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8921700000047

第47章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调研报告

李继芳

作为浙江万里学院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5届毕业生,共计996人(其中2008届207人),这近千名毕业生去向怎样,工作情况如何,岗位适应能力强弱,其对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给母校教育教学带来什么启发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专业教师和管理者非常想了解的。继2007年学校“走进企业”项目启动后,在2008年暑假又开展了“走进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性”项目研究工作。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组建课题组,分赴上海、杭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访。调查结果令人满意,为后续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一)调查背景

一方面,IT人才供不应求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国家都有20%~30%的缺口,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在3年后将达到170万人;美国截至2006年,已缺少67万计算机专业人才,发达国家计算机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地招聘,德国政府已经决定给予2万个非欧盟的计算机专家特别工作许可,以弥补德国这方面人员的短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约40万人,其中专门从事软件技术工作的软件人员不到25万人,在未来的3~5年内,我国软件企业将产生40万的人才缺口。沿海和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为计算机人才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和机会,毕业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倾向明显。同时,发达地区计算机人才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摆在了所有国民的面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对本科生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普通院校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加上这些院校近年来还在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招进了中国95%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各大公司企业纷纷裁员,毕业生需求量大大减少,使得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我校计算机专业已经有五届毕业生,当年的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对他们就业以后的专业素质体现、岗位适应性情况知之甚少。在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为了充分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及社会认可度,切实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求修正并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组织了这次调研活动。

(二)调查目的

如何结合生源特点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开展这次调研的宗旨。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了解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之间的符合度,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情况,以便改进校内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措施。

二是了解现代企业对IT岗位的需求现状、对IT人才规格的需求趋向,以帮助我们重新审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受用人单位认可和欢迎的有用之才。

二、调查方案设计

(一)组建项目调查组

由于与毕业生联系最多的是辅导员,所以组建了由专业方向负责人、辅导员、学生等项目组,院领导亲自参与。

(二)设定调查问卷

调查组几经商讨,设计了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表,希望既能反映目前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的专业适应情况,又能帮助我们了解目前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等。

(三)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

由于毕业生大多分布在宁波、杭州、温州、上海等地,因此决定主要人员兵分四路,分头去毕业生集中的上述四个地方,通过对部分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单位集中在有毕业生创业单位、软件开发公司及相关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单位。其他地区部分通过学生成员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表。

调查对象集中在2007年前毕业的学生,目的是了解他们毕业后就业及执业情况,以及工作与专业的关系等信息,预计调查总人数80人左右。

三、调查实施

我们的调查分两步走,一是集中交流,发放问卷;二是筛选优秀,重点专访。

项目组成员分成四个小组,分赴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事先通过辅导员联系好地方负责人,召集本专业不同年级的毕业生座谈,发放问卷,整体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生活状况,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对母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建议等。其他人员或由项目组的学生发放问卷并收回,或由关系较近的老师联系,以电子问卷的形势发放、收回,并交流。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85份,其中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为75.5%占往届毕业生(2007届以前)人数的12%。被调查的毕业生均为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课程设置均相当熟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项目组所到之处,毕业生及单位积极配合,都能非常认真地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体现了毕业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与期望,调查人员感受颇深。

四、调查结果统计及简要分析

(一)所调查毕业生的年级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83份有效问卷中,2004届毕业生22份,占总调查人数的26.5%;2005届毕业生11份,占总调查人数的13.3%;2006届毕业生22份,占总调查人数的26.5%;2007届毕业生21份,占总调查人数的25.3%;2008届毕业生7份,占总调查人数的8.4%。

人员分布与调查期望值基本相符,主要是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去向和工作状况。

(二)毕业生职业与专业的吻合度

被调查的83位毕业生中,毕业后从事IT行业的有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6%,其中从事IT开发行业的有3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7.3%。有4位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中一家创业注册资金为50万元,另外三家为10万元。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直接从事IT行业的有56.6%,其中主要进行软硬件产品开发的有37.3%,可以说绝大部分毕业生与计算机打交道,其专业背景支撑着他们良好地开展工作。

