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8921700000018

第18章 浙江万里学院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浙江万里学院校友会

浙江万里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设立的浙江省立宁波农业技术学校;1960年,学校升格为宁波农学院;1977年,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级农业人才的需要,宁波农学院改建为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1984年,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更改为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直属省教委领导,成为为全省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课师资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全国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中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1999年,为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探索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新路,浙江省人民政府经商教育部,批准将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改制为浙江万里学院,恢复本科教育,被教育部定为国有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

学校与新中国同进步,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初创于百废待兴的20世纪50年代,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于70年代后期得以重建,80年代得到了平稳发展,90年代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学校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迅速崛起于当今教育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于中国普通高校之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了学校几代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不断进取、创新发展的历史风貌。目前,学校已拥有1300亩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亿元实验设备,2万名在校本科生,36个本科专业。

一、项目调查背景及意义

春华秋实六十载,无论是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还是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宁波农业学校、宁波农学院,因为有众多的校友,有相同的历史渊源,有同源同宗的历史传承,学校虽历经沧桑,数度更名,屡次搬迁,但精神传承,文脉不断,弦歌不辍。正如历任宁波农校、宁波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的林益老校长所言:“学校虽数易其名,但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始终如一,现在学校越办越好,感到由衷的喜悦。”

为寻求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传承学校成长中的精神血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2008年暑假期间,在学校党委书记、执行校长陈厥祥带领下,学校组织了一个特殊的“走进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调研团组,重点联系、走访了毕业于学校前身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的四届本科毕业生。之所以选择1977-1980级四届本科毕业生,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地位,而且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代。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这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历史性选择,也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而此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1年。据资料记载,当年有570万考生走入考场,而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为29∶1,是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事实表明,恢复高考后的几批大学生中不少人现在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重温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火热的大学生活,希望能够激发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1977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得以创办,学校教育事业也在这一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学校在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期间,也曾与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进行本科教育,培养了两届122名本科毕业生,但前者更具开创性和独特性。

二、项目调查基本情况

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设有农学和农机两个专业,独立招生503人,培养了四届(1977-1980级)499名本科毕业生。以农学和农机两个专业为例,1977级农学、农机两个专业分别招录43人和85人;1978级两个专业的招生人数恰巧换位,不过总量不变都是128人;1979年和1980年,两个专业招生人数基本持平,都是60余人,不过总量还是保持了稳定性,仍然是120多人。

本次调查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110人,调查率达到了22%。实地走访了宁波、绍兴、舟山、温州等地的41位校友,占调查人数的37%;还通过电子邮件、电话、QQ等现代化通讯方式获取了在国外工作或未能谋面的校友的信息。

在所调查的校友中,工作地域以浙江省各市、区(县)为主,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有分布,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就有我们的校友。在浙江省内以在宁波工作的校友为最多,有2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5%;杭州次之,有1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4%;温州也较多,有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2%。另外,在台州、丽水、乐清、慈溪、奉化、余姚、舟山,嵊州等周边地区也都有我们的校友分布,分布较广。值得一提的是,农学专业还有11名学生毕业后去美国继续深造,其中2人毕业后留美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把110位校友工作情况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业务和工作成绩较为突出者”、“创业较为成功者”、“在省、市、区(县)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者”和“在各系统、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者”。令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工作在各行各业的校友很多已成为行业中的骨干力量,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以在各系统、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最多,有69人,占总数的63%;而且在学界、商界和政界都不乏特别突出者。

在业务工作方面,1977级农学专业的朱德锋,是中国水稻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浙江省政协常委。1977级农学专业的王荣福,1992年获美国佐治亚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长江学者。另外,农学专业的徐明亮,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还有毛国娟、吴明国、鲍根良、王荣州等校友也都是业内的专家级人物。

在创业方面,1980级农机专业的郑学飞是宁波通程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1979级农机专业的王旭林是新和成公司董事、下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79级农机专业的殷伟康是宁波保税区惠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1979级农学专业的李国安是宁波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科技服务部负责人,1980级农机专业的金跃是巴贝领带有限公司(嵊州)董事长,1980级农学专业的马裕标是杭州怡港国际酒店集团公司、舟山露亭大酒店开发有限公司总裁,1979级农机专业的李立民是浙江农村发展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等。

此外,还有一些校友在省、市、区(县)党政或各系统、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1978级农机专业的李强担任省委常委、秘书长,1978级农学专业的姚志文担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77级农机专业的罗悦明担任省纪委常委,1978级农学专业的俞志壮担任省民政厅副厅长,1977级农学专业的陈炳水、徐明富担任过宁波市副市长,1977级农机专业的徐纪平担任温州市常务副市长,1977级农机专业的叶际仁担任省交通厅党组副书记,1977级农机专业的朱铭源担任温州市人大副主任,1977级农机专业的胡斯球担任台州市副市长,1977级农机专业的陈钟担任丽水市委常委、公安局长,等等。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1977级、1978级的校友大多数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雨,接受过上山下乡的磨炼,有的甚至已娶妻生子迈入而立之年。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四年的大学生活,又恰逢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他们是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传统与现实的碰撞,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使他们既保持了原有的人生观,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环境,使他们倍加珍惜生活,善于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方式,勇于用坚韧品质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正如现任宁波市安全生产协会会长、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农机专业1977级徐国宝校友所说:“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这是最朴实的八个字,却是他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能带给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们最真实的八个字。经历了种种的思想碰撞,种种的生活探索和多彩的学海生涯,珍惜读书的机会,坚持心中的梦想,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前走,不胆怯,不后退,就像万里人一直崇尚提倡的万里精神:“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把握良机、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如饥似渴”是当时校友们在校生活的真实写照。“非常怀念在校时的美好时光,因为每人都深刻体会了读书机会的难得,学习上大多自觉勤奋,根本不用老师过问。下午有很多自修课,但教室里依然‘人满为患’,学生的晚自习也根本不需要老师监督……”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校友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时至今日,他们追忆起三十年前的那些大学往事,依然充满着无尽的留恋和想念。有的校友说:“与学友谈笑风生、互相勉励、积极进取的同窗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我们整天废寝忘食地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一定要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说起学校这些年的风雨变迁,曾任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的张在勋老先生感慨万千,他用八个字来形容:“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如今的浙江万里学院在原有的基础上,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带着先辈们的心血与荣誉,带着我们后来人的使命与职责,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原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校长林益校友说,万里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浙江万里学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正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校友们那种崇高、坚毅、务实、肯干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万里人身上流淌延续,鼓舞着几代人的成长。这种精神,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由许许多多优秀的校友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老一辈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光荣传统的新阐释,是在几代人的心中慢慢酝酿生根,直到今日成为无数万里人心中坚定的信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与提升,更多的是给予我们锤炼与完善自我的机会。校友们的成长之路、成功之道、奋斗精神和工作业绩,是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人生坐标和宝贵的教育资源。今朝万里学子,明日祖国栋梁。我们坚信,万里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