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63

第63章 组织股的司务长(1980—1981)(9)

他的一些战友就没有他幸运了。据《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志》记载,从1974年部队移师高原,共有十八名司机把青春和生命凝固在青海的“搓板路”上。他们是(按单位序列):46团吴松元、孔德业,47团王基轩、关全荣、张玉珍、杨玉远、叶建庄,48团田秋和、张玉田、孔庆贵,49团廖世军、苏有林、袁生印、张庆发,50团周耀全、黄利亚,新管处裴双武,师汽车营杨士军。

今日青海境内的“搓板路”已经很少,而铁道兵司机在“搓板路”上演绎的伤心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7.草原一把火

11月下旬,我休假回到部队的第二天上午,听说天峻县的党政领导要来送锦旗。离开部队两个月,不知道期间发生了什么大事,问过马春亮干事,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11月15日是个星期天,上午约11点左右,群工股接天峻县委办公室求援电话:天峻县城以西约二十公里处草原发生大火,请求部队支援灭火。股长张文富不敢怠慢,立即向值班首长报告。姜世禄团长9月初调离后没有任命新的团长,陈运魁政委接到报告,立即命令司令部:迅速组织兵力,火速赶赴现场灭火救灾。

作战股值班室有史以来第一次下达救火命令:人员车辆马上出动,迅速赶往失火现场参加草原灭火!要带什么工具还真不知道。群工股与天峻县委办公室联系后得知,他们也没有多少救火经历,如果去救火最好带扫帚、铁锹。

团机关广播喇叭的紧急集合号声、各连的紧急集合哨声骤响。星期天,洗衣服的推开洗衣盆,文体活动的扔掉扑克、推开象棋,写家书的战士放下钢笔……城区两个汽车连每连十台汽车迅速发动,按指定地点立即赶往团机关大院、汽修连、特务连、仓库、卫生队拉人救火。人员迅速集合,按要求带上扫帚和铁锹立即出发。这时各单位值班领导发现人员集合后基本上全部是赤手空拳,没有几个人带灭火工具。怎么回事?

因为他们没有工具!在青藏高原,“一年一场风,自春刮到冬”,咋还能用上扫帚!有的单位从陕南搬家时曾带几把扫帚上高原,几年来早没有了踪影,有的单位有扫帚也是一两把。在天峻县买扫帚可能比当时在内地买名牌自行车还困难。铁锹在直属单位也很少用得上,平时没有正当理由,物资股也不会给这些非施工单位配备,今天全员出动灭火,哪有那么多铁锹?

信息反馈到作训股值班室,经请示立即通知距火场最近的3营的三个施工连队带铁锹迅速行动,同时,团仓库的人员由赶赴现场灭火改为在家安装锹把,争取尽快安装一批铁锹供灭火使用。

铁道兵部队多次参加抗洪抢险,每一次都行动迅速,冲在前面,成绩斐然;抗震救灾中不畏艰难险阻,抢救群众、抢修设施,多次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1978年3月初,天峻县西南方远离县城的生格公社遭受特大暴风雪袭击,七万多头牲畜受到断草死亡威胁,牧民面临断粮困难。因南山隔阻,47团的汽车来往不便,师党委就近调动师汽车营五十多台汽车,在较短时间内为灾区运送草料粮食十六万公斤……而今天的救灾是新情况、新课题,让干部战士们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有一条都很坚决——迅速赶到火灾现场。

