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经常觉得,一个人仅有两只耳朵是不够的。
仅有两只眼睛也是不够的。
在他看来,人生在世,要想成名成腕,就要比别人多出一只耳朵和眼睛。
他把多出来的那只耳朵叫顺风耳,多出来的那只眼睛叫千里眼。
事实上,吕惠卿拥有这样的耳朵和眼睛。
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灵里的。
当然了,他也有线报。线报告诉他,司马光和文彦博坐到一起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啊。文彦博是什么人?他爱搞阴谋就像老鼠爱大米。司马光是什么人?地球人都知道他和改革势不两立。这两个人坐在一起,决不是为了搞断背。
而是要搞死这场改革。
吕惠卿提醒王安石,暴风雨马上要来了,要未雨绸缪。
王安石却认为,改革者不需未雨绸缪,患得患失。再说,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未雨绸缪有用吗?只要皇上坚持改革,雨下得再大也伤不了身。
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王安石豪情万丈。
但是,吕惠卿却阴沉着脸站在一边默不作声。他隐隐地感觉到,这场暴风雨来得太大了,大得怕是要将皇上也淋倒。因为两宫太皇太后和高太后还没有对这场改革发言呢,她们,会是这场改革的同路人吗?
吕惠卿心里多出来的耳朵和眼睛告诉他。
NO。
暴风雨真的来了,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程颢生气了,生王安石的气。
作为王安石改革集团最初的理论旗手及策划人,程颢此人最大的性格特点是清高、孤傲。
而王安石最大的性格特点也是清高、孤傲。
两个清高、孤傲的人凑在一起,注定是要磕磕碰碰的。他们磕磕碰碰具体表现在对改革理论不能达成共识,这是非常要命的。
刚开始王、程二人在改革理论上的分野还不算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程颢以王道仁义之心求发展的改革理论和王安石取法先贤富国强兵之术求发展的改革理论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两人打起了口水战。王安石说程颢“公之学如上壁”;程颢回击王安石“参知之学如捉风”。口水战打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畴,严重阻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争论的结果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程颢负气出走。
其实,不仅是程颢生气,曾布也生气了。
不过,曾布生的不是王安石的气,而是生吕惠卿的气。
曾布在王安石改革集团中的主要任务是和吕惠卿一起策划相关法案。由于吕惠卿不容人,曾布因此与他结怨。改革集团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离心离德,这场改革的前景也就岌岌可危了。
但这不算完。王安石改革集团中还有一人心气也不顺。
苏辙。
苏辙在此集团中年纪最轻,江湖名声也比较大,吕惠卿对他便有些嫉妒。
刚开始,吕惠卿的嫉妒还是藏在心底的,因为王安石警告他,要团结,不要分裂,改革集团再也经不起任何一点风雨了。吕惠卿也觉得鱼死网破对大家伙儿都不好,便暂不嫉妒。
或者说不公开嫉妒。
但两人间的矛盾还是走向如火如荼。因为苏辙批评了《青苗法》,苏辙批评它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认为在文盲众多的农民中间推行《青苗法》,就是在搞计划经济。苏辙宣布,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法比《青苗法》还牛,那就是唐朝刘宴所采用的《常平法》。《常平法》是一种类似于农民互助合作社式的制度,苏辙认为此法可减少国家公权力对农民的伤害,也可以堵住保守派的口实。
吕惠卿便阴沉着脸要王安石表态——要《青苗法》还是要《常平法》,给个话。
王安石没有表态。
的确,这个态不好表。说到底现在不是要哪个法的问题,而是不让改革集团继续走人的问题。苏辙不能走啊。
但是,苏辙还是走了。因为王安石的不表态。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不表态就是最大的表态——虽然王安石不发话,可《青苗法》被继续推行,《常平法》靠一边去,苏辙由此感觉自己很受伤。他选择了离开。
就这样,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与改革派划清界限,成为大宋政坛轰动一时的新闻。
韩琦却笑了。
在韩琦看来,这是苏氏父子三人必定会做出的政治选择。因为,他有恩于他们啊。
恩情的由来是这样的——
嘉祐二年(公元 1057 年)二月,那是一个春天,苏氏父子三人站在了开封街头。
他们期待,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也早点来到。因为,他们是进京赶考来了。
不错,父子三人同场应试,希望能来个三连中。
欧阳修也看好他们仨,便推荐他们参加策试。
但是,很不巧,有一人躺下了。
苏辙。
开封的早春二月到底是乍暖还寒,苏辙得了重感冒,而考试的时间已是近在眼前——三连中已然不可能了。
就在此时,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策试延期。苏辙的病什么时候好,策试什么时候再开始。
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仁宗。说服仁宗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韩琦。
韩琦告诉仁宗:今岁应名制科之士,唯苏辙、苏轼最在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拂众望,欲展限候俟。
于是便延期,等苏辙考生痊愈。
苏辙考生果然痊愈了,并且不负圣望,和他大哥苏东坡一起榜上有名。但是他们的老爸苏洵却落榜了。
这是令人难堪的落榜,因为它打破了苏氏父子三人的江湖传奇。
关键时刻,韩琦再次出手,让准备打道回府的苏洵去做了秘书省校书郎。苏洵,由此成为大宋名声最响的黑官——他的境况,就像是今天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去做公务员一样,显得不尴不尬,令人侧目。
当然,真正令人侧目的人是韩琦——他用自己的特殊行为笼络了苏氏父子三人的心。韩琦在王安石改革之后被贬相州,苏氏父子三人相继跟随,这应该说是有前因后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