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的耀瓷刻划花,其刻花工具主要是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两种。其刻花工艺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将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插入纹饰部位的器坯中,垂直深入行刀,勾刻出纹样的主轮廓线;第二步,在已被深入刻开的主轮廓线外侧,改用下斜式行刀,以在较宽的范围内除去花纹主轮廓线外的背衬,使刻出的花纹不仅凸出在器胎之上,具有浮雕般立体感,而且还能充分显现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具有的犀利圆活之动感。花纹的大轮廓在完成了上面的两次行刀刻成后,最后再使用一种多齿的篦形工具,在凸突的刻花主轮廓内精细地勾划出花瓣纹理和叶脉,完成了优美生动的耀瓷刻划花纹样的制作工艺。浮雕式的刻花主轮廓配上流畅精细的篦纹划花,使其刻划花纹样中大轮廓的粗犷、刚劲、凸突,与小细部的精致、柔和、凹入巧妙结合。再配以熔融后呈现出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的温润晶莹之青釉,便具有了一种多层次、多韵律和谐交织的艺术美。
耀州瓷刻划花和剔划花装饰采用的制作手法,是直接在拉坯成型后半干的器物坯体上进行或剔、或刻、或划的纹样制作。至于印花青瓷纹样的制作,是先拉坯成型,待可以拿起时放到印花范上印出纹样,最后再修坯挖足定型。
最为常见的莲瓣纹为例,唐代的莲瓣肥硕丰满,瓣头胖圆;五代的莲瓣胖体略长,瓣头较圆;宋代的莲瓣瓣体修长,瓣头削瘦弧尖;南宋和金代的莲瓣更加削瘦,瓣头往往削成近似直线相交的尖角;元代的莲瓣又转瘦为宽广,瓣头往往加有花饰等等。
北宋早期的莲瓣长体较圆,瓣头为圆中微尖,具有接近五代的特征;北宋中期的莲瓣修长秀阴,瓣头削圆为弧尖,是北宋鼎盛期的典型图形;北宋晚期的莲瓣修长削瘦,瓣头尖削中略有弧度,具有接近南宋的特征;南宋的莲瓣更加削瘦,瓣头往往削瘦到尖角失去弧度,成为或几乎成为直线相交的尖角。
耀州窑系是北方一个巨大的青瓷窑系。中心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系最突出的成就是图案装饰。宋元的花纹有折枝牡丹、缠枝菊花、水波三鱼、鸳鸯戏莲、双鸭戏水、水藻纹、忍冬纹、回纹、松林戏婴、龙凤花纹等。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为主。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在古代装饰艺术中影响极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二)耀州窑系其他诸窑
临汝窑河南省临汝县窑场宋时烧瓷分两部分: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专烧制民间所用的青瓷。从采集的标本结合传世临汝窑瓷器观察,临汝窑以烧盘碗为主,但样式并不多。宋代瓷窑常见的瓶、壶、枕等器皿极少见。
临汝窑青瓷器的标本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光素无纹饰,一种为印花。印花绝大部分为凸起的阳文,纹饰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以点线纹多见,在碗里多用缠枝布局,大小六朵菊花相间排列。
除菊花外还有牡丹等多种花卉纹饰,折枝花有两种:一是大花大叶,二方连续布局,以两朵饱满盛开的花朵为主题辅以大叶衬托,花叶轮廓均为阳文,花瓣及叶筋为凹入阴文。另一种花叶较小,布局是六朵花卉,碗中心为三组花枝交叉,也有印折枝叶纹的,主枝一分为二,两枝上各为三叶,左右对称。团菊纹也较多,大体上分两种:一种团菊中心无花蕊,一种团菊纹中心为一圆圈,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这表明是作坊主或工匠的标记。
具有临汝窑独特风格的为海水纹,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到十圈,好像在静静的湖水中投入一枚石子,激起的水波由小到大,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为一花朵,具有落花流水的含义,也有中心饰以田螺纹的。临汝窑盘、碗胎稍厚。轮旋修坯较耀州窑草率,尤其表现在盘碗圈足部位。釉色青中闪绿较多见,与耀州窑的青中偏黄色调不同;施釉稍厚,气泡较多。
广州西村窑广州西村窑的产品无论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国内都极少见,而多见于东南亚等地。其胎灰白坚致。釉色青中泛黄,比耀州窑的釉浅淡。纹饰以印花为主,题材多为缠枝菊,内心一朵团花。器物造型和种类与耀州窑十分相似,有人甚至认为西村印花用的印模有些可能是来自耀州窑。
永福窑窑址在今广西永福县,故名。创于宋代,主烧青瓷,兼烧黑釉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黄、青灰、翠青、酱色等,以翠青釉最佳,在南方瓷窑中极少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产品以碗、碟等日用品为多,还有腰鼓、坛、罐、壶、瓶等产品。腰鼓造型与北方瓷窑产品不同,器型较小,两头粗中间细长,一头敞口呈喇叭形,一头呈圆球形,釉下绘褐彩图案;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和彩绘,以印花为主。纹饰多以花卉、海水、蜻蜓、游鱼为题材,尤以缠枝菊花、折枝牡丹纹较多见,大多采用模印,花纹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受耀州窑的影响。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碟的器内或器底留有四至五个支钉痕,以五个为多见。
