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引用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的诗句,这首诗以及海明威将诗置于扉页的用意是在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个思考与吉登斯所言第一个纬度吻合: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这首诗用来理解生存于全球化环境中——广袤的地球上的人们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过程是“谁”都成了“我”的一部分。
第二,人们不仅在自己的国家、民族之内,也在以外寻找自我认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移民潮,让人们不再祖祖辈辈厮守一个家园,因为工作或谋生需要,许多人成了国际“游子”,在不同国家落脚,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身份已经不同于父辈。像许多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生活的华人,一个家庭成员中出生地不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还有夫妻来自不同的国度,“混血儿”的增加。因此,在国家和民族之外寻找身份认同成为全球化的另一个思考纬度。
萨义德(Edward W.Said)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针对形象(身份)的纯与不纯作了如下的解释: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历史与文化的经验是多么复杂地具有交叉性,他们怎样参与了许多时常是互相冲突的经验与领域,超越边界,与单一的观念和声势猛烈的爱国主义行为相对抗。
文化远远不是单一的、统一的和自成一体的。它们实际上含有的“外来”成分、“异物”和差别等比它们有意识地排斥的要多。在今天的印度或阿尔及利亚,谁能确信能把历史上的英法成分从现实中划出去呢?在英国或法国,谁又能围绕伦敦和巴黎画个圆圈,把印度和阿尔及利亚对那两个帝国城市的影响划在外面呢?
萨义德在该书的序言中强调:“由于帝国主义的存在,所有的文化都交织在一起,没有一种是单一的,单纯的。所有的都是混合的,多样的,极端不相同的。”
2009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讲述了一个既悲情又励志的故事。推动故事的一个基本动力是纯洁的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童话。
同时,它也是在讲述电视如何帮助穷人变成富人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放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去发展,依然是合理的。电影中改变了男主角命运的节目叫《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在现实中印度也真有这样的一档节目。这个节目源于英国的电视现场秀,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从2000年开始播出。从2005年起,节目的最高奖金从1000万卢比提高到2000万卢比,这与电影中的情节相似。
印度的电视现场秀节目和中国的一样,多是翻版外国的(中国的情感访谈节目是学习美国的真人秀节目)。除了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也有一款印度版的“印度偶像”,现场秀在印度具有强大的观众和市场基础。电视节目可以模仿、可以翻版,这是电视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全球各个地方。所以,这部电影在西方观众、印度观众和中国观众那里都获得了认同。《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是一个有着浓郁印度风格的适合于全球观众欣赏的电影。
四、对全球化的担忧
全球化是一个事实。全球化的后果对人类不是全部有益,它既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最坏的结果。
全球化的发展使收入、财富和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出现财富的不平衡现象严重。“西雅图运动(Seattle’99)集中表达了人们对这种不公平的全球化的抗议。1999年12月30日,世贸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召开,进行“千年回合”贸易谈判。开幕当日,大约有5万多人组成的全球化抗议队伍走上西雅图街头示威、游行,对全球化表达不满与抗议。尽管大多数抗议活动和平进行,也发生了抗议者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群情激愤之下,麦当劳快餐店(麦当劳化是全球化的象征)被砸。警察最终采用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控制人群,保证西雅图的安全。
示威者的行动使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推迟了5小时才开幕,不少代表因为交通堵塞等原因无法出席第一天的会议。
30日的游行结束之后,大约有6000~7000人参加了长达一周时间的专题讨论会、辩论会与学术讲座。与西雅图11月30日爆发的大规模示威游行相呼应,印度、英国、法国、玻利维亚、瑞士、巴西、泰国等许多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也自发地涌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后来人们把这次所有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都称为“99西雅图运动”(Seattle’99),“西雅图运动”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全球正义(globaljustice)运动者的最大胜利”,它因此成为反对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
参加西雅图运动的大多数示威者承认全球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的益处,同时又强调贸易规则中最重要的规则是人权、环境、劳动权和地方经济的利益,不是少数富有的大企业的最大利益。
吉登斯在总结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时,对全球化与人类普遍福祉之间的矛盾现象分析如下:
1.全球化是一个开放和矛盾的过程,结果难以控制和预测。全球化带来新的风险形式,人们生活在一个全球风险社会,如由于干预自然界而产生的风险:全球变暖等。
2.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平衡。全球化的一个后果是富裕和贫穷的差距在加大。应该在全球化发展中获得利益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被全球化置于边缘之处。
3.有人相信世界经济秩序中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国际市场会给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机会;反对者认为,像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国际贸易体系,容易受到最富裕国家利益的左右,忽略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4.全球化引发的风险、挑战和不平等,已经超越国界,超出现行政治结构的影响。一个政府不能够处理跨国问题,需要有一种新的全球治理模式,解决全球问题。
全球化是这样的事实:我们越来越生活在“地球村”里。在这个“村子”里,我们的生存环境需要共同关心和保护,不能只扫自家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在这个“村子”里,寒流来了,需要大家一起防御;在这个“村子”,我们的行动影响着其他的人,世界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第二节跨文化传播
