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8921300000037

第37章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4)

姚明的聚合效应

在休斯敦采访的时候,一位美国黑人司机知道记者来自中国后,讲起一件奇怪的事情:“上次我拉几个中国客人,做生意的,我说你们中国的那个姚很厉害,他们居然说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他?”记者回答说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姚明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那个黑人司机点了点头,“就是啊,我也以为是这样的……在休斯敦,也是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他。”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姚明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而且三年下来,“润物有声”,姚明对美国华人的聚合效应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姚明球迷俱乐部会长同时也是《美中晚报》社长的谢忠说:“我觉得姚明对华人最大的一个作用是无形的,他改变了美国人原来对中国人的印象,提升了中国人的形象。这样说也许会有些空,但是我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十年,后来一直组织姚明俱乐部的活动,我能够切身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姚明越来越喜欢在休斯敦的生活,觉得这里开始有家的感觉。在全美,休斯敦是仅次于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之后的第四大城市,因为云集众多的石油大公司而被称为“世界能源之都”,它还是美国最大的航天基地。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的新移民涌来,这里成为全美华裔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之后排在第四位。当地各类华人组织已经有了数十家,平时都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章程单独活动,但在涉及共同利益或者兴趣的活动上,则往往采取联合行动。

而姚明就是这些众多华人组织“共同的兴趣”。早在2002年5月,当弗朗西斯在纽约为火箭抽中头签的时候,休斯敦的华人社区就开始激动起来,因为姚明是被看好成为状元的大热人选。“当时我们就想姚明可能会来,所以我们代表华人社区向火箭呼吁选来姚明。”谢忠说。

尽管在美的华人多年来也一直为获得好成绩的中国运动员骄傲,为来美的中国运动员呐喊助威,但是一个中国的运动员来到美国最为强势的主流体育项目之一,而且可能会拿下最高的状元排位,“那绝对不是一般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荣誉。”

当姚明真的被选为状元之后,休斯敦的华人沸腾了。大家发起组织了姚明球迷俱乐部,后来在姚明10月份抵达休斯敦的时候,他们又发起盛大的欢迎活动。看到姚明成为全美舆论的焦点,看到7幅上面是一双明亮眼睛的姚明“半脸画像”2002年8月中旬出现在休斯敦地区人口最集中、交通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与主要街道交叉路口,当地的华人感到深深的激动,画面上两行竖行显眼的中文“和我们一起,开创大场面”让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提高华人的地位

如果说最初的姚明只是带来一股巨大热浪,让每个人经意或者不经意地扑面感受,那么三年来,姚明的巨大影响力带给华人的是渗透到骨子里的骄傲。

姚明俱乐部唯一的两位女性理事之一、在中华服务中心工作的周乃溟感同身受,她说,姚明让华人和美国人有了共同的话题,提高了华人的地位。她身边的人都在看姚明的比赛,都在谈论姚明,“我父母亲在北京,打电话时总说姚明又赢球了,我们一家都喜欢看球,他们喜欢看北京六台。姚明在中国有多被认可,家喻户晓的那种,他是大使级的人物,不一定看他打球,但一定知道他的名字。”

为姚明痴狂的球迷比比皆是,不仅仅是本专题涉及的一些超级球迷。姚明俱乐部的创始理事郑敏,在姚明第一次来到休斯敦国际机场的时候,怕姚明看不到他们迎接的牌子,找了两个少林寺的和尚给他打大牌子,上面大大地写着“姚明球迷俱乐部”。姚明为火箭打球后,郑敏更是一个超级疯狂的姚明球迷,每次到现场看球都是嗓子喊到哑,说不出话来,而且在组织活动时非常热心,做了许多实事。

火箭老板亚历山大认为是姚明,他甚至说姚明的影响力会超过乔丹和老虎伍兹,“姚明将成为体育史上最伟大的明星。从世界的角度来说,姚明的影响会超过迈克尔,不仅仅在美国,而且是在世界。”对于这个无比崇高的评价,很多人非常不解,但亚历山大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的解释是,“我之所以说他会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是因为他的背后有那么多的中国人,有那么多的亚洲人。”

长期服务于华人社区的周乃溟赞成这个观点,她在讲述姚明影响力的时候特别提到姚明来自中国,现在效力的NBA又是在美国,“如果是一个小国家或者地区出来的运动员哪怕打得再好,都不可能有姚明现在的影响力。

姚明背后有两个大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两边的人口加起来,姚明在历史上肯定要占一个重要位子的。”周乃溟说姚明来到之后,看到当地华人乃至亚洲人对他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火箭的市场战略已经部分倾向亚洲,“就拿我们文化中心来说,火箭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把姚明提升的一个对象,让姚明在亚裔社区有一个更高的知名度,让他们的票房有一个加号,让从前从不去看球的人也去看球。事实上,中国乃至亚洲人去看球的非常多,效果很好。”

“以前,美国人都认为中国人就会读书,书呆子,但姚明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而中国人强调中庸,怕出头,现在姚明打球技术很好,说话又很漂亮,也有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个性,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不是那么矮小和瘦弱。”

