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媒体单位引进师资,形成一支与媒体“零距离”的师资队伍
从媒体单位引进高职称的专家来充实师资队伍;聘请媒体单位的专家做兼职教授和兼职教师;让兼职教授、兼职教师直接进课堂教学;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媒体单位进行短期业务实践和挂职锻炼,形成了一支与媒体“零距离”的师资队伍。
(四)构建课程教学需要的梯级实践体系
为了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全程管理,建立起从课堂实验到假日实践再到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1.课堂实验——实践进课堂
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将实验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实践带入课堂,使学生一入校就在能力上有所锻炼。在第一梯级中,我们在开设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业务课程时,让学生定期举行校内模拟新闻发布会(由学生组织,邀请学校或院领导出席,就相关问题回答提问)。
2.校园实践——专业和校园活动结合
在校内,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结合专业特点的学生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承担《浙江万里学院报》的采编工作,在二级网站“文传在线”上开辟网络教学基地,筹建了浙江万里学院电视台和实验电台,还创办了《新闻实践报》。
同时,各专业每年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新闻学专业开展了“‘记者节’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旨在提高学生新闻采访、写作、拍摄等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锻炼自身提供更多更好的舞台。
3.假日实践——专业兴趣与能力双提升
所谓假日实践,是指利用双休日、“五一”、“十一”节假日以及寒暑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4.专业实习——综合能力的总检阅
经过多年的比较,我们把专业实习定在大四的第二学期,这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总检阅,是学生从业的试验场,也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每年的专业实习都搞得轰轰烈烈,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各届学生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报道或照片,拍摄的电视新闻或采录的广播节目有数千篇(幅)。
(五)和媒介合作培养新闻人才,提出“3+1”培养模式:“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1.探索出校企合作培养新闻学专业人才的新模式
自2005年以来,宁波市推出了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其目的就是让高校与地方企业联起手来,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可与企业合作,进行3+1(本科)培养试点”。
所谓“3+1”,即本科学生在学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在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闻教育实行“3+1”的教学模式可使高校与相关媒体单位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携手培养更加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同时,它可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在媒体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能使学生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因此,“3+1”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思路、新举措。
2.建立遍布省内外的“3+1”合作教学基地网
我们以浙江日报驻宁波记者站、每日商报(杭州)、宁波广播电视报社、台州广播电视报社、鄞州日报社、宁波索图广告有限公司、宁波汤臣广告公司、宁波中小在线(网站)和《甬商》杂志社等教学基地单位合作为试点,与之达成“3+1”联合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协议。从2006年7月开始,上述单位从我院挑选了部分学生(共63名)开展了“3+1”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目前,新闻学专业在省内外共有23家合作单位展开“3+1”的教学,其中包括试运行需要进一步签订协议的单位。
2007年和2008年,每年报名参加“3+1”的同学非常踊跃,浙江日报宁波分社、市场经济导报、台州广播电视报社、宁波天天商旅有限公司等单位共招了实习生60多名。
(六)建立新闻学专业改革实验区,探索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
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文件精神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坚持在合作性学习理念指导下,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与小组项目训练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改革。
1.强调合作性学习人才培养理念
新闻学特色专业建设将努力实现以下改革:建立“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开展“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开展“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学习评价体系。
2.强调“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施行大班集中讲授、小班个性探讨的教学模式。集中讲授部分只处理课程内容构成中基础性、纲领性、客观规律性的内容。应用课程实行先小组实践体验,形成对课程对象的整体感知,再大班集中讲授核心的规律、方法、要点、技巧等共通知识,最后进入团队协作,演绎创制相关成品的三阶段教学模式。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新闻学专业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为动力,以小组方式把班级教学小组化,使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容易落实,学生讨论参与性强,评价方式更加人性化,这样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效果。
三、“零距离”理念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绩效分析
“零距离”理念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效。
(一)在总体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了上岗前的适应期,培养了一批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我校新闻学专业自2001年招生以来,目前已有四届本科毕业生,共380余人走上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全省各地。四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都在90%以上。2008年8月,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新闻学专业历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历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以及各用人单位对该学科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我们实施“走进企业——新闻学专业就业跟踪调研与人才培养定位分析”活动项目。调查显示,在64位受访的毕业生中,工作单位类型主要分布为民营企业(34.4%)、事业单位(32.8%)、政府机关(12.5%)、国有企业(12.5%)。这种分布一方面比较符合我省民营经济发达的实际,另一方面也是我院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上立足地方特色,面向数量众多、需求较旺的民营企业培养企业报记者编辑和企业宣传人员的结果。在问及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时,受访的毕业生中,认为完全对口的达34.4%,认为基本对口的达31.3%,二者之和达到65.7%,这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关于“3+1”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从调研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来看,参加过“3+1”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正是这样一个实践锻炼平台,使他们提早步入社会,完成了身份和心态的转变,强化了实际操作能力,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有了充足的信心、底气和竞争优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角色,主动承担任务,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例如,现就职于《东方早报》浙江分社的新闻学专业05届的一位毕业生说:“如果不是‘3+1’中一年的实践和学习令报社相信我已积累足够的经验,很可能现在我不会从事这一行业。实习就像查漏补缺,在明白了自己的漏洞后,就业压力会促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不足之处。”
(二)得到教育部、教指委、省教育厅的肯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新闻学专业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面的努力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肯定,并且授予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单位”的称号。2007年10月27日在我校召开的全国地方新闻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研讨会上,“零距离”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为重要经验向全国地方新闻院校作了推广。
经过多年的建设,新闻学专业在同类应用型院校中达到领先水平。由于新闻学专业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的努力,我校新闻学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2007年)和全国第三批特色专业(2008年),在同类新闻院校中具有鲜明特色,并富有一定示范作用。同时新闻学专业建立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3+1’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2007年度浙江省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经过近三年的试点探索,我们对“3+1”合作单位也进行了回访。从总体上看,“3+1”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合作单位的充分肯定,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三)推动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我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发挥着积极影响
本项目在我院新闻学专业教学中得到普遍推广,对提高新闻专业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均产生明显效果。经过完善、提炼的新闻教改思路和方法也影响并带动了整个文传学院的教学改革。目前,我院的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等专业的教改直接借鉴了新闻学专业的教改经验。这一成果在浙江万里学院其他二级学院也逐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省内的一些兄弟新闻院校也来我院走访,借鉴我院新闻学的教改经验。
倡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专业‘数字化模拟’训练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