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市场学教程
8296500000010

第10章 货币市场(1)

提要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主体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发达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实施和效应检验不可或缺的条件。货币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子市场构成。每一个子市场都有大量参与者,以及各自的交易机制。同业拆借市场通过资金融通双方直接交易形成短期资金的借贷关系,其他的子市场都通过各自所特有的短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和交易建立交易双方的资金借贷关系。另外,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和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还存在着各自短期金融工具的流通市场。

第一节、货币市场概述

一、货币市场的概念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市场。短期资金的直接融通关系是通过短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和交易建立的。货币市场,是指1年期以内(包括1年期)的短期金融工具发行和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和运行机制的总和。短期金融工具的“短期”所包含的时间间隔是金融工具从发行日至到期日之间的时间。货币市场的性质是短期借贷市场,反映了短期债权债务关系。

货币市场又可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和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子市场,除短期信贷市场以外,其余子市场均属于公开的直接金融市场。

二、货币市场的特征

按照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但这些子市场都有着以下特征。

1.货币市场的交易主要在现金剩余者和现金需求者之间进行

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是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管理和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主要场所。所以,货币市场交易主要在金融机构的经常账户间进行,而非资本账户间进行。

2.货币市场的参与者具有较高的资信

货币市场的参与者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类机构,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政府和政府机构,专业经纪商等。货币市场的参与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资信,以保证货币市场利率反映货币资金真实的供求情况和货币市场效率。

3.货币市场工具种类多、数量大、期限短、信用好、流动性强、风险小、收益率低

为满足机构交易者的不同需求,货币市场工具必须有足够的种类和数量,并且还在不断地创新。货币市场工具大多是银行、政府、大企业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信用工具,信用好、违约风险低。货币市场工具一般都有发达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迅速方便地买卖交易,有些工具还可以在未到期前通过贴现等方式提前兑现,短期金融工具价格波动风险也较小。由于货币市场工具期限短、风险小,所以对应的收益率也较低。

4.货币市场是无形市场

货币市场通常没有固定、统一的集中交易场所,大量的交易是以场外双边交易或通过中介的多边交易方式进行,现代货币市场则是借助现代通信设施和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的无形市场。这是因为货币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机构,机构之间的交易具有单笔交易规模大、交易成本低、交易频繁、交易者之间较了解的特点,同时货币市场又有发行量大、发行范围广的特点,这就要求货币市场克服地域分割的限制,使不同地区的交易者能在同一时间按相同的条件进行交易,以提高市场的效率和效益。

5.货币市场的各子市场相互联动,与资本市场也有必然联系

货币市场由多个子市场构成。子市场按交易工具的不同划分,满足不同交易者的需要,各有不同的功能。交易者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子市场交易,资金在各子市场间流动,价格信号在子市场间传递,多个子市场共同构成货币市场的统一整体,承担货币市场功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有必然的联系,借助同业拆借、回购协议,部分货币市场资金流向资本市场,满足资本市场主要机构的流动性需要;借助证券投资基金,部分资本市场的投资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形成对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需求。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流动,引起各种金融工具价格、收益率和风险的变化,形成金融工具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货币市场的参与者

货币市场的参与者指在货币市场中参与交易的各类主体,主要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政府和政府机构、中央银行、经纪类中介机构等。货币市场对交易主体的资信程度、资本规模、业务许可等有严格的准入限制。个人投资者除了购买短期政府债券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外,一般不能直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通常以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方式间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

(一)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主要是为了准备金管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俗称“头寸”,是在某一时点上银行可以使用的营运资金,一般以“天”计。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是不确定并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准备金常有不足或有剩余。准备金不足会影响经营,准备金过多又会影响盈利。在货币市场上,资金的借入方弥补准备金的不足,贷出方为超额准备金找到安全、合适的投资渠道,货币市场成了商业银行管理准备金的重要平台,商业银行是货币市场重要的参与者。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等。这些金融机构通常拥有大量的长期性投资资金,以组合投资的方式管理着规模庞大的金融资产。在它们管理的资产组合中,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产,也需要保持一定比例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以实现最佳投资组合的目的。有时候,这类机构还需要从货币市场融入短期资金满足流动性需要。

