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瓷器(阅读中华国粹)
8933100000010

第10章 宋辽金的瓷器(4)

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一,创出了影青釉刻花瓷。影青釉,釉色白里泛青,透过釉层,可窥见刻在釉下瓷胎上的各种花纹,清淡秀丽,古朴典雅。当年刻于影青瓷上的花纹多为牡丹、莲花、鸭纹之类。工匠所刻的牡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两枝相交,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姿容娇娆;或双花对开,婀娜俊俏”。工匠在刻莲花时,常先用铁刀在坯体上刻出花叶轮廓,再用篾刀在坯体上刻出花脉叶筋,使莲花颇富立体感。工匠所刻的鸭纹,多为池塘游鸭,其中又以月夜游鸭纹最为生动,“但见皓月明空,微波荡漾,芦苇轻摇,双鸭并列仰首缓游,极富诗意”。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仿汝窑之造法,烧出了天青、蟹青、豆青、茶叶末等色釉瓷器;仿官窑之造法,烧出了月白、大绿等色釉瓷器;仿哥窑之造法,烧出了百圾碎釉瓷器;仿钧窑之造法,烧出了朱砂红、海棠红、梅子青、玫瑰紫、天蓝、姻脂红、火里红、窑变等色釉瓷器。三,创烧了大批造型各异的影青釉瓷雕。这些瓷雕中,既有供供奉的观音,也有供陪葬的男女侍从俑、守护武士俑、舞乐俑等瓷俑及十二生肖;既有供玩赏的小动物、骑马人,也有供枕头用的孩儿睡莲枕、狮子戏球枕,等等。

由于北宋、南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不同,从外部影响了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同时,制胎、制釉原料的区别和装烧方法的不同,则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不同风格特征的内在原因。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形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钵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壶,形制与五代相似,但器底变厚了,壶流也变成细长了,流口低于壶口,整个器形显得修长;碗与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径小。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仍有许多器物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仍有支钉叠烧的风格。

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腻,体薄透光,釉色莹润亮丽,釉质如玉,釉面晶莹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印花装饰渐趋流行,纹饰仍以莲荷、牡丹、菊花等为主,手法简炼,技巧娴熟。成型工艺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腻规整,胎薄透光。在装烧方法方面,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所烧芒口瓷亦不鲜见,且芒口常镶金包银,五代时的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器物品种日渐丰富,釉色除纯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见釉色。

从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镇青白瓷白色偏黄,釉质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釉的釉质晶莹如玉,白中间青,凝釉处呈水绿色,光泽度、透光度强。这种状况,也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发掘报告所证实。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兴起和发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这样一个过程,并形成独特的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和审美魅力。这也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分期,只是它经历了两个过程。到南宋,其风格为之一变,南宋晚期时又呈现另一种独特的风貌与特征。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经历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个历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风貌与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发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总的来说,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趋于滑坡,整体的质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南宋晚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已风光不再。当然,元初又曾一度兴盛并持续生产,并形成自己的时代审美特征。

北宋早、中期,湖田窑所产的碗类以鼓腹高足碗居多。这类碗,一是碗底比较厚,以这一时期常见的口径17~19厘米的碗为例,其碗底厚1.1厘米左右,为五代碗类的2~3倍,为清代碗类的3~6倍;二是足径比较小,比五代碗类的足径约小20%左右;三是碗足比较高,比五代碗类的碗足高出2~3倍;四是足壁比较薄,比五代碗类的足壁要薄一半以上;五是碗口微微外撇。

近年来的考古结果还表明,北宋后期生产的一种斜壁小底碗,为这一时期烧造得最多的一个产品。由于这种碗酷似一个覆转过来的斗笠,故人们称其为“斗笠碗”,其特征主要是口径、底径的比例,比五代斜壁碗的口径、底径的比例均有所增大,造型比五代的斜壁碗更为秀气,更为挺拔,更为轻盈,更为潇洒。北宋时期出现的这种瓷器,一直延至南宋仍在生产。

(二)青白瓷窑系其他诸窑

青白瓷窑系除景德镇外,主要窑口还有江西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镇窑、安徽繁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乡窑等。

白舍窑在江西省南丰县白舍,宋元时专烧青白瓷,是景德镇以外最重要的青白瓷窑场之一。其产品质量很高,与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不相上下,成为与景德镇青白瓷争夺市场的对手。它的胎色白而且薄,细密坚致,瓷化的程度高。釉色白中泛青,釉质晶莹润泽。器形主要有碗、盘、虎、炉、盒、枕等,以碗的产量最大。壶的造型很有特色,一种是瓜棱式,一种是八方形。纹饰以刻花为多,有少量的剔花,题材以莲瓣、梅花为主。酱釉口刻花碗是白舍窑的代表作。南丰白舍窑青白瓷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相似之处很多,不太容易区别。鉴别的关键之一是观察其器物底部:景德镇窑的器底部有黄褐色或黑褐色圆饼形垫饼痕,白舍窑的垫饼痕则不显得黄褐或黑褐色,痕迹色较浅。

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故名。始烧于宋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繁昌柯家冲发现青白瓷窑址十一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胎较薄,釉光润,无纹饰者多。安徽合肥、桐城、铜陵、枞阳及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有的来自景德镇,有的为繁昌窑产品。