新安窑河南新安窑是一处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瓷窑,以青釉印花装饰见长,缠枝菊纹最为多见。在印缠枝菊纹碗的碗心,见有刻印“吴”、“同”、“杨”、“惠”、“张”字的。其中“张”字印文的形式别致,“张”字下部以朵莲相托,上部以荷叶覆盖,颇似磁州窑“张家造”的标记。从印莲花纹与刻花卉纹碗的圈足修整工艺来看,该窑与耀州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枸邑窑枸邑窑在陕西枸邑,故名枸邑窑。其距离黄锈镇耀州窑较近,产品具耀州窑特征。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器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华亭窑华亭窑在今甘肃华亭安口镇,故名华亭窑,明代前期产黑瓷。考古发现瓷窑遗址一处,遗留物为青黄釉盘碗标本,器里有印花、刻花装饰,器心多一圈无釉,乃适应叠烧需要而致。器物纹饰与烧制特征和陕西耀州窑相同,为耀州窑体系。与金代的瓷器特征相似。
宜阳窑宜阳窑位于河南省宜阳三里庙、锦屏山、红窑村等处,是宋金时期耀州窑系的瓷窑,以烧青瓷为主,还有白瓷、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及三彩陶器。
宝丰窑宝丰窑位于河南省宝丰清凉寺,为宋金时期瓷窑。烧造青瓷、白瓷、黑瓷、绿瓷、酱色瓷、三彩钧釉等。黑釉戳麦粒纹是其特产。这里是著名“汝器”的产地,耀州瓷系无疑对其有决定性影响。
四钧窑系
宋代五代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钧瓷有两种釉,暗釉和亮釉。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釉层薄,开大小纹片,且釉上多棕眼,内多鱼子纹,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种钧器较多见。宋钧“窑变”特征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所用燃料不同,窑装之稀密,都会有影响。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风向,均要窑工们能有应变能力。否则,即可出现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的结局。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使用者的喜爱。钧瓷铜红釉的使用,兼以复杂的窑变机理,使钧窑产品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到了北宋末年,曾一度被宫廷垄断,成为官窑,官府从民间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同时又采用种种限制措施,挑选之后的不合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控制越严,觊觎者越多。所以从宋代以来,仿钧之风波及全国,尤其到了金元时期,更风靡一时。
钧瓷的窑变有其复杂的过程。由于钧瓷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浅如天青,深如天蓝,比天青更淡者为月白,而且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其色调之美妙,为一般窑口的产品所不及。
钧窑在烧成上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釉熔融时,改用还原焰的气氛,由于铜的还原作用,使其出现美丽的艺术效果,形成钧瓷釉面的五光十色。钧瓷著名的窑变色彩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火焰红,还有天青、月白、碧蓝、米黄诸色。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七彩争艳,瑰丽多姿。
钧瓷的故乡,在神垕镇一带,自赵家门的唐代花釉始,至刘家门窑,北宋初年的成熟钧瓷并非一家窑口,北宋晚期,官办的钧窑又设在禹州城北门里的古钧台。由于钧瓷盛名于世,各地竞相仿制,并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庞大的钧窑系。
河南各地窑口的产品以神垕刘家门窑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以钧台窑的产品最为精致。据考古发掘证明,钧台窑属于官窑性质,其产品完全是宫廷陈设用品。瓷艺精良,质量上乘。而禹州神垕刘家门窑属于北宋早期典型的民窑,当地盛产瓷土、釉药和燃料,附近山区更盛产铜矿石—孔雀石,凭借着工匠们长期制瓷的经验和对金属特质着色机理的认识,把孔雀石研成粉末,加上草木灰配入釉中,经高温还原焙烧,就能得到理想的钧红效果。这种新工艺一旦成功,便引起各地窑口的密切关注,所以群起而仿制,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烧制钧瓷的技术逐渐向周围传播。在仿制过程中,各窑口不仅注重钧瓷的原有造型,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增添一些新的品种,如新安北冶窑、石寺窑,除生产碗、盘器皿外,还生产瓶、罐、炉、钵等。在釉色上尽量做到与宋代钧瓷相似,其中新安窑的窑变玫瑰釉者为最佳。河南各地仿钧产品,虽多数比宋钧大为逊色,但也有少数窑口保持了宋钧的传统工艺,窑变美妙,红紫相映,青若蔚蓝,紫若茄皮,晶莹发亮,赏心悦目。
第二节宋代的南方窑系
一景德镇和青白瓷窑系
(一)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原名昌南镇,宋真宗时将当地的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命名此地,此后称景德镇。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
宋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种类十分丰富,有鼓腹碗、葵口碗、葵口折腰盅、葵口碟、圆口碟、花口瓜棱小碟、葵口卧足小碟、茶盏托杯、喇叭口瓜棱执壶、瓜棱执壶、酒壶、葫芦执壶、子母盒、盖钵、折肩钵、盖罐、盖缸、三足香炉、镂空香熏、谷仓、盏托、灶、碾、碓、象棋子、骰子、荷叶口瓜棱形瓶、梅瓶、直口弦纹梅瓶、葫芦瓶等数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