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理同级关系的艺术
同级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分歧总是难免的。处理这些矛盾和分歧,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艺术。
1.处理同级之间矛盾的艺术
(1)“治人”与“治己”。同级之间发生矛盾,原因常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还可能有“第三者”的原因。因此,要解决这种矛盾,作为矛盾的双方,都应首先从“治己”开始,调节自己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寻找自身的原因,确定解决矛盾的最佳姿态。即使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在对方也应如此。这里,“治己”既是“治人”的前提,又是“治人”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过“治己”都能产生强烈的“治人效应”,进而使矛盾化解。
古人云,治人者易,治己者难。这不仅因为普通人多目光浅近,气量有限,更重要的是“治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古人曾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治己”对有些人来说,则比“蜀道”还难。当然,这里强调首先“治己”,并不意味着对对方的问题作无原则的迁就。对大是大非问题,需要在坚持原则基础上,把“治己”与“治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是处理同级关系的有效艺术。
(2)居“中”与有“度”
在一个领导班子中,时常出现意见分歧。在两种意见对峙的情况下,作为班子中的第三者应该怎么办?当然可以保持沉默,但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消极态度。要发表意见,当然可以赞同其中某一种意见,也可以提出不同于这两种意见的第三种意见,还可以提出一种综合性意见。但不论发表何种意见,都应首先考虑到居“中”与有“度”。这里的居“中”,虽然含有“不偏不倚”的意思,但这种“不偏不倚”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的,是以真理为依据的。那种在两种意见之间搞调和、“和稀泥”,并不是真正的居“中”。以客观真理为依据的居“中”,既可表现为赞同一种意见或否定一种意见,还可表现为提出第三种意见,当然也不排除综合两种意见。当然,真正做到居“中”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不坚持这一点,付出的代价更大。比如以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或某种利害关系为依据发表意见,不仅会丧失自己的存在价值,还会引出某些新的矛盾。
在居“中”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有“度”。准确把握这个度,是处理同级关系的要旨之一。
有“度”,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做到“恰到好处”,不论是发表意见的时机,态度还是强调的分寸都应如此。坦诚但不粗率,热情但不失态,谦逊但不虚假,谨慎但不拘泥,自信但不傲慢等等,都是恰到好处的表现。
(3)“回避”与“等待”。同级之间在工作中产生矛盾或分歧本属正常,只要双方都是为工作,没有个人的私怨和成见,心胸都比较开阔,即使争执起来,也不难和解。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同级之间工作上的分歧有时也会引起个人恩怨或已存在的个人恩怨的影响。当同级之间的矛盾或分歧比较严重,并且一下子难以解决时,应暂时“回避”一下。暂时回避矛盾或分歧,表面看来似乎是消极的,其实却是积极的。特别是当对方“怒火中烧”,头脑不冷静时,暂时回避本身就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回避不是逃避,而是为了防止矛盾激化,并在回避中等待解决矛盾的时机。同级之间发生的有些矛盾或分歧,常常在回避与等待中自然化解。所以,回避与等待是领导者处理同级关系的一种艺术。当然,什么样的矛盾与分歧应该回避与等待,还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以短比长与以长补短。在同级之间,尽管总体工作能力和水平不相上下,但在某一方面却会有长短、优劣之别。有些人常喜欢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因而难免造成某种心理冲突,使同级关系紧张。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成员互不服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如果善于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则会明显增强同级之间的吸引力,有效防止这类矛盾的发生。
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同级之间在思想上如果能坚持以短比长,那么在工作上就自然会以长补短,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领导集体。实践表明,大凡善于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的领导成员,其同级关系都很好。
(5)以德报怨与以怨报德。领导者在同一班子工作日久,难免出现恩恩怨怨。是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这直接影响同级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一个中层领导者应该胸怀坦荡,有“君子之心”。即使某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也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应该以德怀之,以情感之,这样常收奇效。即使对某些见利忘义的“小人”也应如此。实践证明,以德报怨是征服人心的上策。
2.增进同级之间感情的艺术
感情是人际关系的“指示器”和“调节器”。同级之间如果感情融洽,互无“心理防线”,则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矛盾或冲突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迅速化解。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增进同级之间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感情是一种很微妙的社会心理现象。增进同级之间的感情,不仅需要坚持原则,而且更需要讲究艺术。
(1)要善于主动沟通。同级之间良好感情的增进,首先在于主动沟通。实践证明,大凡善于主动沟通的领导者,都容易被对方理解和信任,彼此之间的“心理防线”都容易迅速消除。相反,领导者之间缺乏主动沟通精神,彼此“各揣心腹事”。最容易发生心理冲突,造成“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一个主动者,首先敞开心扉,疏通情感交流的渠道。若此,对方也会逐步开启“心理门户”。这样“一来一往”,感情自然会逐渐增强。
如果说主动沟通是一个姿态问题,那么善于主动沟通则是一个艺术问题。这里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要善于选最适于交谈的时机和场合以及最容易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
第二,交谈时,不论对方态度如何,都要谦虚、诚恳,并贯穿交谈的始终。
第三,交谈中,要善于体察对方的心理变化。当对方对某一话题或某一句话产生共鸣时,应因势利导,迅速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当对方对某一问题表现冷淡或反感时,应机智地改变话题,这时可转谈对方最关心或最感兴趣的问题。
第四,要讲究语言艺术。尽量选“商量式”,“调剂式”、“安慰式”、“互酬式”等语言,并注意分寸。
第五,即使谈话不成功,也不要丧失信心,要善于总结经验,寻找机会再谈。因为“成功常常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相逢开口笑”。笑是表达和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有人认为,爱笑的民族,是甜美的民族,爱笑的人,是甜美的人。当然,就其动机和原因而言,笑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除了发自内心的明朗而健康的笑外,也有“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应付差事的笑,还有“座山雕”那样暗藏杀机的笑,又有林彪一类“当面嘻嘻笑,背后下毒手”那样的笑,等等。我们这里说的“相逢开口笑”是强调同级之间、同志之间要善于以笑的力量感染对方,创造一种美好和谐的气氛。这种笑是满含深情的笑,是健康美好的笑,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笑。
在同志特别是同级之间,相逢开口笑,有助于解决某些分歧和矛盾。鲁迅说得好:“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实生活中,同志之间的某些分歧或纠葛,常常在一笑中了之。这说明,笑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它既能表达敬意,也能表达歉意,还能表达谅解、宽恕等心意。同级领导之间善于“相逢开口笑”,对缩小彼此心理距离,消除各种疑虑,增强团结与合作,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3)要善于“制怒”。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同级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摩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愤怒情绪的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愤怒有时是误事的。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为造白袍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起兵亲征,又被东吴火烧连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处理好同级关系同样富有启发。
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要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特别是当有人别有用心搞自己的“小动作”时更是如此。善于制怒并不意味着凡是怒都制。它与“适时愤怒”并不矛盾。西德总理艾德诺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见面时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即“人要能愤怒”。当然,这里的愤怒不是私愤,而是公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