——《美中晚报》总编劳荆

第三节全球性新闻与地方新闻

没有人有意识地要把新闻媒体变成搜集和传播世界各地灾难事件的专门机构,但是,印尼海啸、汶川地震还是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新闻媒介的头条新闻,经由这些遍布世界各处的媒介(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的传播活动,生活在不同地区、从未谋面,更说不上彼此有过交往的人们,在同一个时间知道了这些灾难的降临,为遇难者和受灾的人们进行救助。一场疾病的蔓延,使人们很快采取联合行动。例如,一位来自墨西哥的病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患者),在墨西哥感染之后,乘坐星期四(2009年4月30日)早上抵达上海的墨西哥航空AM098的航班,在上海机场内停留了差不多6个小时,当日乘坐东方航空MU505到了香港。入住酒店,觉得不舒服,坐出租车到医院看病,被怀疑感染了甲型H1N1,星期五晚上8点钟确诊。这个墨西哥的病人因为是传染性极高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患者,他的旅行导致了一系列的防止甲型H1N1病毒流传的行动:香港政府把患者居住过的酒店隔离,也把不愿意回到酒店隔离的住客送到了预先准备好的度假营;中国国家卫生部提供MU505的乘客名单,追查那些已经散落在香港,包括台湾等地的乘客。卫生部决定停飞从墨西哥到上海的航班;台湾当局呼吁这些乘客自己在家里面自我隔离7天;截至5月3日,和这位患者有过接触的在中国的人(同机的乘客——176名、乘务人员、出租车司机)一一被查找到,并且被医学观察(隔离)。

甲型H1N1病毒出现在墨西哥,很快波及几十个国家,这个事件也成了当地媒体报道的主要事件。导致这样的结果至少有两个属于全球化的要素:一是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和旅游业的发展,杭州一位被隔离的女性去墨西哥旅游,返回途中与患者搭乘同一班飞机。在浙江义乌有两位被隔离人员(与甲型H1N1病毒患者有亲密接触的人),一位原籍上海,移民墨西哥;一位是墨西哥人,到义乌做生意。另一个要素是互联网运作的信息传递模式。

这两个要素互为前提。人口的全球性流动需要全球性新闻,技术的进步把全球新闻信息交换变成了现实。

下图中肯德基“嫩牛五方”中的说明文字是又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传播食品“入乡随俗”的例子:食品袋上的“川辣”和“五方”的词、图是中国特色的展现,而肯德基告诉消费者这是来自美国的套餐。大多数消费者已经不再注意这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这样一个带有意识形态性的问题。他们消费这种食品,看中的是肯德基与川辣结合的味道。饮食文化中口味的融合就是这样悄然发生了。

一、全球性新闻

现代新闻机构创建之初就体现出它与全球金融网络的密切关系,商业机构愿意出钱购买与金融和贸易有关的新闻。即使一个普通的中国股民,也会关心道·琼斯的股市行情。

关于全球化新闻有四个思考纬度:

1.全球性新闻机构

全球新闻机构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新闻机构、受众提供或卖自己制作的新闻。例如,公认的世界着名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路透社、塔斯社、共同通讯社、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等。例如,路透社作为一家具有在全世界掌控和传播信息能力的全球性机构,将路透社的每日电讯(中文)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中国网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信息的需求与对商品的需求一样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新闻作为信息也是可以被重构成商品,“新闻的搜集和发行旨在实现政治传播、贸易和娱乐这三大目标。其类型化的形式是以技术……‘科学主义’

……和大众传媒市场的发展为指导的”。这些昔日资深的占据主导位置的国际性新闻机构,不仅继续向全世界提供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而且与许多商业机构联系,达成商业协议。美国广播公司ABC认迪斯尼为东家,路透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的商业合作。默多克引领下的新闻集团,从经营一张澳大利亚地方小报发展成为在全球控股的电视、电影、书籍、杂志、网络及报纸等多种媒体,共拥有175种报纸、5家杂志和23家电台、电视网横跨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和亚洲。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媒体由于其新的传播理念和技术运用,由于与商业机构的联系,一举成为着名的国际性新闻机构。如CNN前身只是“特纳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美国在线集团的一部分,它因为海湾战争出色的战事同步报道,一跃为主流媒体之前列。

2.新闻机构的对抗与竞争

随着族群以及国族身份的认同,出现了对抗以西方为主的老牌国际性新闻机构的区域性新闻中心和专业化通讯社。例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成为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半岛电视台”以播放电视新闻为主,同时也是一家通讯社,向阿拉伯世界以及全世界提供新闻信息。它也“反哺”国际性新闻机构。

3.将有关“全世界”的新闻传播给本国的受众

这里所言“全世界”的新闻在中国大陆习惯称作外国新闻或国际新闻。

它是相对于发生在本国的新闻事件而言的。

任何一家媒介机构都可以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向全世界新闻机构或受众提供本地新闻、国际新闻(许多本地新闻同时也是国际新闻。例如,自然灾害等)。如同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传染病毒都可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新闻一样。阅读甲型H1N1病毒患者出现后各国报纸作出的反应,可知其一斑:《华尔街日报》:流感加剧全球经济困境猪流感疫情的暴发可能给另外一位已经非常虚弱的病人带来灾难,这位患者就是全球经济;FT:猪流感流向股市对今年本来就将出现萎缩的全球经济来说,这场疫情的影响将是破坏性的。《星洲日报》:猪流感(甲型H1N1病毒)给人的启示猪流感疫情升高,人类对抗病毒也必须打破疆界的藩篱,整合资源对抗疫情。《纽约时报》:全球化中毒了猪流感疫情并不仅仅是一次健康紧急事件,这是对21世纪全球化大趋势下如何应对危机的一次测验。《时代》:关闭墨西哥城墨西哥城大大小小餐馆内被警戒线隔离的空闲座位彰显了墨西哥城为阻止猪流感病毒蔓延所做的最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