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三)非金融机构

非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不以金融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各类企业实体。非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流动资产的比例,取得短期投资收益。各类企业实体在经营活动中,经常会持有短期闲置资金,为了在取得投资收益的同时又不承担资本损失的风险,企业可将短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各种流动性强、风险低、收益又高于活期存款的货币市场工具,成为货币市场的资金供应者。企业也是货币市场的资金需求者,可以以持有的合格债券通过回购交易融入短期资金,可以将持有的票据请银行承兑和向银行贴现,信用良好的企业还可以公开发行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但是企业一般不直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而是委托经纪类中介机构进行交易。

(四)政府和政府机构

参与货币市场的政府和政府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机构和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政府和政府机构是货币市场重要的资金需求者,特别是中央政府发行的短期政府债券,既是弥补国库先支后收流动性不足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各级政府和政府机构也会有短期闲置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除了存放在银行以外,也可以在规定的条件下持有高信用级别的货币市场工具,主要是国库券。政府和政府机构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货币市场交易,在承受有限风险的条件下,取得相应的收益。

(五)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货币市场交易的特殊参与者。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目的不是为获利,而是为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政府债券,主要是短期政府债券,有时还包括黄金和外汇,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和影响市场利率走势,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在二级市场进行,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参与交易。但因为中央银行的交易频繁、数额较大,对各类货币市场工具的价格、收益率会产生重要影响。各国中央银行法通常禁止中央银行参与国债一级市场交易,并严格限制可供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种类。

(六)交易中介机构

货币市场的交易中介是为资金融通双方提供服务,而获取佣金的专营或兼营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大型商业银行常常为中小型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寻找合适的交易对手,而兼营货币经纪业务;同时,各国货币市场又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专业经纪类中介机构。货币经纪中介的主要作用是:为供求双方寻找在融资数量和期限上匹配的交易对手、寻求和提供最优的价格信息、为交易双方见证、为部分需要匿名的交易者提供服务等。专业的货币经纪中介可以减少货币市场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所以大部分货币市场交易通过货币经纪中介完成。

四、货币市场的功能

1.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渠道

在货币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不同的短期资金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一方面,短期资金的需求者为弥补头寸和流动性的不足,希望从外部获得短期资金;另一方面,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短期资金供给者,希望通过某种途径贷出资金,并获得一定的回报。货币市场中存在的不同短期金融工具可满足供求双方不同的需要,以实现短期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转移。

2.货币市场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性质

货币市场中,交易者数目众多、交易频繁且交易量庞大,由短期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具有市场化利率的特征。该利率对于确定其他债务性金融工具和银行存贷款的利率,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3.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平台

中央银行通过参与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买入短期金融工具,投放基础货币;卖出短期金融工具,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仅可以调节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还可以借助交易价格引导金融市场的利率走势。中央银行还可以运用回购协议影响货币存量,其他的货币市场工具,如票据再贴现也可以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之所以选择货币市场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平台,一方面是因为货币市场工具数量大、期限短,能满足中央银行交易金额大,又不希望因此而引起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者是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与它们之间的资金往来改变的是基础货币数额,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传导中央银行政策意图的政策效用大。

第二节、货币市场与利率市场化

及货币政策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金融市场重要的金融变量,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和政府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在金融市场利率体系中,货币市场利率具有基础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利率水平由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的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储蓄来自人们推迟当前的消费。由于时间偏好的影响,人们可能更偏好当前的消费,要使人们放弃当前的消费必须给予一定的补偿。利息就是对人们推迟当前消费的补偿,因此储蓄一般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即利率越高,对储蓄的吸引力越大。投资则取决于投资收益与投资资金成本,即利率的关系。只有当投资收益高于利率水平时,投资需求才会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水平是由储蓄与投资共同决定的。当货币资金利率等于预期投资收益率时,全社会的资本供给等于资本需求,整体经济实现均衡。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对储蓄和投资具有自发调节作用,使储蓄和投资趋于一致,整体经济不会长期失衡。

古典利率理论从实体经济出发研究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影响,但受时代局限,忽略了金融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典利率理论关于利率具有自动调节经济的观点受到挑战,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应运而生。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纯粹是货币现象,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与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即由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点决定。货币供求的变动将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货币供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人们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和货币供应的变动。在经济扩张期,收入水平的增加会带动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水平相应上升;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量,货币需求上升,在货币供应及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将带动利率水平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增加将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如果影响货币供求的因素都发生变化,则利率水平的变化取决于两种因素变动对比的净效应。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在指出利率下降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的同时,还指出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达到某一临界程度时,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此时人们具有几乎绝对的流动性偏好,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利率已经接近于零,所以扩张的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考虑了货币供求对利率的影响,却忽略了储蓄、投资对利率的影响,仍有一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