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声平、黄峥
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一直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点。浙江万里学院新闻学专业2003年开始实践“零距离”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创新。2006年开始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道路,进行“3+1”人才培养试点。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建了形式多样、切实可行的人才实践训练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零距离”理念下的新闻学专业人才能力定位与培养思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势下,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急剧膨胀。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大多数媒体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一般的采编记者已经接近饱和。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媒体对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局势就使目前的新闻教育面临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从量上看,这几年新闻学专业人才供大于求,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屡屡受挫;其二,从质上看,真正能适合媒体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又十分匮乏。这使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面对挑战,新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许多高校提出了“特色即优势,特色即竞争力”的改革理念,着力打造新闻专业的比较优势,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媒体和社会急需的“热门人才”、“特色人才”。这既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新闻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传媒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浙江万里学院的新闻教育在省内兄弟院校中起步较晚,所面临的办学困难和招生、就业的压力都远超省内兄弟院校,如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但我们也有浙江万里学院的体制和机制的优势。根据我校“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我们在寻找新闻专业的发展之路时,首先面向社会,主动地与浙江省各级媒体单位建立联系,了解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向,了解报业集团化、媒体产业化后所需求的人才。通过多次调研,逐步摸索出了这样一条思路:不能仅仅模仿传统新闻教育的模式,“克隆”出另一个无个性的新闻院系,而是要瞄准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市场的急需,把握万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点,走一条独特的、符合“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之路。这就是:以生为本,与市场对接,以行业为目标,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具体而言,就是探索“专业与行业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并将此作为创新“文科中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
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再只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而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育人目标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专业教育应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将实践能力锻炼的内容贯穿到教学之中。
二、“零距离”理念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新闻教育人才培养与媒体需求“对接”的课程体系
新闻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应以改革课程体系为起点,课程设置要由“静态型”转变为“动态型”,应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支点,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新闻学专业以创新“文科中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试点,推进依据典型新闻传播职业任务要求,从课程设计出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创新活动。
我们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与技术实践的培养体系。建立了“一干多枝”的专业课程体系:“普通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模块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课程)+“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
(二)提出与行业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
依据职业任务和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课程与媒体工作基本知识的结合
新闻学专业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现代传媒的全面知识和专业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及积淀知识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触角,培养学生超常的思维和创造力以及媒介管理的整合力。这需要新闻理论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规格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所构架的,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课程体系。
2.平台模块课程与媒体工作工作过程的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是必需的,但重建适应新闻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是艰巨而复杂的活动,需要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和运行平台。为此,我们分三个步骤组织力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尝试。
首先,进行新闻媒体典型化工作任务的研究。包括:每年暑假组织教师深入媒介调研实习,从2006年开始组织教师参加学校“走进企业”活动,到新闻行业企业工作岗位调研;同时开展国内课程的学习、访问、研究。大面积地进行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建设调研,组织新闻行业一线记者编辑反复论证与研讨,邀请新闻学课程建设专家开讲座,初步形成了新闻课程建设思路:依据、导向、解构、重构,即依据新闻职业能力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构原有课程体系,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其次,制定基于媒体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路线图。“文科中的工科”是我校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实践中“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一种科学理念与建设实践。鉴于新闻各职业岗位任务各异,形成课程建设路线图的主旨:原则一致,路径不同,要求统一,特色各异。由此形成了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出版、新闻摄影等。
再次,选定新的课程建设试点专业发展专业模块。增设了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两个为媒体所需的专业方向。专业模块在调研相对应职业典型任务的基础上,将其工作过程详细分解为完成一个产品,并按照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理论知识、专项技能与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依据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
3.实践课程与项目任务的结合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紧紧围绕社会对新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以行业为导向,以最终的人才规格为培养目标,确定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训练的具体内容,构架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
学校以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的规范运作方式,保障专业素质拓展的项目能有效实施。素质拓展训练以学分形式列入毕业资格要求;学生以项目形式申请专业素质拓展内容,经审核批准,确定该项目的学分,学生按设计达到训练要求,则可取得相应学分。
新闻专业素质拓展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集体教育,也有自我教育。但就整体而言,专业素质拓展以非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为主。经过几年跨越式的发展,新闻学专业素质拓展项目是丰富的,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充分选择的实践项目,包括大学生记者节、“浙江万里学院报”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大学生DV大赛、新闻摄影展、《菁英》杂志、口才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万里教工》采写编、文传学子刊、文化热点沙龙、《文苑》杂志、新闻摄影大赛、新闻实践报、形象设计与礼仪实训、学生实验电视台、影视广告制作等项目的专业素质拓展内容。
(三)探索出与行业结合的专业实践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的“零距离”
新闻学专业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模块,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贯穿办学始终,以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为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与行业实际需求“零距离”对接。
1.拓展校内外专业实践空间,建立遍布全省的教学基地网
构建校内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平台。我们创办了《新闻实践报》、组建“万里新闻社”(学生社团)、承办校党委机关报《浙江万里学院报》、创办“万里校园实验电视台”以及“大喇叭广播电台”等,这些校内专业实践和素质拓展平台,成为配合课堂教学、锻炼学生专业实务能力的平台。
建立遍布全省的教学基地网。我们已与全省40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公司、企业报刊协会等媒体单位建立了教学基地,初步建成了分布全省各级、各类媒体,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教师挂职实践,又能聘请媒体专家兼职讲学的教学基地网。这使我们的新闻教学紧密地结合新时期传媒实践,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实践阵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大力建设“现代传媒实验中心”
加大“现代传媒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探索新闻学的专业实验教学,开展专业实训,组织相关教师和媒体专家编写新闻专业的实验教材。比如,在建成“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基础上,开设DV实验班,开展全校性DV片的摄制和创作,产生了一批优秀的DV习作。比如,学生创作的DV作品《平凡年代》获2005年“亚洲青年DV大赛”最佳编剧奖。
此剧在新浪网上点击量连续四个月高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