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生产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
磁州窑还大量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诗词多出自当时文人之笔,常见有“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阮郎归”等,同时还有民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等。如:“天下太平”、“众中少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风花雪月”等。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以及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褐彩西游记方形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磁州窑系其他诸窑
修武当阳峪窑当阳峪窑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属于磁州窑系,是北方民间瓷窑之一,烧瓷品种虽不及磁州窑丰富,但有些品种如白地釉下彩绘划花与剔花装饰,在磁州窑系中可谓名列前茅。修武当阳峪窑的代表作品是白地釉下彩绘划花,其纹饰流利洒脱、制作精美为,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胎色以赭灰居多,多施用化妆土,在白土上画黑彩纹饰,再刻划轮廓及花蕊叶脉,最后再罩以透明玻璃釉,并在主题纹外剔刻方块组成的几何图案。2003年12月~2004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揭露出较为集中的制瓷作坊区、窑炉、灰坑、水井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一大批遗物。此次发掘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大量精美剔花、绞胎瓷片标本,但也取得重大成果,较为集中地出土了大量高质量细胎酱、黑釉瓷和细胎白化妆瓷,前者与定窑的“紫定”、“黑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后者则是具有本地特色的较高档产品。当阳峪窑瓷器装烧方法分为支钉钵配合三角形支钉叠烧法、涩圈叠烧法、盘形支圈覆烧法、环形支圈覆烧法、一匣一器单烧法和套烧法等六种。
禹县扒村窑禹县扒村窑位于河南省禹县扒村,烧造年代由唐至元,属磁州窑系,以白釉釉下黑花瓷最具代表性。主要烧釉下彩绘瓷,胎有深灰或黄白色,白釉乳黄,纹饰笔调粗放、简练,有写意画的风格。黑彩浓而醇厚,使图案更加鲜明突出。有“白如淀粉、黑如油漆”的说法。除了白地黑彩以外,也有绿地绘黑彩器,如大海瓶“绿如翠”,很鲜艳,为其他窑所不及。烧制器物有折沿盆、碗、盘、盖罐、瓶、盒、缸、枕。一般产品以碗为主,碗中心画一枝花叶或书“张”、“秦”、“记”、“花”、“将”等字,多采用叠烧,碗里心及足部留有3或5组砂粒支烧痕。白釉划花与磁州窑同类装饰相似,唯支烧痕略有不同,磁州窑为长条形,扒村窑则为不规则形。黑釉器物有盘、碗、缸等。
曲河窑位于登封市东南的告城镇曲河村,创烧于唐,中经五代,盛于北宋,下限到元代,延续五六百年之久,是唐宋时期河南一处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场。窑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窑址所出产品可分两类:一类是较为精致的高档用品;一类是为了减少成本而采用叠烧的碗心一圈无釉的日用器皿。曲河窑烧瓷品种丰富,以白釉为大宗,主要有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以满足民间的日常生活需要为主,器形以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为多。登封曲河窑的装饰主要以珍珠地划花、白釉刻线纹为特征。其中珍珠地划花最具代表性,此装饰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装饰的瓷器中居首位。珍珠地划花卉纹腰圆形枕最为多见。白釉剔花很精致,以往定为磁州窑系的白釉剔花壶中,就有该窑的产品。白釉绿彩是此窑烧造较多的一个品种,有壶、瓶、碗、瓜棱罐、花口钵等,白釉润而亮,饰以绿彩,淡雅纯净。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似橄榄,一种为小口,长身,装饰以珍珠地划花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剔花柳条钵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一为白瓷,剔刻出柳条纹后上化妆土及釉;另一种先上白色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呈现淡赭色胎体,白赭相间。白瓷碗内施满釉,外壁施半截釉,碗足由厚而矮发展为足较高较薄。壶类只在内口沿施釉,内腔不施釉。胎色以灰为主,分浅灰、中灰,另有泛红色的胎,不在少数,露胎面呈自然老化的紫泥色;基本全在胎面施白色化妆土、再在化妆土上施透明玻璃釉,釉不及底,多施半釉;成型工艺较为娴熟。
吉州窑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也称“东昌窑”、“永和窑”,为北宋沦亡后部分磁州窑工匠迁移至此继续烧造而成。其中比较突出的成就为彩瓷烧造。有些产品源自磁州窑而又有自身的独特面目。其瓷器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按其釉色的不同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绘瓷、绿釉瓷和瓷塑等几大类。
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青花瓷有较大影响,元后期景德镇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和元青花、釉里红瓷器边饰回纹的画法都借鉴于吉州窑。
吉州窑的白釉彩绘瓷又是南宋时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的影响,白釉彩绘瓷的胎质、釉色与同时期的乳白釉瓷十分相似。当时,磁州窑瓷器是在白色化妆土上用黑彩绘画,而吉州窑彩绘瓷是直接在白色或米黄色胎面用铁质涂料绘画,其纹饰题材有花卉、虫鱼、云涛、波浪、人物、动物、山水及回纹等,大多是表现吉祥如意的图案,生活气息浓郁。彩绘图样变化多姿、画工精巧、运笔酣畅、刚柔兼具、色泽鲜明,纹饰多取材于自然界,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杰作。开始时器形仅有盆、枕、鼎炉、盘、粉盒等,到元代则增加了罐、瓶、执壶、碗、杯、器盖、香熏盖等器类,产量有了很大增长。
吉州窑生产的瓷塑作品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种类很多。人像类有骑驴小人、骑牛牧童、老寿星、抱小孩的妇人、顽童,神像类有观音、罗汉、弥勒等仙佛,动物类有牛、马、犬、猫、鸭、鸡等,此外还有象棋子、瓷珠等,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创意性,形象生动、神态毕现。
鹤壁集窑鹤壁集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烧造年代由唐至元。唐代开始烧白釉、黄釉、黑釉器物。宋、金、元时期,增加了白地黑花、白釉划花、白釉印花、内白外黑釉、钧釉、红绿彩,很多产品与磁州窑相似,以白地黑花和褐黄釉划花最具代表性。黑釉凸白竖线纹罐,即是此窑所独有的。内施褐黄釉、外施黑釉的折沿大盆也很有特色。通常在器内刻划有鹅游、莲荷、兔子等纹,在纹内施一层很薄的化妆土,然后施釉,深褐色底子上衬托出褐黄色纹样,为其他瓷窑所未见。
三耀州窑系
(一)耀州窑
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早期唐时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中期(宋、金)以烧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这一时期耀州窑还为朝廷烧造“贡瓷”。
耀州窑的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盒、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
耀州窑是目前国内发掘面积最大,清理窑炉、作坊最多,出土陶瓷标本最丰富的窑址之一。宋代时,耀州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烧青瓷为主,其次烧酱釉、黑釉、白釉。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其突出的成就是花纹装饰。花纹图案主要有莲花、缠枝花卉、波浪纹、鱼鸟纹等。耀州窑系最杰出的产品之一北宋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牡丹纹尊,荷叶形敞口,颈部较粗,上饰刻花条状花叶纹,腹部以犀利的刀锋剔刻出变形牡丹卷草纹,在圈足部刻有桃形镂孔。
耀州窑青瓷多以刻花、印花装饰,刻花为宋瓷同类装饰之冠。刻化刀锋深,坯面上留有由浅至深的斜面纯正纹,施釉后,刀痕深陷处积厚釉;烧成后,线纹边缘呈现阴影,以托起装饰花纹,使其鲜明突出,具有刀锋犀利、线条刚劲、纹样丰富、画面充实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