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游人说诗
9048300000023

第23章 我与草木的根

沉在向阳湖的那五年间,我感到一切都似乎在下沉,沉到地下,“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另一个太阳。”对大地深处的草木的根发生了异常的感情,先后写了几首赞美根的小诗:《根}、《毛竹的根》、《伤疤》、《巨大的根块》。平凡的根给予我的喜悦和力量远胜过枝叶与花朵。我把艰难地扎入地层的根,看作是默默地为永恒的大自然献身的崇高形象。

为什么我会被这些潜隐于地下的根所吸引,而且又那么地强烈,与我那时屈辱的处境、自恃高洁的人生理想境界不无关系。每当在山丘上、小路边、村前村后,看见那些裸露在地面变成了坚硬木质的、遒劲而扭曲的树根,不由地想到,正是它们这些匍匐在地下的根,支撑着参天大树,我的心被猛击一般地紧缩与战栗起来。谁能相信,这些枯干的近乎化石的根茎里,正潜默地流着清莹的液汁!

歌德说过:“一个才能高的艺术家能创造出多么好的作品,如果他抓住和他本性相近的题材不放。”歌德说的是画家鲁斯由于孜孜不倦地画山羊、绵羊,牛之类驯良的食草动物,深刻理解了它们的习性,把它们画得通体透明。我的情况与歌德说的很不相同,我不是因为成天以生物学的观点考察草木的根,进而产生了写作的义务感。也不是以一个诗人或画家的身份欣赏它们,那许多年我早已被剥夺了。人的本性”,只能木木然地活着。我的这种异常的”非法”的情感,回想起来,是一下子倾注在根上的,是两个相近的命运的邂逅。我从根的品性、姿态、苦难,获得了难以衡量的精神力量,其中有无言的慰藉,也有高远的启迪。柏年代甚至50年代,我决不敢流露出这种异常的美好的情感。在向阳湖那五年间,我的命运与草木无异,才顿悟到人与大自然本来有着许多相似的命运与习性,这些自然的本性,是永远不会因人类社会的什么因素而泯灭的。这种感情不是尼采的悲观,倒多少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冰谷中珊瑚枝似的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