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8921700000028

第28章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调研与分析(1)

郑健儿、范世清

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面向市场办学理念和开放办学发展战略,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健儿、范世清、范志强和张实龙等四位老师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力求准确把握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不断改进我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前瞻性。

一、调研内容与实施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校招生历史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至今已经有四届毕业生,共计112人。并且尤为可喜的是,第一届毕业生离校至今虽仅六年时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群体中已经涌现出了以詹树(现为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主任科员)为代表的诸多优秀毕业生,为专业和学校争得了荣誉,十分值得回顾和总结。本次调研主要包括:一是了解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自1999级至2003级共三届毕业生的各方面情况,尤其是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二是通过调研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情况;三是了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四是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本着上述宗旨和目的,本项目组对此次调研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策划,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访谈等多种调研形式,以求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更为翔实和准确的资料和数据。概括而言,到项目调研活动截止时间,项目组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总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12份,回收81份,回收率为72.3%,其中有效问卷为71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此外,项目组还利用暑假期间专门走访了温州、杭州和宁波三地的相关单位10多家,对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重点访谈。各用人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及毕业生畅所欲言,认真接受访谈并直言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鉴于路途等原因,项目组成员还灵活运用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在北京和广州等地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进行访谈和了解,基本上做到了全面覆盖与重点访谈有机结合,为本次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二、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自1999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至今已经毕业了四届,鉴于2004级刚毕业,项目组仅选择了以往三届毕业生进行追踪调研。根据调研要求,我们主要从职业发展与薪资情况、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满意度评价等三个层面进行调研分析,现分别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职业发展与薪资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最能反映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专业发展前景的指标,同时也是本专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从调研结果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目前的职业发展状况比较乐观,所从事的工作基本比较稳定,其中在政府机关和学校工作的毕业生分别占了16.9%和19.7%,并且月薪2000~5000元的毕业生占了总体的68.5%,总体薪酬水平居于普通地方院校各专业毕业生的中上水平。因此,毕业生们对工作状况的满意程度也倾向于乐观和肯定。不仅如此,在本专业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自己创业的代表,如2003届毕业生夏瑜同学在舟山创办了百川广告公司,员工有8人,年业务量逐年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此外,从调研结果也能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跟所学专业联系较为密切,专业对口度较高,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着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从统计结果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员、教师、记者等传统职业门类,而是有了更为宽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如许多毕业生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单位从事着信贷和企划等工作,并且这一现象还有逐年发展的趋势。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越来越富有变化,职业履历也呈现出丰富性和跳跃性。比如,至今已经有47.1%的毕业生换过单位,甚至有的已经换过两到三次。诚然其原因有多种多样,如有的是由于升职(15.5%),有的是因为兴趣(18.3%)和获得更高的收入(19.6%)。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毕业生的继续进修和深造问题。据调研统计结果,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都希望继续进修或深造,而其中将近78.3%的毕业生希望转换专业进修,比如财经类、金融类、外语类和管理类等专业,原因大部分都是工作的需要。这一现象就十分值得深思和探讨,说明当今社会要求人才越来越复合化,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专业,而是应该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继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将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失去专业职业竞争力。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计当中,我们应继续加强以模块化为特色的应用性教学,适当增加管理类、外语类、写作类和礼仪类的课程,积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跨专业和跨院系选修和辅修,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缩短将来的职业适应期。比如,在嘉兴市嘉善县财政地税局工作的2000级毕业生林宇就建议:“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结合专业指导和专业实践,注重培养创新、调研、协调等能力,加强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包括各类调研文章、公文等的书面写作以及口头表达、外语等交际沟通能力。”在宁波城市广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2级毕业生董丽娜也建议:“多安排一些社会社交礼仪、公共文书等实用的课程,让学生无论走上什么职业之路,都能够学以致用。”这些来自毕业生的切身工作体验,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应适当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之中。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决定着教学质量,关乎专业的竞争力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鉴于此,我们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从根基上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石。

围绕这一专题,我们从工作实际和职业适应的角度总共设计了11道问题。在“您认为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期间以下哪类课程对您收获最大”问题中,专业方向性课程、操作性强的技能型课程、写作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肯定,认为课程开设应尽量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泛而不精的课程应尽量压缩,因为面面俱到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关于这一问题,在调查“您认为哪些能力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增加课程培训以便提高”时也得到了有力的反馈,如毕业生普遍希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技巧、思考分析能力、现代办公和管理能力等,而这些都来自于他们的工作体会和感悟,具有借鉴价值。同时,毕业生普遍认为工作最重要的还是靠沟通与表达能力、全面素质等综合能力,并且认为自己能够适应现有工作(按重要程度排序)主要依靠吃苦耐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宽广的知识面、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广泛的人际关系。

同时,项目组也十分关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的显性效果。如在问及“您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情况”时,发现实际对接效果并不如预期中的那么理想,存在着应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有待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加以强化,以进一步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色彩,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