有人说跨文化传播就像是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悠久意味着什么?《礼记·中庸》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天、地、人更加久远的了。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个体的话,一个人与另一个有别于自己的人相遇,就会遇到跨文化传播的问题。行吟诗人、传教士、商人、游牧族是跨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在《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一位传教士在信中谈到阅读中国邸报的感受并且做出如此评价:“我边读边感到这种邸报很有教益,不仅对中国人有用,尤其对一个欧洲人很有用。在邸报上可以获得许多有关中国的宗教、各派学说、法规、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知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还可以从中学到确切的遣词造句,提高各方面的开头、笔头表达能力。”这位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看到的邸报以及对邸报的评价是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传播的经历与结果。
不过,我们今天谈到的跨文化传播是与新技术推动下的传播系统和交通系统为基础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例如,前一节提及的信息技术、传播工具用信息把全世界编织在一个网中——地球村里。经济的全球化和人们彼此经济利益的相互依赖导致的跨国公司,不仅使美式快餐风靡世界许多地方,中国制造也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商品货架上。与此同时发生的移民形式的变化,其原因被吉登斯解释为:“全球化的视角意味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在民族国家以外寻找他们自我认同的源泉。这是一个全球化过程带来的,而后又加速了全球化过程的现象。当民族国家的传统地位经历巨变时,世界各地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正在迅速地回潮。”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一样,是一个充满动感的过程,其结果也有两个面:一是加速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认同和合作,二是鼓励族群文化的认同,产生本土化的话题。
一、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
1.跨文化传播
与传播这个词相比较,跨文化传播是一个比较新的词。与文化传播的不同是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相关联,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以及人类各个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正是经由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整个社会整合、协调与发展。跨文化传播是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传播活动,那么这种传播至少有两种文化的参与,如果比喻为甲与乙的文化传播,传播就是甲乙两种文化交汇、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甲乙双方,都以自己所在群体文化为基础,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触对方的文化,吸收对方文化中与自己文化有共同价值的部分,也包括不同的部分。现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是频繁和深入,人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正是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群的文化连结在一起形成的,跨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如果我们把跨文化传播的范围缩小到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参与和进入这个过程。例如,一个人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上海人,父母亲之间经历南北两种文化的接触、冲击、融合,最后形成一种吸收南北两种文化中某些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因素,构成这个家庭的文化特点。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某些放弃。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的途径比较接近,效果的差异性却很大。
2.姚明的范例
姚明以中国人的身份,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迹,在美国NBA的赛场和美国社区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他的言谈行为和打球的风格),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某些偏见,让美国人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姚明身上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宽容和亲和力。
当一个黄皮肤的大高个站在美国NBA的赛场时,不论是姚明的队友,还是参加比赛的另一方,现场观看的美国观众,对姚明这个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运动员充满好奇和怀疑,其中也不乏偏见。姚明参加NBA篮球比赛三年后,一位记者这样描述姚明初到美国时美国人对他的看法:最近几天一直在和当地人聊,说当初选姚明做状元,很多休斯敦人不解,认为选一个没有被证明能力的、只是身高特别高的中国球员是愚蠢的做法。那时我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听Sports Talkshow(体育脱口秀)说话的10个人中差不多只有两个人不反对选姚明作为状元,大部分人在反对,声称是冒险太大了,是在赌博。认为姚明很瘦,不壮,没有肌肉,不是肌肉男。再往前看,在姚明参加选秀的那一年,奥尼尔曾经公开嘲笑过姚明。奥尼尔的行为引起在美国的第二代华人的抗议,认为是种族歧视。姚明对此的态度是:“我相信他是开玩笑的。”这样才使抗议的声音低下去了。此后,姚明和奥尼尔的关系被媒体报道成正面关系。不久,姚明带着他父母到加州打比赛,奥尼尔非常诚恳地邀请姚明父母吃饭,说明奥尼尔被姚明感动了。
“这样一位曾经让球迷会因为其受伤产生难过心情的姚明”,今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的球迷心中都留下很好的口碑。NBA主席大卫·斯特恩在纽约的总部会见姚明后说:“大体上,我只想告诉姚明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他以一种庄重、优雅和幽默的方式回答了数千个我们听过多次的问题,我们能看到他肩上的担子,他很像中美两国之间的大使,通过姚明,美国正在逐渐了解中国,许多中国人也在认识美国。这正是我们通过体育所能做的最好的,这十分重要。当然,姚明能做到这个,因为他确实是一个极有天赋和才能的篮球运动员,姚明背负着中国人民的期望来到这里,他非常清楚这一点,姚明具有超出他年龄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