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8921700000019

第19章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伟、张海波

本课题组利用暑假期间对我校历届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调研的方式包括走访调研、电话访谈和网络调研等;调研地点包括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等近10个浙江省内的城市。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课题组首先利用网络和电话同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取得联系,对毕业生情况作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利用E‐mail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总计发放问卷超过150份,实际回收132份,其中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回收率为81.3%。被调查学生数量占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能够较好地代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情况。

根据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调研对象,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毕业生基本资料、个人情况和主观判断等三个方面。

二、走访调研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成员仔细审阅了回收的调查问卷,选出较为典型的例子进行走访调研,一行四人驱车走访了杭州、宁波、绍兴、温州、金华、台州、嘉兴等城市,前后花费一周时间与28名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其中宁波8人、杭州5人、绍兴3人、温州4人、台州3人、金华3人、嘉兴2人,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对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走访调研中,课题组成员还与毕业生的单位领导进行了交流,主要就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以及现在外贸人才的知识储备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在我们走访调研的毕业生中,现在从事外贸行业的毕业生为20人,占总数的71.4%,这与我们的调查目标选择有关。由于本次调研的目的除了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总体调研之外,还要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提供参考,因此本次走访调研的对象主要向从事外贸行业的毕业生倾斜。在与毕业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大约有63%的毕业生对现在的工作表示满意,还有约37%的毕业生对现在的工作还不太满意或基本满意,有重新择业的想法。毕业生普遍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比较灵活,只要掌握了技能,重新就业的难度不大。根据我们的调研,大约有23%的毕业生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这些毕业生现在的职业都是外贸业务员,他们认为只要宏观条件好转或者自己经验足够丰富就可以自己创业。关于“外贸业务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与人交流的能力和技巧是最重要的,也有一些毕业生认为外语水平和实务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毕业生的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学校里面的理论知识与公司的实际操作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如果能有机会参加校外实践或者增加些实际操作课程应该可以缩短两者的距离。

在对从事非外贸行业毕业生的走访调研中,发现这些毕业生转变行业的原因主要是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岗位,在金融系统就业,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或者偶然因素在企业里面从事管理岗位工作。

三、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一)行业分布情况

据调查,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外贸行业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42%,其中外贸业务员占被调查人数的33%,单证员占被调查人数5%,跟单员占被调查人数的4%;从事与外贸业务相关(报关员、货代)工作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其中报关员占被调查人数的2%,货代从业人员占被调查人数的7%;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49%,其中从事内销业务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7%,在金融系统工作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3%,在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9%。

(二)地区分布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多数在浙江省内就业,在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7%,在浙江省内各个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3%,其中在宁波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45%;其次是杭州,占被调查人数的17%;温州占被调查人数的11%,绍兴占被调查人数的4%,在浙江省内其他城市就业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6%。从统计数据看,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已经服务于全省各个城市,但仍然以大中型城市为主,杭州、宁波、温州三地的就业数量占到总量的73%。

(三)收入分布情况

在对122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水平普遍居于平均水平(年收入3万~5万元),占被调查人数的52.5%,其中年收入在3万~4万元的人数最多,总计有4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6%;年收入在4万~5万元的有2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9%。收入居于中上水平的毕业生比例不高,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仅有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年收入在7万~10万元的有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6%;年收入在5万~7万元的有1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5%。收入水平较低的毕业生也不是很多,收入水平低于3万元的毕业生有3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2%。

四、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外语水平

外语水平是决定一名大学毕业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能够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次调查的毕业生中,通过国家英语六级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6.5%,年平均收入水平最高,达到5.75万元;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而没有通过国家六级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1.3%,年平均收入水平居中,为4.44万元;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2.2%,年收入水平最低,平均为4.04万元。

(二)行业选择

大学毕业生的行业选择直接决定其未来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根据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将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分成外销、单证、跟单、报关、货代、内销、金融系统和其他部门八大类。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内销的毕业生收入最高,年平均收入为5.5万元;其次是在金融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年平均收入为4.78万元,这与近两年保险、证券行业上升势头明显有关,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毕业生一共有4人,其中2人在证券公司工作。从事外销业务的毕业生年平均收入为4.33万元,低于内销、金融系统、货代、其他部门,这与近两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外贸行业普遍比较低迷有关。跟单员和单证员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别为2.75万元和3.33万元。

(三)校外实践

大学期间的校外实践能提高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使毕业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促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大学期间累计参加校外实践2年以上的毕业生年平均收入水平最高,达到5.41万元,而没有参加任何实践活动和参加校外实践活动1~2年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当,分别是4.42万元和4.41万元。进一步研究没有参加过校外实践的学生可以发现,这些毕业生中英语六级通过率为65%,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5.6%,对于专业课的掌握达到精通程度的为66.8%,这说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毕业生没有参加校外实践,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进行弥补。调查发现,校外实践在6~12个月的毕业生收入水平最低,年平均收入水平为4.27万元,原因是这些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也没有获得足够的校外实践经验来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

(四)组织和领导能力

根据调查,在大学期间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中,任职3年和4年的毕业生年平均收入水平为4.81万元和4.55万元,这个数据明显高于任职1年和2年的毕业生,他们分别只有3.54万元和3.5万元,这说明担任学生干部时间越长,越有助于提升组织和领导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越有利。

五、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外语学习,尤其要加强阅读和口语的训练

在调查中,针对“你认为哪项技能对你工作帮助最大”的问题,47%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外语水平。从上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也能发现,毕业生的年平均收入与外语水平呈正相关,外语级别越高,其职业发展就越顺利,收入也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安排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强化外语学习;在平时的职业规划和学习方法训练中也要反复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外语学习小组,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在外语学习中,尤其要加强阅读和口语的训练。据调查,针对“你认为哪种外语技能对你工作帮助最大”的问题,64%的毕业生认为是口语,还有26%的毕业生认为是阅读能力,只有10%的毕业生认为听力和写作对工作帮助最大。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口语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通过组织英语角和阅读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阅读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你认为哪项技能对你工作帮助最大”的问题,35%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于工作帮助最大。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我们也能看到累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年以上的毕业生年平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或社会实践时间较短的毕业生。

这表明大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确实能提升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能够帮助毕业生尽早融入社会,提高适应能力。

但强调大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分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毕业生与参加社会实践时间在1-2年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当,超过参加校外实践时间短于1年的毕业生,并且没有参加校外社会实践的毕业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语通过六级的比例和专业课程精通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毕业生,这表明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换的。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时要注意区分不同学生的特点,有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更感兴趣,就应该鼓励这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学习上;有些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有兴趣,应该鼓励这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知识的可操作性

根据调查,5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工作帮助不大,3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工作几乎没有帮助,而认为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工作帮助很大的毕业生只占17%。这表明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大多数学生没有直接感受到专业课对于工作的帮助。进一步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61%的毕业生认为是“与实践脱节”,还有32%的毕业生认为是“操作性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以及教师在选取教材、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尽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知识的可操作性。

(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满足社会需求

在调查中,针对“你认为哪门专业课对你帮助最大”的问题,57%的被调查毕业生选择的是“其他”,27%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国际贸易实务”,仅有16%的毕业生选择其他的专业课。这表明国际贸易专业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工作需求,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对实务类课程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