繁昌窑青白瓷产品的特点是: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A、平底内凹。B、圈足平切。C、圈足壁斜切。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潮州窑在广东省潮安县,潮安宋代属潮州,故称潮州窑,又称潮安窑,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胎质细密坚致。釉色白,施釉较薄,积釉处显水青色,精品青白瓷的白釉也泛青,一般都有细小开片。宋代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白瓷产品以外腹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瓜棱腹的壶最具特色。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篾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是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有区别。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二龙泉窑系

龙泉窑为中国宋代南方民间名窑之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已发现烧窑遗址数百处,以大窑、金村两地窑址遗存最多,烧瓷质量最精。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期以后窑业极盛,明中期后渐衰,清康熙后停烧。龙泉窑早期产品在器形、装饰、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州窑相似,南宋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晚期窑业大发展,对浙江、江西、福建境内的窑业产生影响,形成烧制龙泉风格的青瓷窑系。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绿,釉质薄匀晶莹,多以刻花、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表现波浪、蕉叶、团花、缠枝花、流云、婴戏等纹样。还有塑贴纹饰。器类以碗、盘、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盆、钵、罐、瓶等。造型端庄,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

南宋是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的鼎盛时代。无论在品种、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因为当时宋室南渡,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一时人口激增,市场上对瓷器需求猛增,促进了龙泉窑迅速发展。同时宋王朝为了克服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通商,为此,龙泉窑青瓷大量外销,从而更促进了龙泉青瓷的繁荣发展,使制瓷技术和瓷器质量明显提高,制作技术精湛,造型优美、秀丽,各种各样的品种工艺烧练技术掌握得恰到好处,许多晶莹润澈、浑厚华滋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相继出现。

青瓷工艺上的主要变化是薄胎厚釉。其装饰手法也随之改变。表现在以印、贴、堆的方法代替刻、划方法。前期常用的刻、划花手法,由于薄胎不易操作,加之刻出的纹样在厚釉下且不易显露,最佳的方法则是由凹变凸,即在胎骨上增加厚度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这样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清清楚楚。在坯胎上加厚,一般采用模具印纹饰和贴纹饰的方法,如馆藏龙泉窑粉青釉花瓶上的主题纹饰,就是采用了此种方法,制样规范、标准,花纹与花瓶的器形协调一致,完美得体。再如馆藏南宋龙泉窑印花莲瓣碗、南宋龙泉窑三足炉等,碗的外壁是南宋盛行的丰腴厚肥的仰式莲瓣纹,这种深雕式的莲瓣纹,工整细致,立体感强。龙泉窑青釉三足炉,从器物肩部到足部分别饰以一条凸起的线,烧成后隐现出白线,通常称其为“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美,又使青瓷釉色出现了浓淡的变化。另外,在器物某些部位采用雕塑纹饰,这一时期主要体现釉色美妙的效果,使器物呈现莹润秀丽、匀称端巧的造型。从整体上看,龙泉窑作为造型的双耳式盖钮,既是整体造型不可分割的部分,又是装饰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耳和钮都是根据不同的题材塑成半立体的形象,模印下来装饰在器物颈肩或盖顶上,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特征,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如凤耳、象耳、螭耳、鱼耳、贯耳等,这种先塑后印再贴的方法在南宋时期运用较为广泛。如馆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双鱼耳瓶,就是一件十分完美的典型器物,造型以直线为主,瓶身短,瓶颈长,在颈部两旁塑贴了一对鱼耳,除了鱼鳞、鱼头、鱼尾纹饰清晰可见形象逼真之外,其余整个瓶身均无任何纹饰,整体效果十分舒服得体,表现出釉色造型的美。

南宋时期的装饰手法是根据当时的工艺制作和审美观念加以选择的。如龙泉窑黄釉暗花高三足炉就是此类产品。厚釉薄胎工艺是为突出釉色的美,秀丽端庄的造型是通过釉体现出来的。至于装饰纹样则退居次要位置,纵然有纹样也是趋于简练,绝无那种堆砌繁杂的作品。器物上不施任何纹饰的产品反而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宋代很多窑口大都采用此种手法。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与其他窑的青釉有所不同。经对宋代龙泉青瓷标本进行的科学测定,发现龙泉青釉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北宋青瓷为石灰釉,由于石灰釉的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一般釉层较薄。由玻璃相组成的石灰釉,透明度好,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的映出刻划纹饰,因而北宋龙泉青瓷多以刻、划花为饰。南宋的梅子青与粉青釉,则是在石灰釉内掺入“乌釉”制成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适度的窑温与还原气氛中可呈现柔和淡雅如青玉般的粉青色调,这种粉青釉的釉层内含有大量小汽泡与未熔石英颗粒,能对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使釉的外观产生光莹温润的视觉效果,这种莹润的厚釉,不能清晰地透出刻划纹饰,故南宋龙泉青瓷多用堆贴、浮雕装饰。粉青与梅子青釉同属石灰碱釉,它们的青釉色调与釉的质感有所不同,由于梅子青釉的釉层比粉青釉更厚,烧成温度较高,还原气氛较强,致使形成釉面光泽较强,釉层略带透明,色调青翠如青梅。南宋龙泉窑发明的石灰碱釉,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

第三节关于汝窑、哥窑和官窑

一汝窑

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明代前期景德镇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

其二为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窑口烧制的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