大火来了,天峻县的同志似乎也手足无措。

天峻县有草场面积两千三百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由于天峻草原常年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植物可以生长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之这里是沙黏土、沙砾石土层,干旱少雨,很不适宜植物生长。天峻草原的草既稀疏,又浅短,并且不少地方被退化的黑土滩和风沙地带隔断。由于草很浅,草原在夏秋季节不可能被点燃,冬春枯萎季节又值狂风严寒,草原上很难生成明火。天峻当地人几辈子没有见过草原着火,天峻县的干部也曾在会议上强调防止草原火灾,其实谁也没有遇到过。从另一个方面说,天峻县的地域面积接近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区面积的总和——两万五千多平方公里,却仅有我们县薛店镇一个中王自然村的人数,除去县城人口,草原上每五六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真的有了火情,身为佛教徒的牧民们可能会祈求上天降雨,绝不会有人想到要灭火,那无啻于一人搬山填海的无稽之谈。而那天的火灾发生后,一个乡干部首先发现,他骑马到县委报警。平时这样的火灾当地政府可能会束手无策,这时有铁道兵47团的驻防,他们立即有了信心。

火灾现场位于天峻县城以西二十多公里处,部队赶到火场时,过火面积已一眼望不见边际。天峻草原的冬季基本上全部是刮北风,从微弱的烟气也看出,火是由北向南烧,而且火乘风威有越烧越猛的趋势。陈运魁政委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险情,命令在场人员立即向火势蔓延处散开,带工具的用工具,没带工具的用脚踩……

从祁连山吹来的寒风,在天峻草原没有了任何遮挡,一阵紧似一阵。稀稀疏疏的小草在强势的风火面前没有丝毫的阻抗耐力,比秋风扫落叶更有过之无不及,风过、火过,一片黑阴阴的。那火苗借着劲风,一阵跑出几十米、几百米。灭火战士的双脚在草原上与风和火赛跑显然不是对手,追着跑、跑、跑,跑不动了蹲下喘口气,转眼间火苗已跑出了他们的视线。

用铁锹灭火是想象中的事情,投入灭火后失去了作用。原来设想用铁锹铲土压火,草原上的土地硬得像掺了水泥,根本挖不动,还设想用它去拍火,结果铁锹拍火时形成风,不但不灭火还助了火势。不少人只好扔掉铁锹用脚踩。

这时候发挥作用的是汽车。全团先后出动二十八台汽车,不停地把一批批战士从过火后的黑灰地上拉到火苗正旺的“前沿阵地”。赶上火苗的干部战士面对小小的火苗越跑越气,越跑越热,热了摘掉皮帽,脱下棉衣,棉衣脱掉以后没地方放,正好可做灭火工具。棉衣、皮帽子用上了,随着棉衣、皮帽子一下一下地扑打,溅起的草灰把一些战士的眼睛眯得睁不开,速度慢了,衣服烧着了。有人喊:不能慢,慢了衣服会着火……

有位胆大的驾驶员开着车从一排火苗上碾过,车轮把经过处的火苗轧灭了,一位眼明心细的同志立即看到希望,指挥司机顺着火苗跑。人赶不上火苗,汽车可以!那位司机不仅胆大,而且灵活,当听说汽车轮子经过处可以把火苗轧灭时,立即把车停到过火处,从车上卸下帆布篷,用钢丝绳穿上,沿着火苗起处飞跑。奇迹出现了!

陈政委立即命令汽车司机把帆布篷全部卸下来拖上灭火,同时安排一台汽车火速返回连队组织更多的帆布篷……

经过四百多名官兵近四个小时的紧张扑救,草原大火全部扑灭,天峻草原出现了一块近两万亩的灰黑色沙砾地。

小小天峻县,历史上很少有大的事情发生,如果说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青藏铁路经过天峻,而又让天峻县人民叹服称赞的也可能是这次灭火,属历史罕见。

事后大家也在议论,感到这次大火挺有意思。广袤无垠、荒凉空旷的天峻草原,竟神奇般地燃起野火,而且就在县城附近,恰恰又被一位有良知、有责任心的干部发现,这才有了这次部队参加灭火的“机遇”,才演出了一幕拥政爱民的惊人“活剧”,是上天有意安排一次铁道兵战士的爱民形象展示,或是有意为加强军民团结布下的一个“局阵”?

谁也说不清。说清的是一个故事。