但是谁又能够预料,它什么时候还要爆发呢?

大自然的威力,仿佛是难以抗拒的。

人类文明经过了两千年的进步,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在科学最发达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引起的海啸,仍然把新奥尔良市破坏得百孔千疮。在东南亚,接二连三发生的台风、海啸和地震,已经把有的岛屿吞进了大海,并继续摧毁着平民百姓的性命和家园。

在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几十万同胞的死亡。在今天,台风、地震、山洪、泥石流等,也时有发生。

人类没有触犯它,它偶然还要发怒。

从庞贝返回那不勒斯,这一天的夜晚,我久久无法入眠。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究竟如何?

《逸周书·文传》说,“人强胜天”,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把这句话演化为“人定胜天”。在现代,有的国人也重复地喊出过“人定胜天”的口号。

但是,我们真的能够指挥大自然,驾驭大自然吗?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水,还有土地、食物、生物链。多少年来,人类对大自然总是索取,索取,索取。而大自然对人类,多数时间里,都是奉献,奉献,奉献。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方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而因此产生的化学物质,却使大气层出现了空洞。人类为了交通的便捷,发明了汽车,而大量地开采石油,不仅污染了空气,还改变了地球表层下的地层结构,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若干年后,肯定能够知道。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云南省的某个当权者,做出了“围湖造田”的愚昧决策,动用大批人力和物力,向美丽的滇池里倾倒泥沙。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仅破坏了滇池的风光,也破坏了昆明地区的自然平衡,改变了周边原本温和的气候。使本来美好的一切,永远都无法复原。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西北地区的某些地方,为了寻找发菜,把青草连根铲除;为了摄取“软黄金”羊绒,繁殖了能把青草连根啃掉的山羊群。当地的农民和牧民并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大量的金钱,只装进了某些商人的腰包。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就是每年都会降临的“沙尘暴”。

大自然如果发威,是非常可怕的。

而将来的某一天,大自然如果要对人类破坏它的行为进行报复,也许会是毁灭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母亲。

人类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和谐地相处?是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需要好好思考、严肃面对的问题。

(原载《海燕·都市美文》2006年第11期。被收入《2006年中国散文年选》一书,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又被收入《新世纪优秀散文选》一书,花城出版社2008年出版。)

纽伦堡的法庭·鹰巢

纽伦堡的法庭

在德国古城纽伦堡,我站在一座建筑物的面前,仰视着它。向往看见它,已经三十几年了。这是一座基调呈驼色的四层大楼,墙面上镶嵌着马赛克。底层很高大,有圆形的拱门、罗马式的圆柱和长长的回廊。一层与二层之间、三层与四层之间的外墙上,都装饰着美丽的雕刻,证明着这座建筑物的“古典”。这里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最后审判的地方。这座驼色的大楼,曾经见证过正义战胜邪恶,是神圣庄严的代名词。

我之所以一直想要看看这座建筑物,与我三十几年前读过的一部书有关。那是1974年,我刚刚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不久。听一位朋友告诉我: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刚出版了一部“内部书籍”。这部书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威廉·夏伊勒的长篇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刻设法买了一部。这是一部外表装帧很朴素而内容极其丰富的书,黑白两色的封面,四厚本,共130多万字。拿到这部书后,我几乎就不吃、不喝、不睡地读了起来。我一边废寝忘食地读着,一边被作者的学识和判断力所感动,因此,就牢牢地记住了威廉·夏伊勒的名字。同时,也记住了四位翻译家的名字。我与这四位翻译家素不相识,但是以后凡是看见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报纸杂志上,都会认真地读他们的文章。他们的名字是:董乐山、李天爵、李家儒和陈传昌。

21世纪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和审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不能不看这部书。

威廉·夏伊勒是20世纪的著名记者,多年担任美国环球新闻社和哥伦比亚广播系统的驻德国记者。他在德国期间,深入地研究了二战前的德国历史,并亲眼见证了希特勒上台前后德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二战结束以后,他又花费了五年的时间,阅读从纳粹德国缴获来的堆积如山的秘密史料。终于,他用历史学家的史识、史德,并以学者的严谨态度,写出了这部书。

威廉·夏伊勒用大量的珍贵史料作依据,告诉读者,希特勒这样一个有着恶魔性格的战争狂人,是如何利用狡猾的流氓手段,从一个“传令兵”爬到权力的顶峰,成为德国的独裁者的;之后,又如何把德国人民引入战争的深渊,直至他本人最后用自杀的方式了结他罪恶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