(三)毕业生收入情况分析

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基本上是就业时间越长,收入情况越好。这主要是因为IT行业岗位大多需要有工作经验,毕业生需要有一定的锻炼时间,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与岗位需求越吻合,职位相对越高,收入就越高。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事IT行业越专业的人员收入越高,这说明在长三角地区对IT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

(四)个人收入与地区差异的关系

就业地区的不同也反映出年薪的差异,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杭州地区的平均年薪最高,在杭州就职的多为IT行业,其次是宁波地区。这也正说明杭州的IT产业比其他地区更发达,宁波经济发展与杭州相比差异主要体现在IT业上,宁波政府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正大力扶持IT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为从事IT类人才培养的专业和学校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五)学生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1.计算机专业水平在工作中的重要程度

从调查的情况看,28.9%的毕业生觉得计算机专业水平在工作中非常重要,49.4%的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

这说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大大促进了学生工作,对其适应岗位、发挥才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大学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帮助

3.毕业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地方

从统计结果看,毕业生们经过几年工作之后,觉得最有待提高的就是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是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在未来的就业中越来越重要。这为我们目前针对在校学生的特点而实施的IPR‐CDIO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依据。

五、启示与思考

尽管本次调查活动时间有限,涉及的单位、毕业生数量不是太多,调查结果也不能完全反映本专业社会适应性情况。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对学生的调查和专访,我们发现IT产业有着巨大就业前景,只是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需求,培养社会合格人才,是我们经过调查后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从毕业生反馈信息及建议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理论知识体系,所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交流沟通能力有限,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需要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经过多年的磨炼才能适应岗位需求。因此,他们从自身的艰难发展过程中,体会到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奠定一些职业的能力和素质基础,希望学校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入手,定位于真正的“应用”上,其教育教学模式作相应调整,使其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提供多种途径和环境,让学生在多种“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锻炼素质,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生活奠定基础。

美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指出:“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与做相结合的教育将会取代传授他人学问的被动的教育”。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计算机专业近年来在实践性课程中率先实施了“项目化”训练模式教学,项目化训练和学校倡导的合作性学习如出一辙,经过几年的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正结合国际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提出其中IPRCDIO工程教育思路,IPR(Interest‐Persevere‐Responsibility,兴趣-毅力-责任感),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IPR‐CDIO是一种中西结合的,适合于普通院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达到对项目进行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和协作能力。这与毕业生们的愿望是相符的,也是人才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期盼。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未来的毕业生会以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走入社会。

(二)学生专业兴趣、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思考

从调查问卷、学生访谈信息来看,从地区经济发展对IT人才需要现状来看,软件设计人才非常缺乏,宁波市已经发出IT人才“红色预警”信号,设置IT人才引进“驿站”,提供一切优惠条件,大力引进IT紧缺人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现代的大学生,持久的兴趣培养非常关键。但是近几年来,我们招收进校的学生有很多对计算机专业不感兴趣,担心学不好,有畏难情绪,纷纷要求转换专业。也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将“I(Interest)”提到教学改革的首位,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才能用心去做,才能出成效。

中小型软硬件及网络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管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市场上最缺少的是这样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CDIO环境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实施,加强软件工程全过程锻炼及与用户沟通能力训练,基本程序设计代码编写技巧与规范训练,流行开发工具的使用、小型系统的开发能力培养等,提供一切条件给学生“多学、多练、多做”是训练专业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本专业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从2004年第一届毕业生走进工作岗位时,计算机专业就在开始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从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化教学,到成立合作性学习创新实验区,在整个专业中开展合作性教与学的实践,直到目前提出了IPR‐CDIO教学思路,并作为全国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试行,逐步探索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讨论合作掌握专业技能、开发项目锻炼素质的最佳途径,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和执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这次毕业生调研活动,使我们基本了解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了解了专业教育对他们发展的促进和影响,了解了他们对母校的教学建议和期盼,了解了社会对IT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现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目前所开展的合作性学习和IPR‐CDIO改革信念。相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院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一定会上新台阶,会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力争提升我们的研究档次,为同类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